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昂首腾飞,尽显非遗之美。近日,慈利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板板龙灯,参加央视《非遗里的中国》专题拍摄,并在央视相关频道播出,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慈利板板龙灯的盛世之舞。

近年来,慈利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打好“机制保障、平台建设、价值转换”组合拳,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400项,列入资源清单257项,其中,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27项、县级102项,覆盖全县各乡镇。

高位推动 健全机制 着力推进非遗保护规范化

国家级非遗项目板板龙灯

慈利县委、县政府一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慈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拨付非遗保护经费,专职专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省级非遗项目慈利汉戏

建立健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制度》等12项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在组织协调、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培训传承、资源共享和激励约束等方面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

省级非遗项目自然门武术

组织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协会和研究会、县板板龙灯协会、县抬毛菩萨协会、打硪号子研究会、杜心五自然门武术协会等,加强非遗保护民间组织建设,推动非遗保护落地落实。通过走访老艺人、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全面开展申报等方式,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全面摸清家底。收集整理38万非遗文字、11册书籍、1.6万幅图片、1860分钟影音资料,为加强全县非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慈利县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活动现场慈利县还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以开发促保护,积极尝试民俗博物馆、文化开发、特色餐饮、演艺开发、主题公园、影视开发、乡村旅游等多种开发保护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县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生动力,构建了自动自发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良好格局。

创新举措 打造平台 着力推进非遗传承常态化

市级非遗项目岩泊渡“大端午”划龙舟习俗

正月十五板板龙灯、三月初一抬毛菩萨会、岩泊渡“大端午”划龙舟习俗……慈利是澧水流域第一个建置县,已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慈利将举办民俗节会、大型展演、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方式作为聚人气,展示非遗、传承非遗的平台,吸引广大群众参加观看。

省级非遗项目化脓灸

以“欢乐潇湘•幸福慈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渔鼓汇演等大型活动为契机,挖掘包装摆手舞、土地戏、阳戏、汉戏、傩戏、渔鼓、三棒鼓、踩莲船、慈利民歌、慈利山歌、快板、围鼓、薅草鼓、吹木叶、舞龙、舞狮、九子鞭等非遗项目上台展演,促进非遗传承发展。

省级非遗项目岩泊渡红薯粉丝制作技艺

深入开展“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送戏曲进乡村•送书画进万家”“欢乐潇湘•百团百角唱百年”全县文艺院团竞演活动、“艺心向党•云游湖南”活动、“知党恩•感党恩”活动、“湖南(慈利)渔鼓进景区”活动等1050场次,惠及群众20万余人,利用文化惠民工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送到群众身边。

万福温泉泼水节现场

以举办“万福温泉泼水节”“万福温泉帐篷节”“慈利县杜心五自然门武术文化展览馆开馆”等活动为依托,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让打硪号子、九子鞭、慈利山歌、慈利渔鼓、慈利汉戏、自然门武术等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展演展示,不断扩大了全县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市级非遗项目打硪号子

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慈利县积极搭建非遗人才展示舞台,加强非遗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实施“匠心传承计划”,每年举办全县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和非遗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县非遗传承人增加至362人,青年非遗传承人占近12%。实施非遗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行动,会同慈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专业课程,传授非遗知识,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加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强化宣传 注重实效 着力推进非遗资源价值化

市级非遗项目九子鞭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等。慈利县在做好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注重对外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慈利文化,爱上慈利文化。

市级非遗项目慈利渔鼓

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为契机,慈利制作专题节目,借助主流媒体、新闻报刊、互联网、微信等平台推广慈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慈利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板板龙灯先后在湖南卫视金鹰纪实频道、央视一套、央视二套、央视四套、央视七套等栏目推介。

利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省非遗展、省艺术节等重点活动推介非遗项目,依托旅游景点、旅游项目向游客推荐非遗项目,挖掘非遗资源的潜在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开新花、结硕果”。

市级非遗项目洞溪七姊妹剁辣椒制作技艺

慈利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演艺”等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着力开发“传统武术+传统医药+温泉”新产品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打造“非遗养生之旅”“非遗研学之旅”“非遗体验之旅”等新业态,形成了岩泊渡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洞溪七姊妹剁辣椒制作技艺、牧羊冲甑蒸茶制作技艺、麦酱制作技艺、老棚古法造纸术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累计销售额达8000万元,接待游客10万人次,为非遗保护传承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举报/反馈

红网张家界站

7.1万获赞 7401粉丝
讲述张家界故事,传递张家界好声音。
红网张家界站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