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防秋?从字面意思来看即在秋天加强戒备。由于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需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储存足够的物资,所以从秦汉开始,中原王朝就要在秋天防备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秦朝主要采取修筑长城和主动出击的方法方法进行防秋,汉朝在汉武帝对匈奴反击之前,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并在边境屯住重兵防御的策略。到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唐朝武功极盛,并不存在普遍意义上的防秋问题。安史之乱后,由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精兵东调,西北边疆空虚,吐蕃将唐朝陇山以西的领土逐渐侵占,因而唐朝在长安西部地区建立了新的防御体系,并调集神策军和的地方藩镇军队每年轮流戍边,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秋体系,和前代不同的是,唐朝的防秋对象主要是吐蕃。
一、防秋制度的创立与变革
唐朝本来与吐蕃并不接壤,两国中间有吐谷浑隔开。在消灭吐谷浑后,吐蕃开始频频袭扰唐朝边境。高宗最开始采取武力打击的策略,在薛仁贵和李敬玄率军败于吐蕃后,唐朝采纳了中书舍人郭正一的意见“吐蕃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空劳士马,虚费粮储,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望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烽堠,勿令侵抄”,命黑齿常之率河源军镇守,黑齿常之多设烽堠,作战勇猛,因此有力地保卫了西北边境的安稳。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唐高宗又命令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到仪凤三年李敬玄接任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去掉了行军二字,表明唐朝在此地已经决定长期经营。作为配套措施,唐高宗还要求守边军队屯田以节约运输成本,并每年招募军队充实边防。
从高宗登基开始,吐蕃力图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积极和唐朝争夺西域,蚕食唐朝土地,甚至在武后时期要求“罢安西四镇戍兵”。唐玄宗为了构建稳固的边防体系,设立了长期镇守的边防制度。天宝十节度中,牵扯到吐蕃的就有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剑南等五个军镇。到安史之乱前,唐与吐蕃基本是相持状态。
安史之乱后,唐朝调集西北军镇主力入关平叛,造成边防空虚,据《资治通鉴》记载,至德元年(756年),吐蕃攻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军,石堡城、百谷城、雕窠城等军事据点。至德二年(757年),吐蕃攻陷鄯州(陇右节度使治所)这表明陇右道大部已经沦陷。乾元元年(758年),吐蕃攻陷河源军,上元元年(760年)吐蕃攻陷廓州。到广德元年(763年),即唐廷平定安史之乱的当年,吐蕃入大震关,陷兰、河、洮、岷、秦、成、渭等州,到建中二年(781年)伊、西、庭、甘、肃、瓜、沙等州彻底为吐蕃吞并。河西陇右之地的丢失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原本附唐的同罗、党项等部族侵扰关内,吐蕃甚至攻克长安并扶植傀儡政权,仆固怀恩连接吐蕃回鹘入侵等。
