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提出过婚姻“末日四骑士”的说法,只要婚姻中出现这四位,那么就代表你的婚姻离末日也不远了。
这四位分别是:批评、鄙视、辩护和冷战,每一位都与吵架有关。
批评、鄙视会引发争吵;辩护很容易演变成互相攻击,也就是争吵;冷战之前,双方大概率已经走完了争吵的流程,已经到了吵无可吵的地步,于是采取了冷暴力的方法。
天底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但是,当我们谈论吵架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谈论什么?吵架除了是一种激烈的表达方式外,还有没有更深的内涵?
最近,我收到了一个读者的求助:
我跟老公结婚快10年了,恋爱时感情很好,但结婚的时间越久,我心里积累的不快就越多。
当年我结婚,公婆没给过我摆酒席,后来怀孕生子,公婆也从未问候过我一句,孩子从不帮忙带,反而每年都问我们要好几万说要在乡下盖房子。说不介意是假的,但是想着两个人过日子要互相迁就,就算了。
但老公结婚后对我的关心和疼爱越来越好,反而毛病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事情小得我都懒得说。有时候他也会跟我吵两句,但更多的时候是不发一言,让我感觉有气没地撒。
我觉得这样日吵夜吵,感情越来越淡,离婚的念头却越来越浓,怎么办?
其实,吵架的本质是依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不管你们因为何事而争吵,也不管你们争吵的强度如何,吵架的原因就只有这一个,不会有其他。
吵架的本质:依附需求
不被满足引发了负面情绪
依附需求,脱胎于依恋关系理论。
这个理论是由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的,具体是这样的:
小孩子一出生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通常是妈妈),以保护自己免遭伤害。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发展出内在自我,并形成一套和外界互动的方式,这便是长大后用来探索和参与这个世界的基础。
后来,有两位心理学家将依恋关系理论拓展到了成人世界中。
他们认为,成人世界中我们和他人互动的方式,就是婴幼儿时期和父母互动关系的复制和延伸。
当我们有需要或者经历痛苦的时候,会依赖身边重要的人,例如家人、伴侣、朋友等等。
这点在与伴侣的相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就拿你和丈夫来说,你说,你们恋爱的时候感情很好,这是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伴侣视为父母,把小时候和父母相处互动的那些关键因素,复制到恋爱的关系中。
比如小时候,你无论在身体还是在精神上,都会跟父母很亲密,精神上会依赖父母,身体也总是要跟父母粘着抱着;
恋爱后,你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跟丈夫很亲密。
再比如小时候,你会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从爬行到站立,再到迈出第一步,从自己学会吃饭、穿衣服……
恋爱后,你会将丈夫的支持、接纳、同理、安慰视为自身安全感的来源,在此基础下,你会更愿意去探索世界以及参与社会,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这,就叫依附需求。
依附需求有多重要呢?
你一定记得当年与丈夫热恋的感觉,它会让我们快乐加倍,痛苦减轻,然而这并不是热恋中人的幻觉,而是经过了科学实验证明的事实。
科学家找来一群情侣,让情侣中的女性接受轻微的电击。结果发现,如果在电击的时候,这些女性的手被自己的爱人握着,那她感觉到的痛苦会更小。
那么快乐加倍呢?
当我们和伴侣亲近、拥抱的时候,身体会产生“拥抱荷尔蒙”,也就是催产素和血管加压素,这些激素会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平静。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双方的依附需求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但要知道,在亲密关系中,双方的依附需求各有侧重。
比如丈夫通常比较理性,更注重事业和成就,需要妻子给他们支持和鼓励。
而妻子则更注重情感交流,需要丈夫的关心和陪伴,希望他能够和自己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磨难。
虽然双方都需要被理解,但丈夫要的理解中隐含了尊重、支持,而妻子需要的理解中则隐含了稳定、保护。
所以要是把依附需求作为一个框架,去套亲密关系以判断其质量高低,那么良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双方都能顺利去表达出:“我需要你的安慰和帮助”,并都能看到对方的需求,给出正面的反馈。
而当人陷入压力和挫折中,却没有得到预期中另一半的关心和支持,便会觉得自己的依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时会出现两种后果:吵架和出轨。
由于害怕失去亲密关系、害怕受伤,我们会开始自我防御,并对伴侣进行攻击,于是我们会互相指责和批评,引发吵架。
又因为依附需求和联结紧密相连,鉴于现在与伴侣的联结岌岌可危,有的人便会向外寻找新的联结对象,比如工作、孩子、家人或第三者。
还有的人,会一边跟伴侣争吵,一边寻找新对象。
总之,走到半路分道扬镳的伴侣,有90%以上都是依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不被满足的依附需求变成
