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所有的烦恼都是来自于内心,内心杂乱,则妄念丛生,庸人自扰。
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里。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能从容应对。
《道德经》里有句话:“静生定,定生慧,慧自从容。”人只有静下来才能定下来,定下来就能产生智慧,从容不迫。
在黄河边,用矿泉水瓶灌一瓶混浊不堪的黄河水,把它放好一动不动。一个小时以后,会发现:瓶中约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上面四分之三是清澈的水。
在生活中,我们的心如果不能静下来,不停地晃动。就像这瓶没有沉淀的水一样,内心一定也是浑浊不堪,烦躁,焦虑的,是无法产生智慧与力量的。
记得大学期间,有一同学给我写信总在结束时写上“祝静”二字,很奇特很新颖。
当时很多人都写“祝快乐、祝进步”之类的,唯有他大学四年,70多封信,每封信都是这两个字。
他说:"知道你爱吵闹,常常表面轰轰烈烈,待到曲终人散,便会有空虚失落感。假如你能够远离喧嚣的人群,静下来认真想一想,或许更能领会人生的真谛。”
工作后,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吃饭,八点上班。先是看当天的报纸,然后编稿,再设计版式接着外出采访,然后是写稿、改稿。下班烧饭,饭后看书,忙得像台成天运转的“机器”。
直到有天“机器”支撑不住了,躺在床上静下来,才觉得繁忙的背后,似乎没有什么内涵。也唯有静下来,才能有机会透过纷纭的表象,看到真正的内里,认真体味那位同学关于“静下来的意境”。
疲惫时静下来,你会更有信心地走好后面的路;愤怒时静下来,你更能和风细雨地化解矛盾;紧张时静下来,你会拥有一份从容和镇定。
不要因为年轻,就冲动地与你不爱的人结合;不要因为高薪,就从事你不喜欢的职业;不要因为美色,就放弃与你甘苦与共的爱人。
失意时,不要盲目悲观,静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优点;
得意时,不要过分忘形,静下来,你会发现这点成功实在是微不足道;
痛苦时,不要借酒消愁,静下来,你会发现看淡一点,快乐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绝望时,不要意气用事,静下来,你会发现生活的另一面正阳光灿烂、繁花似锦。
无论经历多少刻骨铭心,只要还能静下来,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时间久了,悲伤和痛苦就会褪色成一朵轻盈的云。
来去匆匆的人生旅途中,停住脚步静下来是件幸运的事。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校定方向,再从容起程,或许能走出一个崭新的自我。
《菜根谭》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曾国藩说:“天有定理,人有定心,胸有定见,志有定向,人定则心定,心定则事成。”
性情浮躁,“恶念”频生,很难有大的作为。从容镇定,宠辱不惊,生命自然就有了无限美好的可能。
生活当下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很多人都疲于四处奔忙,日子过得火急火燎,却常陷于焦虑,心难安定。
蓦然回首,总觉心空落落,该做的事没成,该抵达的远方还在远方。
人生难熬的不是时间,而是日子。人生难的不是吃苦,而是从容应对一切。
真正的从容,不在别处,就在你我的内心深处。唯有内心安定,方能抵御尘世躁动。
心定的人,必定是有大胸怀、大智慧的人。心定的人生,必定能在烦恼喧哗中,如愿以偿,足慰平生。
人只有定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心不定则意志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则事事难成。
民间有句谚语: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
我们一旦选择了一件事,只要方向是对的,就要定下心来坚持做下去。经过长期的摸索、沉淀,抓住了事物的规律以后,自然能够取得成功。
宁可定下心来十年做一件事,也不要一年做十件事情。
井之所以能挖出水来,不是换的井多,而是在一口井持续的深挖。
放下浮躁,放下懒惰,定下心来做事,事才能成。
看过《了凡四训》的人,一定知道一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如果一个人方寸大乱,那他什么事都很难做成,则福田一片荒芜。
佛说 :“人生的最佳状态,不是权倾朝野 ,不是富可敌国 ,不是名满天下 ,而是安心。”
心若水,握不住。禁锢,只会加深其向往自由的渴望。放纵,只会增加痛苦的长度。
真正的安心,不是达成自己的愿望,因为欲海无边,而是淡然,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安心,才能开心,淡然,不计得失,懂得宽容,自然赢得一片宁静。
朋友生病了,我们去探望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安心养病。”
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没必要为任何事情去焦虑,去纠结,安心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姚贝娜临终前说了一段话:
“我的病就是在我极度郁闷的时候得的。人在特别郁闷的时候,它一定会找到一个出处,要么是身体,要么是精神出现问题。”
心安下来,每天告诉自己:“一切不好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一切要发生的的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
《大学》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排在第一位。
一个人心不正,则其身行不端,行不端就更不要提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大学》里《正心修身章》有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意: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可见,任何私心杂念,喜怒哀乐以及用心不专都会影响自我道德修养的完整,只有心正才能修身,才有后面的立身处世。
汉代的时候,少年的马严和马敦,经常和游侠义士聚会,以抨击其他人为乐,还常常表现的肆无忌惮。
面对这些,马援的家教给予及时扶正,教育家中的孩子正直好学,谦逊低调。并说“好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大意就是,喜好评判别人议论长短,胡乱评判国家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言行。
马严和马敦听从劝诫,潜心研究经学,专门结交谦逊低调的英才。伏波将军马援以身作则,为家族树立了谦逊正直的家风。他的子孙深受汉王室倚重,马严也成为一代名臣,以正直为世人所称道。
人生一世,我们都应该善养护好这颗心,正其心,诚其意,修身应先正心,心术不正何谈修身?不能反躬自省又何谈修身?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只有正心,才能“厚德”,也才能承载大的财富,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他的人生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静心:静能生慧,智者无忧,计较是疼,比较是痛,淡然是福。
正心:心术不正,损人害己,心正则万邪不侵,意志坚诸事可成。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片广袤的宇宙,充满无限的奥秘和可能【关注他看】让文字成为探索内心的火炬,温暖、照亮我们共同成长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