长安失守标志着唐朝原有边防体系的崩溃,因而事件平息后,唐朝必须重构边防体系。唐代宗将平定安史之乱的部队调到京西北组建新的边防部队,后以郭子仪兼邠宁节度使,以马璘为泾原节度使,又组建神策军,作为唐朝直接掌握的军队,并轮流征发关东藩镇军队到关中防秋,这就重新恢复了包括沿边藩镇兵、神策军、关东藩镇兵,形成了罗全套罗圈的三层防御体系。
二、沿边藩镇的构建与防秋战斗
经过唐代宗和唐德宗三十余年的努力,唐朝先后设立了剑南西川、山南西道、风翔、泾原、邠宁、灵盐、银夏、振武、鄜坊、河东十大藩镇。其中,因为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四镇沦陷吐蕃,四镇回援内地军队西归无望,只能驻扎于关中。其中,凤翔镇兵力主要来自河西、陇右,泾原兵力来自安西、北庭,朔方军被一分为三:灵盐、银夏、振武。并选派得力将领如李抱玉、马璘、白孝德坐镇边防,稳固了边防局势。广德元年到贞元年间局势演变下诸镇兵力有增有减,具体如下,剑南西川从2万增加到6万,山南西道为1万上下,凤翔从5万锐减到3万,泾原常设3万,朔方从10万锐减到3万,后增加到5万,银夏、鄜坊应分别有2-3万人,河东兵力从安史之乱前5万5千,到此时只有3万,振武兵力则不详。
(1)非朔方军系军镇
非朔方军系的军镇主要是安西、北庭、河西、陇右诸镇兵防守。主要是风翔、泾原、邠宁等镇。安史之乱开始后,伊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皆统率精锐入援关中,随着他们败没,756年5月开始,安西北庭二镇派安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和裨将马璘率15000人赶赴凤翔。在平叛期间,李嗣业、荔非元礼等将领为国捐躯,因吐蕃趁机吞并河西陇右之地,四镇将士西归无望,只能就地防守。在平定仆固怀恩之乱后,安西镇兵力在节度使白孝德率领下移镇邠州,马璘移镇泾州,后来安西北庭将士因长期遭受唐朝不公正待遇,愤而加入奉天之乱,乱后势力解体。后来虽然有李怀光、朱泚等人拥有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的名号,但早就和该名号原有之意相差甚远。
陇右镇主力在节度使哥舒翰的潼关之战中一战尽没,广德二年仆固怀恩勾结回鹘和吐蕃进逼长安,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派5000精锐攻击仆固怀恩老巢,士卒死伤殆尽。陇右沦陷后,唐德宗在普润设立行秦州,安置陇右镇兵力。凤翔和泾原则分别由非朔方军出身的李抱玉、马璘镇守。以凤翔为例,凤翔距离长安380里,扼守汧水河谷和陈仓道,被唐代宗称为国之西门。《旧唐书》说他“好骑射,常从军幕,沉毅有谋,小心忠谨”,又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因而得以镇守凤翔11年。凤翔镇兵力只有5万人作用,由于凤翔直面吐蕃大军进攻正面,因而兵力损失严重,到贞元时期只有三万人。李抱玉去世后,凤翔镇主要为幽州军控制,从而形成了凤翔幽州军、邠宁朔方军、泾原四镇北庭军的京西北三大主力。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上述诸镇兵多次移镇防秋。如安西北庭将士在广德二年先后移镇邠宁和泾原,又移镇奉天,大历三年移镇泾州,建中元年移镇原州。总计安西北庭行营在关中防秋5次,而河西、陇右则7次,合计防秋12次,切参与防秋较早,可惜唐朝猜忌四镇,导致他们长期遭受打压排挤,最后湮没于历史中。
(2)朔方军系藩镇
朔方军在平定叛乱中势力膨胀,战后唐朝又不得不依仗朔方军填补西北防御漏洞,因而对其采取了分化打压的政策。首先,唐朝削弱朔方军头军头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兵权,他们或者闲居在家,或者被逼远方,或者起兵反叛;其次任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打击朔方军势力;第三,拆分朔方军辖区,建立3个新军镇。经过唐代宗一番操作,关中沿边藩镇的情况基本稳定下来,唐朝开始着手利用朔方军构筑防线。