权力斗争,让婚姻变成“战场”
具体到你身上,你对于公婆的做法耿耿于怀,导致你的依附需求得不到满足。
但是你没有和公婆以及丈夫沟通协商,反而用“互相迁就”“算了”来安慰自己,企图把心里的不满、委屈等负面情绪给压下去。
但是负面情绪既然产生了就是一个客观存在,它不会自行消亡,只会找地方蛰伏着,偷偷地发展壮大。
等到你心里的不满越积越多,达到临界点的时候就会爆发,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横竖看丈夫不顺眼,觉得对方的毛病越来越多,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等等。
而你们的这种争吵,还涉及了权力争夺。
你心里不满,希望丈夫能用你所喜欢、所认可的方式,去满足你的依附需求,如果不按照你的方式来,那就是错的、不好的。
比如你想吃荔枝,他就必须把荔枝买回来,买了龙眼就是错的。
你想要控制他,想要占据关系中的制高点。他越听你的话,表示你的权力越大,这就是权力争夺。
权力争夺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总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哪怕这些事说出来连自己都觉得无聊和好笑。
对你来说,隐藏在每一次吵架的背后的心理独白都是:
“我不开心,你要用我的方式去满足我,所以你什么都要听我的。”
当你越是要求丈夫什么都听你的,就越容易把每一件小事都变成战场。
对你而言,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必须打赢的战争,你必须让丈夫在每一件小事上听从你的意志,这样你才会觉得自己掌握了控制权,自己的不满和委屈才能到缓解。
至于为什么丈夫有时会跟你吵两句,更多的时候是不发一言?
这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你复杂的心路历程。他只会觉得,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值得你发那么大的火吗?
不发一言,可以说是逃避,也可以说是忍让。
站在丈夫的角度,他平白无故被你批头盖脑一顿骂,当然也会有委屈和不满,但他大部分时间都控制住自己,没有向你开火,也体现了对你的包容和忍让。
这是他在用他的方式来满足你的依附需求,虽然这个方式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但是,看清楚这一点后,会不会让你的不满和委屈少一点?
如何解决婚姻中的依附需求
与权力斗争带来的恶劣影响?
好,理论基础打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转入实操的部分。
依附需求得不到满足,怎么办?
不难,分三步走,比你日夜争吵要有效得多,也有爱得多。
把指责抱怨转化成
依附需求,并明确地表达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明确地表达我们的需求。
只会把心里的千言万语浓缩成短短几个字,然后要求伴侣给出100%契合自己心理活动的反馈,老实说,这有点强人所难。
比如,当妻子问:“老公,你爱我吗?”
她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我爱你”,更多的是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
“我现在有点不安,需要你的安抚。”
所以,这时丈夫要给出怎样的反馈才是100分呢?
他不但要满怀爱意地说我爱你,还要关心地问妻子,你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要主动地抱抱她,亲亲她,用行动来安抚她。
再比如,当你说“我好累”的时候,除了想得到对方的安慰和支持,还可能需要更多的理解,甚至可能是:“我快要撑不住了,希望你能承担更多的责任”等等。
所以你看,你出的题有多难。
这里教你一个句式,可以在你表达需求的时候使用:
当我说XXX的时候,我其实需要的是XXX。
这能帮助你把指责抱怨转化成依附需求,让你更容易把自己的心声说出口,对方也更容易接受。
比如,当你说:“跟你说了多少遍,怎么还是这么晚回家”;
你其实想说的是:
“我需要你早点回家,因为我想你多陪陪我。我希望我的话能被你放在心上,你会重视我的需求。”
当你说:“你怎么什么都不做”;
你其实想说的是:“我需要你和我一起承担家务,这样我会感觉你在乎我,愿意疼惜我,你的心是在这个家里的,你是知道我的辛苦和对这个家的付出的。”
当你说:“家又不是我一个人的”;
你其实想说的是:
“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孤军奋战,我需要你的支持,需要你和我一起承担更多的责任,也需要知道你是爱我的。
有时候,我们的依附需求会藏得很深,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比如你不开心了,想让丈夫陪着。丈夫陪着你,但他不知道能做什么让你变好,于是只能一言不发地在旁边坐着,可能还会拿手机出来打游戏、刷微信。
你看到这种情况,心情肯定更差了,觉得丈夫就像榆木疙瘩一样,笨死了。
但如果我问你,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你觉得丈夫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你感觉好些?
你可能会说不出来,最后憋出一句,“我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我自己变好,所以才去找他。”
也就是说,你希望他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不需要你说话他就能懂你,甚至比你自己还要懂你。
但你认真想想,这有可能吗?
