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30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希望你选择的时候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恐惧。
作者 | 王佳萌
来源 | 春萌心理
最近,又到了高考后选专业的季节,不知不觉距离当时报北大心理学已经8年了。
8年里,我在北大读完了心理学本硕,成为了心理咨询师。
这次想尝试从一个没有过去多久的“过来人”的角度去写写真实的心理学到底学些什么,而选择心理学的8年后,我的感受和体验又是什么样的。
希望不该跳坑的小朋友们别跳坑,还是愿意跳的,那就祝你跳得愉快啦!
01
本科读心理学到底学什么?
能学心理咨询吗?
上大学之前,我对心理学的想象其实和一般大众差不多,觉得心理学能了解人的内心,也能做咨询帮助他人,好像既有趣又有意义。
对于具体要学什么、怎么学,几乎没有概念。
上大学真正学了心理学才发现,虽然招生时只招理科生 (现在似乎文科生也招了),但心理学真是个和想象中不太一样的文理兼修的学科。
文要背诵数万字的《心理学与生活》考验记忆力,理要学习高数线代物理和重中之重的心理统计。进要直接提刀解剖大鼠的脑子 (没想到吧),退要对人类大脑的各个分区和功能滚瓜烂熟……如果你要学心理学中偏基础研究的认知科学方向,那么恭喜你,你还会成为一个熟练的码农!
总之,本科阶段学心理学,最终是学了一大堆统计,背诵了一大堆关于脑子的知识…… 想象中的学习心理咨询去帮助别人,在本科阶段的课程里是基本不存在的!读研选了临床心理学方向才能安排上。
所以,假如你想学心理学是因为对心理咨询感兴趣,那本科阶段有可能会比较煎熬。
那本科阶段的心理学到底是啥样呢?我个人感觉一句话概括就是, 关于人类心理的任何假设都不能直接观察归纳总结,而应当做个实验然后通过统计来进行检验。做实验和统计这两个元素,很大程度上区分了大众想象中的心理学和我们在高校实际学习的心理学。
上大学之前我完全没有概念“统计”是个什么东西,以为心理学全凭心理学家一张嘴叨叨。学了心理学才发现,当下的心理学真的离不开统计。 如果你不能接受实验+统计的逻辑,选择心理学作为专业可能会相当失望。
这个实验+统计的逻辑具体是什么样呢?比如,如果想证明多鼓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学心理以前我可能觉得,在某次考试前鼓励一下学生,这次考试比上一次考得好,不就可以推理出这个结论了吗?但实际上,心理学研究要得出一个结论可没这么简单。
概括来讲,如果想验证这样一个假设,你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招募至少数十位学生作为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成两组,对其中一半,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实验组”进行“标准化”的鼓励。
标准化意味着你要给实验组的每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点说同样的话,比如“你很棒棒”,具体的措辞针对每一个人一点都不能改。然后,再让他们去参与标准化的一模一样的考试,最后利用统计去对比两组人的成绩。
(延伸阅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大一时候的课程教材,看完可以大概理解高校里的心理学在干啥。)
这样一个过程能得出统计上有意义的结论,但容易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
我个人感觉, 在大学里做心理学科研会遇到这样的价值观冲突,因为很多人一开始选择心理学是因为对深入了解人心感兴趣,但最后发现,做心理学科研需要把活生生的丰富有深度的人变成标准化的一模一样的被试,忽略每个人的个性,对他们进行标准化的一模一样的干预,最后得到一个个数字。
你不是真正在和人互动,实际上你在和抽象的数字互动。
为了得到统计上有意义的结果,心理学科研只能这样做,但在这个过程里,的确失去了对每一个个体独特性的关注。如果你选择心理学专业是为了成为心理咨询师,那这种价值观上的冲突会尤为明显。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很多时候希望深入、全面地去了解来访者的方方面面,针对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具体去思考此时此刻怎么干预可能最有帮助,而针对个体量身打造的咨询方式是很难被标准化的。
心理咨询对于某个个体的疗效也很难用科学的方式去证明,比如假设咨询师和一个来访者工作了几年,ta的生活比刚开始咨询时更幸福了,但咨询的影响在其中能占多少呢?有没有可能不做咨询ta也照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成熟呢?某句干预说出来是否真的就比没说要强呢?这都是无法在个体身上被证明的。
而无法证明不能拿来发论文的东西,在当今的心理学领域,会被贬低为“不科学”。这也导致能培养咨询师但难以产出文章的临床心理学专业在心理学院内部容易被边缘化,较难得到经费等资源。
所以,如果抱着想学心理咨询的愿望来念心理学本科,还有一重打击会是,哇哦,怎么心理咨询方向好像……在心理学内部鄙视链的底端……?
不过,学心理学在本科阶段根本学不到什么心理咨询,基本都是在学怎么搞科研,所以这种价值观上的冲突也不会那么严重。如果到硕士阶段选择临床心理学方向,作为咨询师的价值观和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观可能会打架比较厉害。
02
学完心理学就业怎么样呢?
能做心理咨询吗?