765年,唐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后,对边防体系做了调整,“郭子仪还河中,元载以吐蕃连岁入寇,马璘以四镇兵屯而郭子仪以朔方重兵镇河中,深居腹中无事之地,乃与子仪及诸将议,徙璘镇泾州,而使子仪以朔方兵镇邠州,曰:‘若以边土荒残,军费不给,则以内地租税及运金帛以助之。’诸将皆以为然。十二月,己西,徙马璘为泾原节度使,以邠、宁、庆三州隶朔方”。但朔方军势力太大也引起唐朝统治者的忧虑,因而德宗上台就着手解决问题。
公元779年,朔方军正式被一分为三:一分为三:李怀光统领邠、宁、庆、晋、绛、慈、隰等州与河中府;常谦光统领灵州大都督府、西受降城、天德、定远和盐、夏、丰等州;浑瑊统领单于大都护府、振武、东中二受降城、镇北及绥、银、麟、胜等州,郭子仪则任有名无实的尚书令。经过这次调整,关内地区现在正式形成了风翔、泾原、灵盐(朔方)、邠宁、鄜坊以及振武军六大节镇,后来又增加了夏绥银、天德两大军镇。
邠宁镇是典型的朔方系御边藩镇,设于乾元二年(759年)2月,下辖九州:邠、宁、庆、经、原、鄜、坊、丹、延,治邠州,控制了横山、子午岭和黄龙山等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屯驻了大量军队,是关中最后一道防线。由于兵力强大且距离长安近,因而邠宁遭到撤销和拆分,反复数次,最终变成只管邠、宁、庆、衍四州。该镇历任54任节度使,首任节度使即著名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作为典型的关中藩镇,历任节度使基本上全是武将,其中14人出自神策军。节度使任命调遣基本上由中央决定,更换也十分频繁,最长的任职8年,短的不过几个月,平均2.7年。驻扎于邠宁镇的军队除了本镇兵力外,还有关东防秋兵和神策军,唐朝故意使其犬牙交错、互相牵制,杜绝了犯上作乱的可能性。
德宗上位后急于削平藩镇, 结果闹出了泾师之变,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救驾又被逼反,唐朝几被倾覆。乱平后,由于吐蕃进攻深入到关内泾、陇、邠、宁、庆、鄜、坊、灵、盐、夏、银、麟等州,德宗不得不继续倚重朔方军系藩镇防秋。791年2月,唐德宗命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扼守弹筝峡口,刘昌又筑彰信堡,泾原防秋形势得以改观。此时吐蕃进攻的重点是南线,但并未放弃北线,786年开始吐蕃攻势推进到了银州、夏州、绥州、盐州一带,当年冬天一度攻下了夏州和盐州,第二年才毁城而去。
因而在德宗以前,唐朝主要守卫凤翔和邠宁二镇,因为前者是回中道和陇关道的汇合点,后者是灵州道和泾水上游的汇合点。德宗即位以后,吐蕃入侵走银州、夏州、绥州、盐州一带,就绕开了凤翔和邠宁镇,可经过延安南下长安,这一带是唐朝防卫的薄弱地带,801年吐蕃甚至打到了黄河边上的麟州,杀刺史、毁城池、掳掠居民而去。为此唐朝不得不修筑盐州城,设立夏绥银节度使。
可以看出,朔方军经过拆分,从一个控制一方的大藩镇变成了控制若干州县的普通藩镇,从包括众多将领的军事集团变成军事集团的一份子,这是唐朝根据新形势调整对朔方军政策的结果。在拆解朔方军后形成的京西北八镇构成了完整的西北防御体系,主要采取增加驻军和修筑城池两大方针,为了加强对近在咫尺的朔方军和非朔方军系藩镇的控制,避免其变成河朔藩镇一样的独立藩镇,唐朝在倚重其防秋的同时,也不忘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同时以增强中央直属的神策军作为根本之计。
其实,关中防秋早在唐肃宗末年就开始了,由于这一阶段关中防御体系没有构建完成,因而每次吐蕃入侵,唐朝总是被动应付。如上元二年,朔方行营左厢兵马使浑瑊,“从子仪讨吐蕃于邠州……军还,盛秋于邠”。随后浑瑊又驻扎奉天防秋,讨平周智光反叛后至邠州,于宜禄县防秋。永泰至大历年间,吐蕃每次入侵,郭子仪都得率兵戍守泾阳。大历三年,马璘移镇泾州,郭子仪以朔方军镇邠州。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屯长武城防秋,窦觎“以坊州兵七百人屯郃阳”。振武军“发营将杨遵宪以五百骑赴于东受降城”。十五年,夏州李祐“自领兵赴长泽镇”。统计沿边朔方系藩镇,在上元时2次、永泰至大历12次,兴元2次、贞元1次、元和3次,总计进行了20次防秋。