那你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办呢?
一方面,我们要增加对自己内心感受和需求的觉察和探索,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当我们还不太了解自己导致与伴侣争吵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牢牢记住一点——
每一次争吵背后的潜台词都是:快看见我的内心~我爱你,我需要你。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之所以对伴侣不满,是因为我们的依附需求得不到满足。
依附需求,表示我们对彼此有需求,这种需求是柔软的、温暖的。
可是当这种需求不被正确挖掘、正确呈现的时候,它就会得不到满足,并会穿上争吵和冲突的外衣,从当初的柔软温暖变得强硬锋利,既伤了他也伤了你。
第一步是针对自己而言,主要是看清楚自己的需求;
这一步是针对伴侣而言,让你看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对方,从而打破吵架的恶性循环。
依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导致争吵,而争吵又会带来一个很常见的恶性循环:
我生气,指责他——他反击——我更生气,更指责他——他更反击。
怎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
这需要我们学会扩写句子。
本来,我们思考的句式是:
“他做了什么,让我怎么样了。”
比如,“丈夫总是把臭袜子乱丢,让我很生气。”
接着我们会这样想:“然后我越怎样,他就越怎样。”比如,“然后我越指责,他就越反抗。”
好,接下来是扩写句子。
比如第一句,“丈夫总是把臭袜子乱丢,让我很生气。”
为什么他把臭袜子乱丢会导致你生气呢?逗号前面与逗号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
“每一次当他乱丢臭袜子的时候,我就会觉得他不支持我讲卫生的需求,不分担家务。他不爱我,不在意我,把我当佣人。同时我还觉得没有改变的希望,觉得是不是一辈子都要这样了,越想就越生气。”
第二句,你说:“然后我越指责,他就越反抗。”
那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呢,他的想法和感受是怎样的?
你可能会说:
“当我指责他的时候,他感到自己被挑剔,被否定,被上纲上线,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感到挫败又无助。所以他要反过来攻击我,捍卫他自己,这样能让他感觉好一些。”
看到了吗,这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总是聚焦于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却时常忽略自己对别人的伤害。
扩写句子就是为了让你看到,你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伴侣的。
只有看清楚这一点,你才会意识到,感情越吵越淡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共同推动的结果。
然后,你才有可能做出新的选择,包括停止争吵,倾听对方,并相对平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关系进入良性循环。
而这,也是我们迈向第三步的前提。
在商量讨论的过程中,当你作为倾诉方时,要时刻保持与对方的互动,不要自顾自地说,看看对方能给出的最正面的反馈是什么,再决定如何行动。
比如,你可以问他:
“你觉得我的需求合不合理?在情感层面来说会不会难以接受?这个需求会不会给你造成什么困扰?”
而当你作为倾听方时,你除了要适时向对方确认你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准确外,还要讲述自己在满足对方需求时的感受,以及自己能做出怎样的回应。
还是乱扔臭袜子的例子。
妻子说:
“当我指责你乱扔臭袜子的时候,我其实是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分担家务。我想听到你说,你看到了我的辛苦,你知道讲卫生是为了我们生活空间更温馨,而不是我在故意打压你指责你。你会把我的话放在心上。你觉得不乱扔袜子这个需求合理吗?拥有温馨的家庭空间会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困扰?你能满足我的需求吗?”
这时丈夫作为倾听方,应该要先重复妻子的话,确保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是准确的:
“我听到了,你说你指责我乱扔臭袜子,实际上是希望我和你一起分担家务,不是讨厌我打压我看不起我。”
然后,丈夫可以说:
“我看到了你的付出,直到温馨的家庭空间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是你在背后默默收拾。我是在乎你的,我也愿意满足你的需求。
但我也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励,要是我一时改不了,我希望你能对我温柔一点,不要总是指责我。
这样会让我感觉到你的嫌弃和排斥,让我想要放弃。而如果我能做到不乱扔臭袜子,我希望你能看见我的努力,肯定我,给我积极的回应。”
双方可以按照这个步骤去表达、协商,这会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彼此的需求,也能更恰当地回应对方。
婚姻是一门艰难的人生必修课,课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难题:
依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正常的,由此衍生的争吵是正常的,在争吵时双方争夺权力是正常的,甚至你因为自己的依附需求藏得太深不好挖掘而迁怒对方,也是正常的。
关键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要跳出吵架的惯常表达,去认真思考:
除了吵架之外,我们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
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自己的需求,并将其完整地表达出来;又愿意给对方提供帮助和支持,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协商;最终找到能满足双方需求的平衡点。
那么,你与伴侣的相处将会越来越融洽,关系的甜度和亲密度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