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28日晚上10时到29日早上8时,69岁的苏祖辉在“武汉市心心语心理援助热线”(以下简称“心心语”)连续值班10个小时。整个6月,她的服务时长超过了100个小时,在50名热线心理咨询师中,服务时长连续6个月位列第一。
29日早上8时来接苏祖辉的班的,是48岁的李红敏。年龄相差21岁的两人,都是武汉市027-85844666“心心语”心理救援热线的志愿者,也都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2007年2月开始,苏祖辉在这里值守了16年,李红敏则是去年5月加入的。她们每次值班4小时到10小时不等。来电者心里有结了,电话这头的苏祖辉和李红敏就是帮助他们解开这个心结的人。
当初,她们去学习心理学,是想学习如何做一个好母亲。苏祖辉是为了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李红敏也是为了更好地陪伴正值青春期的儿子。现在,心理咨询成为她们人生的最后职业。
69岁的苏祖辉在武汉市“心心语”心理援助热线做了16年志愿者。记者田巧萍 摄
紧急“包扎”心理伤口
“心心语”心理救援热线,由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于1996年9月创建,是全国坚持时间最久的城市公益心理援助热线。目前有3名专职心理咨询师、47名持有心理咨询资格证的志愿者、3名注册心理咨询督导师。
城市免费心理咨询热线是一种公共资源。“心心语”热线规定,每个咨询电话最长是30分钟。这30分钟又被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0分钟倾听、10分钟讨论、10分钟与咨询者一起做出一个初步结论。
今年3月中旬的一天,李红敏值夜班。晚上8时许,一个小伙打来电话,说自己看不到希望了,想去死。听筒里不仅传来他痛苦的哭声,还伴随着“呼呼”的风声。李红敏判断小伙子应该是在长江边。
一天24小时,每天从上午9时后,热线电话就多了起来。记者田巧萍 摄
“遇到什么难事了吗?能跟我说说吗?”李红敏引导小伙子说出心中的“结”。小伙子就读于一所著名大学,遇到了一系列的事:保研录取2名,他排名第3;考选调生,招5人,他考了第6,而考研当天他又发起了高烧。“总是差那么一步,命运对我太残酷了!”
“你那里风太大了,咱们的通话效果不好,你能不能走到信号好一点的地方来?”李红敏边听小伙子的述说,一边引导他离开江边。
小伙子在电话里诉说父母辛苦打工供自己读书,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父母希望他能继续读研深造,他自己也想今年再考一次,可是姑姑希望他早点上班赚钱,给父母减轻压力。“我已经错过了校招,一时也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我步步不顺,很无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死路一条了。”
李红敏静静地听着小伙子的诉说,弄清了小伙子的心结所在,李红敏开始与他探讨当下他所面临的困境与资源。
李红敏所说的资源,还是小伙子遇到的那些事,但分析的角度全然不同。“不管是保研还是选调生推荐,你都入围了,这就可以证明你比很多同学优秀,也有实力。而且父母是希望你继续读研的,姑姑的建议仅仅是姑姑自己的想法。正如你所说,父母是无条件支持你继续深造的啊!”“嗯,谢谢您。我发现自己在极度痛苦的时候,看不见一点希望,似乎前途就是黑暗与深渊。现在看来,还是有希望的啊!”留意到电话里周围的人声慢慢多了起来,她明白小伙子已经来到安全的地方了,这意味着小伙的危机暂时得以解除。
热线心理咨询师从积极心理的角度助人,就像侦探一样,通过抽丝剥茧地掌握和察觉力量的影子,建构来电者的希望。经过半个小时的倾听和沟通,那个曾经站在江边想一跳了之的小伙,重新燃起希望。
两天后的一个晚上,苏祖辉值夜班。一位25岁的小伙子在一个建设中的28层高楼楼顶准备跳楼时,打进了027-85844666。热线室里是苏祖辉稳定、温柔的声音,电话那头,有风声也有雨声。苏祖辉问对方在哪里?对方说在一个没有完工的高楼上,周边是工地,没有人来,自己特意选了这个地方结束生命,是为了避免给他人添麻烦。苏祖辉要报警,希望警察能找到他的位置,但对方坚决不让。“我只想在最后跟人说说话。”苏祖辉的心揪了起来。她要做的第一步是让那位小伙子离开危险的地方。
“你的衣服淋湿了没有?楼顶上肯定冷,你走到楼梯间,我们一起讨论看有没更好的办法,好吗?你站在那里跟我说话,我很担心!”小伙子犹豫了很久,终于走到了楼梯间。
这位小伙子患有抑郁症,好几年都没有与从小就漠视他的父母联系了。这次击倒他的,是一起租住的小伙伴要去另外的地方打工。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他失去了唯一的朋友和愿意听他倾诉的人。“活着没有意义了!”