(3)新边防体系的效果
764年8月,吐蕃在仆固怀恩的带领下进攻长安,郭子仪出镇奉天,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派兵解围,虽然达到目的但士卒死伤近半,不久后凉州沦陷。9月,郭子仪、李抱玉、白孝德等人在长武打败吐蕃军,10月的邠州之战,唐军连战连捷,吐蕃回鹘联军渡过泾水逃走。765年吐蕃三路大军再次进攻长安,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不能抵御,于是代宗在郭子仪建议下派淮西节度使李忠臣驻守东渭桥,检校太子少保李光进进驻云阳,镇西节度使马璘、河南节度使郝庭玉驻守便桥,李抱玉屯凤翔,郭子仪于河中屯泾阳,内侍骆奉先、将军李日越屯周屋,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屯同州,鄜坊节度使杜冕屯坊州,代宗将六军屯于苑中。此战中马璘、浑瑊力战有功,斩首5000余人,后因仆固怀恩暴死,郭子仪乃得离间吐蕃和回鹘,最终杀死吐蕃军5万,生擒1万,夺回4000余人。
765年以后,唐朝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吐蕃大将尚结悉围攻灵州,并派军到来唐朝侦查敌情,代宗命郭子仪率军3万和马璘一起,消灭了尚结悉2万余人,缴获战马500匹。768年8月,尚结悉率10万军入寇,派尚赞摩率2万攻打邠州,邠宁节度使马璘打败尚赞摩军并押送俘虏前往长安。9月11日和21日,朔方将领白云光打败2万吐蕃军,郭子仪在灵州击破6万吐蕃军,凤翔节度使李抱玉趁吐蕃后方空虚,派军焚烧吐蕃粮草,吐蕃于是退军。战后唐代宗将沿边藩镇进行移镇,并答应用内地租税保证京西北八镇开支。
773年8月,尚赞摩率6万军攻击灵武,幽州节度使朱泚派弟朱滔率5000军救援泾州,唐将温儒雅在灵州击破吐蕃军万余人。10月,吐蕃进攻泾州和邠州,唐军内讧导致惨败。郭子仪收拾军队,重新布置军队,在潘原采取夜袭的方式终于打败吐蕃军。战后唐代宗命郭子仪、李抱玉、马璘、朱泚分别统防秋兵进行防御。775年吐蕃再次率军攻唐,李抱玉、、浑瑊、李怀光、马璘等和幽州、汴宋军在平凉会师后,多次打败吐蕃。
775年以后,吐蕃进攻路线改为从盐州、庆州一带迂回攻击,避开唐朝重兵防守的凤翔和泾原一带,776年正月,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大败吐蕃,吐蕃于是攻取原州一带而去,代宗命令卢龙节度使朱泚出镇奉天防秋。12月马璘病逝,段秀实继任泾原节度使。777年778年,朱泚、李怀光、段秀实、郭子仪等人通力合作,击退了吐蕃军。
可以看出,从763-779年,唐蕃双方在长安西北地区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拉锯战。面对吐蕃进攻的严峻局势,唐朝形成了以沿边藩镇为主力,关中神策军为后继,关东防秋兵补充的新边防体系。这条体系以邠宁为中心,以凤翔、泾原为两翼,以灵盐守护后方,以天德、振武、天德为辅助,控制关中主要五条道路回中道、萧关道、陇道、灵州道、延州道的防御格局。吐蕃再也不能如代宗朝一样冻着深入长安威胁关中了,反而是唐军向西推进到原州,唐蕃之间攻守易势了。786年开始,唐朝和吐蕃之间交往增多,战争减少,一方面是因为坚决反对唐朝的吐蕃赞普和首相于796和797年去世,国内政局不稳。另一方面固然也和唐代宗、唐德宗两代经营西北防线,使得吐蕃攻击无果,徒耗民力,加之唐德宗采纳李泌建议,连结回鹘、大食攻击吐蕃,使得吐蕃大部兵力屯驻西边,从而减少东侵有关。
三、组建神策军防秋
