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健
读书人的幸事莫过于读到一本好书,幸之又幸之事,莫过于得到好书作者的馈赠。
6月10日,侯军先生的新作《报人孙犁》5月才出版,我就收到了他从天津给我寄来的新书。我在微信上第一时间告诉他大作收到,他回复说你“是第一个给我反馈信息的”。我很荣幸成为侯军赠书的第一批朋友,真是幸之又幸,当即展卷拜读。
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我在“中国副刊”微信公众号上读过,当时就有耳目一新之感,此次系统重读更觉振聋发聩:这是侯军三十年的呕心沥血,用情最深的一部专著,更是一部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及的孙犁笔耕生涯传记,也是一部孙犁新闻作品的赏析之书,一本副刊办刊原则的思想之书。
侯军新作《报人孙犁》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把孙犁定位为作家,而忽略了孙犁长达半个世纪的记者编辑和办报生涯,罕有论者“从办报的角度来解读孙犁先生”(侯军语)。所以,当1988年侯军提出“记者孙犁,报人孙犁”时遭到不少作家的反对,认为把孙犁说成报人,似乎贬低了孙犁的文字价值。这种隐含着作家高于记者编辑的论调让人很不爽。但是,侯军的这一观点却得到孙犁先生的充分肯定。从那时起,侯军就围绕这一选题进行了三十多年的艰难跋涉。在中国副刊研究会组织的采风活动中,侯军多次与我谈起他要写一部“报人孙犁”的书,那时,我就很认同他的观点,也很期待他的著作。在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侯军这本充满激情和“还愿、填空、感恩”之作终于面世,真是可喜可贺!
《报人孙犁》分为四辑,“读者·记者”“编者·作者”“学者·报人”“我与孙犁”。虽不是按编年体例来讲述,却向我们完整勾勒展现了孙犁的笔耕生涯:孙犁在青少年时代就订阅报纸,阅读副刊,继而向副刊投稿,“由读而投”,从此步入文学领域,1937年参加抗战工作,1939年调到晋察冀通讯社,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从此在新闻岗位上辛勤耕耘半个世纪,写过战地通讯、报告文学,编过副刊、杂志,还写过中国新闻史上第一部新闻专著《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他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出自其间。天津解放后,他调到《天津日报》任副刊科副科长(孙犁自诩为“二副”)、编委、顾问直至离休。即使离开编辑岗位,孙犁依然在为副刊投稿,国内知名大报的副刊都留有他的痕迹:《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羊城晚报》的《花地》、《新民晚报》的《夜光杯》。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孙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在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前线,用一篇篇通讯、报告文学记录下边区的民众生活和抗战硝烟。那艰难的生活和倚马可待的急迫写作既为孙犁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又为他锤炼出行文洗炼、简洁的风格。没有在记者编辑岗位上的历练,也许不会形成孙犁文字简洁、准确,遣词造句惜墨如金的风格。正是这种新闻记者编辑的历练,孙犁才在他的作品中用最短的文句写出最真实的事实,用最炽热的字语抒发内心的激烈情感。我国当代作家中,有孙犁这种办报经历,既当记者编辑,又写小说散文的文学大家只此一人。
孙犁在文学创作上形成的独特风格有着深深的办报人印痕,正如南开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孙德宏在《报人孙犁》首发式上发言所说:“‘报人’和‘作家’哪里有什么高下之分?事实上尽人所知的‘作家孙犁’和少有人知的‘报人孙犁’的职业生命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甚至,没有‘报人孙犁’哪有‘作家孙犁’!”