就业情况用三个字概括当然就是 不太好!北大都不太好,那别的高校推测可能更堪忧。所以如果在经济和就业上确实存在比较大的现实压力,我强烈建议还是慎选心理学,就业难,薪资基本是普通甚至偏低的水平。
根据我对周边小伙伴的不全面的人类观察,心理学本科毕业就业的同学很少。一方面很多人觉得只念本科不够,另一方面其实大家也都感慨说,本科学心理的确学了很多东西,但似乎没有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的扎实的技能。 (不过这一点我不太确定是不是很多专业其实都是这样)
本科毕业后大部分同学会读硕士或博士深造,有些人可能转行念别的专业比如金融、CS,一些人继续念心理学。在硕博阶段,一些高校开设了临床和咨询心理学方向的项目,想当心理咨询师的同志们终于可以得偿所愿了!
心理学硕士毕业后,周围小伙伴就业去处基本就是这三种:教育系统 (高校、中小学)、互联网、自(ling)由(huo)职(jiu)业(ye) (类似像我这样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也有考公或者转行的选项,但因为这些基本和心理学不对口,就不说了。
也有同学毕业后会去医院进行心理测评和心理治疗,这也算是比较对口的去处,但是纯心理学背景去到医院的话,说实话在医院的位置会相对比较边缘。
互联网一般是组织管理方向的同学去得比较多,我学的是做心理咨询的临床方向,不是特别了解互联网就业的情况,但是去互联网的同学们肯定收入是相对高一些的。
对于临床方向也就是学心理咨询的同学们而言,如果要找一份全职工作,一般大家会尽量进入教育系统,做高校或者中小学的心理老师,工资会偏低 (私立学校除外),但是比较稳定。不过近几年呢,明显感觉心理学毕业生因为扩招而越来越多,然而高校的心理老师岗位逐渐占满了。坑没变多萝卜却多了,进高校也变得非常卷。另一方面,教育系统里的心理老师在咨询以外需要做很多行政工作,真正能投入心理咨询的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时候非常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专业发展。因此也有一些最初进入教育系统的同侪选择退出成为自由职业者。
那自由职业心理咨询师的生活又怎么样呢?其实也是挑战重重,收入不稳定、初期入不敷出……各种各样的困难,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了。 网络上传播的那些“无门槛成为心理咨询师享受高薪多少多少万”,纯属是割韭菜骗人的,万万不要相信哈。
成为自由职业的咨询师,工作内容会变得比较纯粹,主要就是做心理咨询。但是对于很多咨询师同侪来说,自由职业意味着要从0学习如何让来访者认识自己,如何搞自媒体。做自媒体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做自媒体需要努力为自己吸引流量得到曝光,甚至有时候要搞一些夸张的噱头 (比如我给文章起了这样的标题……),这些做法其实和心理动力学咨询师习惯的中立、节制、匿名的态度很冲突。
面对这样的冲突,一些同侪选择优先保护自己的匿名性,通过多入驻机构来找到来访者,也有一些同侪坚持尝试运营自媒体,在专业工作的态度要求和自媒体宣传的需要之间寻找平衡。而我也在这样一个寻找平衡的过程中,所以其实发这篇文章之前还是蛮纠结的,总觉得自我暴露有点多了,也许以后会删掉,不过现在还是很想把这些内容分享出来。
为啥非要分享出来呢,还是希望发出一些看起来比较俗套的呼吁。
03
希望你选择的时候是因为爱,
而不是因为恐惧
8年过去,现在回看当初我自己,包括周围的朋友同学们选专业的过程,我会感觉,很多人选专业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恐惧。当然这种恐惧不一定是当事人自己的恐惧,很可能是家长传递过来的恐惧。
比如在我填志愿坚持选择心理学的时候,周围一直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声音:选心理学以后能找到工作吗?分数那么高干嘛不选就业容易赚钱多的金融或者经济呢?理想不能当饭吃,以后就业的时候你就哭吧,铁定会后悔的!
这些说法一度让我非常害怕, 但我始终觉得学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东西会更痛苦,最终还是铁了心报了心理学。现在回想起来,当然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学心理学就业真的很难,但是这些说法全都在暗示一种态度,就是你的爱是不重要的,而就业困难带来的恐惧是如此巨大的,你的爱在恐惧面前不值一提,你应该围绕着这些恐惧去安排你的一生。
这其实是很可怕的态度,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认同了这样的态度,会这样去思考,也会下意识地这样去行动。
在我学心理学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时刻我确实险些被恐惧支配而想往别的所谓更“现实”的路上走,在这些时候,是周围了解我的朋友和过去那个坚定的自己支持和鼓励我走下去,最终踉踉跄跄走到这里。 8年过去了,虽然有艰难的时候,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不完美,也不差。我也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只因恐惧而做出选择,我们可能在路上跑得飞快,但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只知道要尽量逃离身后貌似巨大的阴影。有时候跑得好辛苦,最终绕回了原地,或者到了根本不想去的地方。而我们爱的东西,才会真正在前方指引我们的方向。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完全免于恐惧,只考虑热爱而不考虑现实,也确实容易跳坑。 只是希望在大家的人生里,除了恐惧带来的黑暗以外,都能有爱在某个地方闪闪发光。请注视它、守护它、珍惜它,就像珍惜你自己一样。
祝你拥有很多很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