神策军本是安史之乱前镇守洮河流域的一支军队,安史之乱后入关平叛,驻地沦陷后被赐号神策军。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代君主皆不遗余力地建设直属中央的武力,使用各种理由将藩镇的精兵强将收归己有,如相卫节度使薛嵩部将朱忠亮、淮西节度使李忠臣部将阳惠元、河南节度使田神功部将郝廷玉和邢军牙、邠宁节度使韩游瑰部将范希朝、成德节度使王士真部将赵万敌等。又命令节度使荐举大将入神策军,唐武宗时期就选拔了天平军将领周宝和高骈入朝,后来二人皆受重用。除此之外,滞留在长安的外国人也是神策军将领来源,仅787年李泌将其补入神策军就得到4000余人。当然也有招募长安市民、功勋子弟入神策军的。
面对吐蕃在代宗初年猖狂的进攻,为配合李抱玉移镇凤翔,神策军第一次外镇凤翔防秋,刚开始只镇守凤翔治下3个县,后增加到7个,以神策京西兵马使统领,有力地遏制了吐蕃深入。765年后遂成为中央禁军,进而出现神策行营,以监督和控制沿边藩镇,同时也作为他们防秋的后盾。769年2月,神策军获得了好畤、麟游、普润作为驻扎地,770年1月,又获得了兴平、武功、天兴、扶风等地。这些驻扎地其实本有关东防秋兵镇守,因此所谓划归神策军,是改变该地军队的隶属,如普润驻扎李良部淮西防秋兵,好畤驻扎邢君牙部兖郓防秋兵。如果我们将其连成直线,就会发现770年神策军已经形成了针对吐蕃军的两条防线,西北边防更加稳固。因此我们可以说,唐代宗实现了对长安西部的神策化,奠定了唐德宗继续扩编神策军的基础。
泾原兵变和李怀光叛乱后,唐朝深感有一支直属军队的迫切性,于是大力建设神策军。786年德宗刚回长安,就设立了神策军各级官职,并用宦官作为监军,待遇三倍于普通藩镇军。此时原有神策军外镇格局已经被破坏殆尽,原有的神策军不是被吞并就是转变为藩镇军,这就导致西北格局遭到重大破坏,吐蕃趁机掀起对唐攻势。为了弥补边防疏漏,唐德宗不得不重新组建神策军外镇,另一方面从关东藩镇抽取精锐来京西北防秋,经过长期防秋,不少士兵转隶神策,从而在西北形成了十多个神策军藩镇。神策军后来模仿北衙六军变成左右神策军,标志着其正式成为禁军。
虽然神策军周边的凤翔、泾原、邠宁等各有数万军队,但单个来看其实不及神策军数量和实力,若单个镇发生兵变,神策军实力足以镇压。其中奉天是神策军城镇中最坚固最大的城镇,纵观唐朝史书,尤其是唐代宗、唐德宗时期,吐蕃一入侵关中,唐朝一定会选择重臣宿将镇守奉天,安史之乱结束到郭子仪去世,基本上是他来镇守。其首领后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劳,成为内外八镇节度使。与好畤、武功形成品字形拱卫京畿。这次外镇防秋一直持续到黄巢起义后崩溃为止。
根据宋白《续通典》,到唐顺宗继位,神策军左军有62442人,马8044匹,驻扎于普润镇、崇信城、定平镇、长武城、归化城、定远城、永安城、邰阳县,右军有46524人,马5951匹,驻扎于奉天镇,麟游镇、良原镇、庆州镇、怀远城。后来普润归泾原管辖,因此只有12镇,士兵也相应变成了186700人,若以一半兵力外镇防秋来计算,神策军外镇应有9万余人。但很多恐怕只是挂名,并不实际存在。原则上两军应交错分布,互相牵制,但实际各有范围。右神策军主要在凤翔一带,以奉天为中心,附近麟游、良原等皆隶右军,凤翔节度也带右神策行营节度使之号。左神策主要在长安北,以长武城为中心,附近盐州、崇信、归化、永安等多隶左军。右军城镇躲在内地,战争较少,较为安逸。左军则深入泾原、邠宁、灵武等藩镇,经历长期战争磨炼,战斗力较强。
根据相关研究,神策军数量的增长除了招募、划拨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遥隶”,即不离开驻扎地,只是为了领取粮饷。唐朝以为这样能控制尽可能多的军队,其实未必。虽然如此,神策军实力增长也使得唐朝不单独依靠沿边藩镇,而有了一支可靠的中央军以控制关内,镇压叛臣。驻扎地也从集中驻扎到向京西北扩散,发展出了镇守地方、守卫首都、遥隶等多种形式。此时神策军已经形成禁军和野战军性质的军队,唐朝经常用其征讨叛镇以及防秋。779年,名将李晟就带领神策军和藩镇兵打败了吐蕃和南诏的进犯。792年吐蕃进犯灵州,堵塞水渠,神策军3000人会同藩镇兵打退吐蕃军。798年、799年、800年连续三年,神策军在节度使韩全义的率领下大破吐蕃军。
而神策军在唐末已经缩小到了8镇,如图
四、抽调关东藩镇兵力防秋