中国文学史上,“大家公认孙犁是新的婉约派,阴柔派”(阎纲语)事实上,这种评价并不全面,它只看到了孙犁文字的行云流水、清新典雅的一面,忽略了孙犁作品中豪迈激越的阳刚之美。侯军在1988年写下的《孙犁作品中的阳刚之美——读孙犁的早期报告文学》一文,详尽论述了孙犁在青年时代写下的作品。侯军对《冬天,战斗的外围》《王凤岗坑杀抗属》《光复唐官屯之战》等作品作了详尽分析,他认为孙犁以激昂的文字、炽热的感情、精彩的白描、粗犷的线条勾画出那激越的年代,倾诉作者激烈的情感。最后他总结道,“柔中有刚、刚中寓柔的美学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
无数事实说明,作家的艺术风格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虽然体现着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外部的客观现实发生巨变,对作家产生强烈的刺激时,作家的固有风格会随之发生裂变,这种裂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同样是作家潜在气质和艺术追求的外在表露。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侯军在研读孙犁作品后勾勒出的孙犁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体上的变化:战争年代当记者编辑时的激情火热,文学作品的清新典雅,简洁婉约,之后变得冷峻隽永。
孙犁《白洋淀纪事》
正是侯军的梳理归纳,为我们呈现了作家孙犁被长期忽略的另一面:报人孙犁。有了“报人孙犁”,我们对孙犁的认识才更全面,更丰满,更深刻。孙犁不仅有传世的名篇如《荷花淀》《白洋淀纪事》《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还有战地沉浸式体验式报道《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以进城后写的《津门小集》等新闻名篇,不仅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还有我党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专著《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
《报人孙犁》这本书中选取了几篇孙犁的新闻代表作加以详细分析。“沉浸式的战地体验——重读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孙犁的‘唐官屯之战’”“渐变式新闻特写——重读孙犁的《津门小集》”“战地记者——品读孙犁早期的‘激扬文字’”。从这些作品的写作过程,文章谋篇布局到细节描写,谴词造句,侯军步步道来,条分缕析,把孙犁的行文风格、语言特点,以及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一一道来。不吝就是孙犁新闻作品的赏析。这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无疑就是现成的写作教材。从这个意义上说,《报人孙犁》还是一本孙犁新闻作品赏析之书。
孙犁在编辑副刊的岁月里,提出并形成了系统的副刊办刊理念和原则,大都见诸于孙犁在冀中、在天津主持诸多报刊笔政时的策划文案上,如副刊启事、说明、按语、编后。这些文字体现出孙犁在办不同副刊时的办刊宗旨、读者定位、栏目设置、风格特色,甚至来稿要求。侯军为此对孙犁早期创办主编的《文艺通讯》《平原杂志》《山》《鼓》以及《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文艺评论”“文艺增刊”等写的策划文案细心爬梳分析研读。侯军在“孙犁的‘策划文案’”一文中着力研读分析了孙犁为《平原杂志》所写的征稿启事和为《天津日报》“文艺评论”版写的《文艺评论改进要点》两篇策划文案,归纳出孙犁的策划文案特色和孙犁的副刊办刊思路原则,这些思路原则今天看来依然是副刊办刊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侯军总结说:“策划者的眼光和对版面的设计,必须体现出高屋建瓴的气概和‘导夫先路’的意识。而孙犁先生的这两套策划文献,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亲民务实’与‘高端大气’这两类办刊策划的典型案例。”
这样详细分析孙犁新闻作品及办刊思想、编辑思想的例证在书中还有很多,如在第三辑“学者·报人”中“孙犁的‘时评’”“要说实话”“标题是一种艺术”“文章‘以简练朴实为美’”“孙犁主导的副刊转型”(共五篇)“孙犁的党性原则”“编辑五题”等。这些梳理孙犁办报尤其是办副刊思想的文章不仅有实例,还有理论提炼,孙犁在新闻理论上的建树和真知灼见跃然纸上。《报人孙犁》53篇文章,行文绵密,笔触冲淡高远,不仅有孙犁办报的真知灼见,还有侯军在研读孙犁作品中的理性感悟和探索,深刻的洞见如湍流时而喷涌而出,常有目不暇接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报人孙犁》当然是办报人,尤其是副刊人应当好好品读的专著。
侯军在《报人孙犁》首发式上视频发言中说:《报人孙犁》“是一本‘填空之书’”。在我看来,侯军的“填空”有两层含义,一是填补了长期以来对孙犁研究重文学作品,轻“报人孙犁”之空。孙犁不仅是个声誉满天的大作家,还是一个“大记者大编辑大学者”(侯军语),缺了“报人”的孙犁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孙犁。二是填补了我党新闻史上对卓有成效的新闻人缺乏研究的空白。因此,《报人孙犁》理应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新闻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让我用侯军的一段话作本文结语。他说:“报人孙犁其实是一片富矿,是一处芳草茵茵美不胜收的沃土,你一旦走进去,就会陶然忘归乐不知返的!”《报人孙犁》无疑就是一本引你走进这片沃土的向导之书。
举报/反馈

封面新闻

2477万获赞 622.2万粉丝
封面新闻,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封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