苏祖辉立马接过了话头,“也许我们现在的交谈就是有意义的!你的过去和现在都令我很难过!”苏祖辉的泪水流了下来,电话那头的小伙子看不到,但他从电话里感受到了苏祖辉的关心和担心,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
“现在你坐下来,休息一下,然后我们再从28楼下来,回家吃点东西休息。好吗?”听着小伙子虚弱的声音,苏祖辉一步一步用声音引导着他,从28楼一层一层走下来。
“现在下到几层楼了?看得见楼梯吗?”当小伙子离开那座他选定人生最后一站的高楼,回到马路上时,时间已经过去了45分钟,大大超出了每单30分钟的规定。
“这是危机干预啊,有什么比一个生命更重要的呢?”
在百度输入“自杀”“跳楼”等词条,就会跳出一段置顶的文字和一个电话号码:“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疗愈自己。武汉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027-85844666”。
027-85844666,就是苏祖辉和李红敏值守的电话。
现在,在“心心语”每年接听到的2万余来电中,有自杀倾向的来电有1500例左右。每当接到这样的电话,值班的心理咨询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评估风险并实施危机干预,其中及时报警并协助警方处理的又占了120多例。
心理危机干预,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紧急包扎”。027-85844666这个电话号码的背后,是像李红敏和苏祖辉这样随时准备帮助他们进行“紧急包扎”的心理咨询工作者。
心理咨询师、“心心语”心理援助热线志愿者李红敏正在接听来电。记者田巧萍 摄
无论到哪都背双肩包
李红敏和苏祖辉无论走到哪里都背着双肩包,双肩包装得下平板电脑。李红敏用iPad下载了45本心理学专业书籍,“这样方便随时学习。”
在30分钟的电话里,帮助来电者打开心结,需要技巧,更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69岁的苏祖辉目前正在精读的是《创伤心理学》和《家庭治疗》,48岁的李红敏则在系统地学习大学的心理学相关课程。
“心理学的流派很多,方法也很多,不学习不行。”具体到每一个案例,苏祖辉说不上来用了哪些方法。“这些知识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来运用。”
一位年轻母亲打来电话,说她上初二的女儿非常叛逆不听话,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动不动就离家出去,而且不断要钱,现在要1万块钱,自己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呢?”李红敏提出引导的问题。“自从三年前生了弟弟就这样了。”这位母亲生了大女儿就外出打工了,孩子成为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老人要干农活,对孩子疏于照顾。生下儿子后,这位母亲就一心一意在家带儿子。女儿大了,需要她照顾的地方并不多,并且女儿要学习,母女能说上话的机会也不多。李红敏和她一起分析,这位母亲才发现,儿子与女儿的幼年,因为自己的在与不在,有很大的不同,这给女儿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与缺失。看到母亲精心照顾弟弟,姐姐的心理失衡了,离家出走,要钱,都是姐姐内心想要妈妈更多一点关爱的表现。可是被妈妈解读为“不懂事、不听话,不理解大人的辛苦”。李红敏对这位母亲说,调整女儿的心理,改善母女关系,需要从妈妈对女儿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同时,李红敏也跟她讲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到女儿。“我知道怎么做了,谢谢您!”那位母亲恍然大悟。
在短短的30分钟里,找到问题的症结,与来电者讨论,找到解决之道,是电话这头每一位心理咨询志愿者所追求的。没有深厚的心理学功底与人生阅历,很难做到这一点。
“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我最后选择做心理咨询师的原因。”李红敏iPad里的45本专业书,从荣格的专著到大学心理学教程都有。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李红敏还把这些书朗读录下来,上传到读书平台上,这样走路也可以戴上耳机听书了。