(1)中原藩镇防秋
如前所述,唐朝虽已在关中构建了边防藩镇为主力,神策军为后继的体系,但由于防秋是涉及到帝国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唐朝也会抽调关东藩镇兵力进行防秋。如果从广德元年(763年)到乾符二年(875年),关东藩镇中防秋次数达到了65次,其中中原藩镇39次,南方藩镇出兵26次,河北藩镇出兵17次。最早防秋的将领是平卢兵马使邢军牙,762年他受兖郓军节度使田神功派遣前往好畤防秋。
唐朝防秋形势最危急的时候有代宗永泰元年、大历九年和德宗兴元、贞元之际,而在会昌二年崩溃的回鹘残余势力南下进犯唐朝时,河朔和江淮藩镇也会积极参加防秋,但前者欠缺忠心,后者欠缺能力,所以防秋主力还是中原藩镇。永泰元年(765年)那次是因为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鹘进犯长安,这次动员的范围为“郭子仪自河中进屯泾阳,李忠臣屯东渭桥,李光进屯云阳,马璘、郝玉屯便桥,骆奉仙、李伯越屯盩厔,李抱玉屯凤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唐代宗亲自在长安统领六军为后援,其中李忠臣是淮西节度使,李抱玉为陈郑节度使,他们都是中原藩镇。
大历九年(774年)四月,唐代宗确定的防秋兵为:郭子仪统5万人,李抱玉统3万人,马璘统3万人,李忠臣统2万人,臧希让统4万人,加上魏博、成德、昭义、永平的6万防秋兵,防秋人数达到23万人左右。而京西北的朔方、河东、邠宁、凤翔四大藩镇的军队,总计有13万人,因此关东防秋兵则在10万之间。五月,唐代宗下诏“四海之内,方协大宁,西戎无厌,独阻王命,不可忘战,尚劳边事……每道岁有防秋兵马,其淮南四千人,浙西三千人,魏博四千人,昭义二千人,成德三千人,山南东道三千人,荆南二千人,湖南三千人,山南西道二千人,剑南西川三千人,东川二千人,鄂岳一千五百人。宣歙三千人,福建一千五百人。其岭南﹑浙东.浙西,亦合准例。”此次确定的关东防秋兵总共在4万人左右,因此中原防秋兵应在6万人。
除了上述藩镇外,后面陆续还有很多藩镇加入防秋,如永平镇每年都要派3000人前往关中防秋。每年都要有防秋兵马聚集关中,这就标志着防秋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制度化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征发防秋兵基本上是以3000人为标准,最多不超过4000人,将忠心和战斗力综合考虑才制定该数额,既能不引起藩镇反感,又能凑齐足够兵力防秋。同年8月,唐代宗又下诏命马璘统领淮西、凤翔防秋兵,朱泚统领汴宋、淄青、成德防秋兵,郭子仪统领河阳、永平防秋兵,李抱玉统领南方防秋兵,进一步完善了边防体系。819年,唐宪宗在平定李师道之乱后,命令王沛率许州兵3000守卫盐州,又派遣陈州、徐州6000人跟随李光颜前往邠宁驻守。
统计诸多年份的防秋,滑亳、宣武、淮西、淄青、河阳、永平、河阳、淮西、忠武、武宁、兖郓、淄青、郑滑等中原藩镇均派兵防秋于关中。会昌二年回鹘残余势力寇边,唐朝除动员河东兵进军外,还调动了徐州、蔡州、滑州、许州、汴州、汝州等六军前往天德军防秋。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银州、夏州、盐州到灵武一带,总计有4万人在一线防守,李泌又和唐代宗说每年有17万关东兵防秋,则上文所述13万应在京畿周边作二线守御,这表明中原防秋兵的行动卓有成效,直到黄巢起义爆发,唐朝再也没有出现吐蕃军进犯京畿的行为。从大历到咸通年间,就单个藩镇防秋出兵来算总计有44次,中原藩镇防秋兵就有40次。其中陈许8次、汴宋7次、淮西6次、武宁、河阳、义成各4次,淄青、陈郑各3次,兖郓2次,滑亳、天平、畿汝各1次。可知忠武、宣武、淮西、武宁、河阳、义成六镇是防秋较为频繁的中原藩镇,其中尤以忠武、宣武为最,考虑到中原藩镇定型较晚,因此实际防秋次数应更多。因此笔者认为,关东藩镇中,中原藩镇既有忠心又有能力,对于防秋贡献也最大。
中原藩镇参加防秋,首先就巩固了京西北的防秋体系,完善了边防藩镇——关东防秋兵——神策军三层罗圈防御体系,使得吐蕃军进犯长安遭到强烈抵抗,同时中央也得以手握可堪使用的精锐部队,如唐德宗初期二帝四王之乱,唐德宗就三次下令调集了11万-12万人前往关东镇压藩镇叛乱。其次,中原藩镇补充了沿边藩镇的兵力来源,对其也可以形成牵制,使得唐朝中央不必过度依赖边防藩镇防秋,也使得其中的野心分子得到遏制。最后,定期派遣防秋兵也可以消除藩镇内部隐患,减少本镇供养军费。
但我们也要看到,聚集23万大军防秋却不积极向西推进收复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失地,拯救沦陷于胡尘的人民,这就严重消耗了唐朝的国力,无怪乎白居易讽刺“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其次,唐朝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安禄山、史思明等手握巨大军权的将领出现,故意使防秋兵互不统属,导致其内存在多种派系,加剧了内耗、中原防秋兵见识过中原繁华,到达防秋地点后往往后悔不已,经常出现逃回老家的情况,唐朝也只能采取捕杀的政策。随着吐蕃内部衰退,无力进犯边疆,防秋也叫愈发衰落不为人重视。
(2)南方藩镇和河北藩镇防秋
南方藩镇防秋起源于唐代宗命令和州刺史张万福率领1500人参加防秋,774年唐代宗确立防秋制度以后,李抱玉就负责统领南方防秋兵镇守凤翔。建中初年吐蕃毁盐州而去的时候,唐朝征召4万人前往银州、夏州、盐州到灵武一带防守,其中就有南方防秋兵。贞元初年,神策军统领高崇文镇守长武,南方防秋兵就和神策军、中原防秋兵一起镇守。
统计从大历到会昌年间,先后参与防秋的南方藩镇有淮南、山南东道、山南西道、荆南、湖南、两川、两浙、鄂岳、宣歙、福建、岭南、两浙、宣歙、浙西、浙东、湖南、淮南、浙东等镇。南方共参与关中防秋26次,其中淮南6次,浙东4次,浙西、湖南各3次,山南东道、宣歙各2次,荆南、两川、鄂岳﹑福建、岭南各1次,因此南方防秋兵以淮南最为频繁,其次浙东,浙西、湖南又次之,其他则比较少见。
若以时间来看,可以发现主要是大历年间,大历15次、建中4次、贞元2次、长庆4次、会昌1次,可以看到南方防秋兵参加时间早,结束也早,这其实和唐朝对南方藩镇定位有关,唐朝将其视为ATM机,不愿看到其军事实力强大,因此南方藩镇防秋战斗力和军队人数均不如中原防秋兵。
河北藩镇虽然长期处于割据自立的状况,但其依然参与了关中防秋。大历八年八月,幽州节度使朱泚派弟弟朱滔率军5000到泾州防秋,九年五月,朱泚亲自率5000骑兵到关中防秋。唐代宗对朱泚非常信任,任命他统领淄青、汴宋、成德防秋兵,后来朱泚让范阳军戍守凤翔,自己回到本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统计河北藩镇防秋,参与的有河东、幽州、魏博、昭义、成德、幽州,统计参加了17次,其中河东参与5次、幽州4次、泽潞、成德各3次,魏博2次,不难看出河东在河北藩镇中表现突出,河北藩镇防秋集中在大历和元和年间。
五、防秋制度确立的意义
唐代宗确立防秋制度后,在关中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虽然没能扭转唐蕃之间的军事形势,但毕竟保护了关中的安稳,使得吐蕃陷入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情况,只能向西和大食争夺势力范围,陷入困境,“吐蕃近岁以来,兵众弱,西迫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者五六万而已”。后来吐蕃崩溃,吐蕃将领论恐热献三州七关于唐,唐宣宗于是命令泾原、灵武、凤翔、邠宁等收复失地,如果没有防秋兵与吐蕃相持,恐怕唐朝撑不到吐蕃崩溃就会被吐蕃消灭了。防秋制度的确立,也使得唐朝维系了关东和关中藩镇、关中藩镇和防秋兵,外加唐朝手上有一只可供使用的神策军,才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能维系将近1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