原本是便于自己学习,没想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读书平台上,李红敏有1万多位粉丝,他们与她一起听她朗读的书。她朗读的《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目前有3000多人订阅。
20到30岁的人,心结最多。记者田巧萍 摄
尊重支持孩子“做自己”
苏祖辉和李红敏都不曾料到,自己对心理学的学习会坚持到今天。她们都是半路出家,学习心理学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提升自己,改善与孩子关系,做一个好妈妈。
儿子出生后,苏祖辉和丈夫开始了“鸡娃”行动。8个月就教儿子识字,到2岁时,儿子能看成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喜欢阅读的儿子在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偏离苏祖辉的教育轨道——逃课,除了仍然喜欢阅读,偏科严重。
苦口婆心说了无数遍,没有效果,就打。巴掌让儿子离自己越来越远。难道是我哪里做错了?苏祖辉百思不得其解,2000年她开始向心理学要答案。学习心理学5年后,她考到了心理咨询师证。
李红敏是在儿子初三时开始学习心理学的,那时,丈夫远在西藏援藏,她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压力挺大,也比较焦虑。
初三元月调考的头一天晚上,李红敏的儿子发起了高烧,第二天的考试结果可想而知。这让成绩一向很好,心高气傲的少年做出了冲动的选择——去了另一个自己不是那么喜欢的重点高中,因为喜欢数理化,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自己埋头搞学科竞赛。李红敏无法改变儿子的决定,退而求其次地想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去理解他,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提供帮助。怎样做才是一个好妈妈?怎样才能理解儿子?身边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李红敏开始学习心理学。
学习了5年心理学的苏祖辉慢慢意识到,教8个月大的儿子识字,想把儿子培养一个神童,那只是她想要的,儿子只是她手上的工具而已。
“我真正让儿子做他自己,彻底松开控制的手,是在他18岁的时候。”那一年,儿子放弃了高考,做了两件大事——骑自行车去北京看奥运比赛,去汶川做志愿者帮助地震后的农民收木耳。
苏祖辉不再反对儿子的决定,而是全力支持儿子的选择。她帮儿子在二手网站上买来专业的自行车和其他装备,每天按时给儿子充100块钱以作为他骑行路上的花销……
苏祖辉的儿子,今年33岁,他最终保持了阅读的爱好,成为一个非虚构故事的写作者,即将出版第一本书。漂在北京的他,认为目前做的是“最好的自己”。而李红敏的儿子下学期就是大四了,他已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发表了相关的论文。
每每接到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留下心理创伤的年轻人的电话,苏祖辉和李红敏就会感到庆幸。她们庆幸当年的自己单凭做一个好母亲的初心,一头扎进了心理学的海洋,从而改变了自己,最后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做自己”,也学习到怎样做好母亲。
从开始学习心理学至今,苏祖辉坚持了23年,李红敏坚持了7年。现在,她们的学习已不再是为自己。加入“心心语”团队后,她们在母亲的身份之外,又多了一个身份——“志愿者”,她们在热线里面对的,也许是与她们儿子一样被学业、恋爱困扰的青年,也许是被亲子关系逼得走投无路的母亲,也许是在职场上受到挫折的中年人。
在“心心语”心理救援热线做志愿者,最低每个月要服务30个小时,没有报酬,仅有些微薄的交通补助,但是,47个志愿者没有一个人有过抱怨。“只要还需要我,我就会坚持做下去!”69岁的苏祖辉说。
(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反馈

长江日报

8998万获赞 100.4万粉丝
长江日报·影响有影响的人
武汉长江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