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美可玩故事服务号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作者肯特·霍夫曼说:

“安全感是父母能够为孩子建立的最重要的人生基础,其重要程度和营养、健康以及教育不相上下。”

安全感,就像铺垫孩子内心世界的根基,唯有根基稳固、笃实,才能哺育出更多优秀的品质。

如果父母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要及时做出改变,努力为孩子提供以下4种支撑力。

一、接纳,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对待孩子犯错时,很多家长的态度是不是都离不开“打骂”?

其实,我们都清楚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并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心理问题。

电影《你是好孩子》中,彩音经常因为犯错被妈妈吼骂,她活得小心翼翼,拼命讨好妈妈。

她喜欢哼歌,但不敢唱出声音来;

她会因为打碎一只碗而恐惧,稍有差池就会遭来劈头盖脸的怒斥。

这样的孩子在家长面前不敢发声,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他们会越来越不自信,而这也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特征。

想要化解孩子内心恐惧,就是全然接纳孩子的真实模样,看到他们的“优”和“劣”,并允许他们存在。

孩子会犯错,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榜样和教导;也许孩子不够出众,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热爱,尚未被发掘。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只有父母欣然接纳,无条件去爱的孩子。

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犯错时,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处理方式。

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在回忆母亲时,提及了一件事:

在2岁的时候,他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刚走出几步,就失手将牛奶瓶掉落在地上,顿时厨房里一片狼藉。


母亲闻声而至,但是她没有发火,更没有处罚他。


母亲说:"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牛奶洒在地上,真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我想,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然后,他就在母亲的建议下,真的玩起了牛奶。


几分钟过后,母亲说:"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


他选择了海绵,将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个经历给了他非常深刻的记忆。他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了无须害怕犯错误,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支持、认可和鼓励的,对待他们犯错,或许我们可以多些宽容和正确地的引导,这会比责备他们要强得多。

当父母用更大的格局,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段插曲,每一步挫折,全然接纳孩子的一切时,就把家庭环境,变成了一座安全的城堡。

在这里,孩子会依靠内在的生命力,安全、勇敢、自由地长大。

二、边界,划清“你”和“我”

记得《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和妈妈一起去买衣服,妈妈问她想要什么颜色,齐明月先后挑了黑色和白色,但都被妈妈否定了。

最后,妈妈选择了粉色,齐明月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时,妈妈却怪她没有主见,什么都还行。

再比如在《小欢喜》中,宋倩会对女儿诉说自己过得不好,为了她放弃了事业、个人生活,无微不至照顾英子的饮食起居,牺牲了太多太多,有意无意要求孩子服从。

后来,英子患上了严重的失眠。讽刺的是,她希望能考到外地,远离为自己付出了一切的妈妈。

我们都知道,杯子的水装满了,再继续倒,水就会溢出来。对孩子的爱也一样,爱太满,必然会让孩子失去喘息的空间。

在现实生活,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他们一边帮孩子做决定,一边抱怨孩子不够独立。

但是,当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时候,这类父母又跳出质疑、打击孩子的决定,长此以往,孩子就事事都先问父母,完全失去了自我,变得缺乏独立判断,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缺乏主见的孩子,他们没有表达的底气、试错的勇气、改变的胆量。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只会处处碰壁,沦为一个“工具人”。

如果父母总是越过界限,去参与本应该属于孩子自己处理的事情,导致她越来越丧失“自我效能感”,一旦离开父母身边,就会被沉重的无力感,重重包围,越来越恐慌。

心理学家李雪曾在书中写道: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

一个人的成长和能力,从来不会从天而降,只有通过实践,亲力亲为,才获得。

曾国藩曾说过: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所以,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只需在旁边稍加指导即可,切不可一手包办!

划清彼此的界限,用有限的管教,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可能。

三、沟通,学会跟孩子共情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曾做过一个研究,他发现大部分父母在安慰受到挫折的孩子时,都会这样说:

“没关系,遇到挫折爬起来就没事了,我小时候比你坚强多了。”


“别担心,我想你是误会他的意思了。”


“不要生气,想开点,像我一样多往正面想,事情会变好的。”


“这么小的事情,至于吗?不要小题大做……”

John Gottman把这类父母的安慰方式称之为情绪消除模式——遇到问题,先讲道理。

相信现实中,很多家长也是这样做的。其实当孩子处在情绪中,你给孩子讲道理,就像男生跟正在生气的女生讲道理一样,是没有用的。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理解他。

那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孩子的情绪呢?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胡可和儿子小鱼儿沟通后,决定只买一个玩具,然后回家。可小鱼儿突然情绪又上来了,开始哇哇大哭闹情绪,还骂胡可是个“臭妈妈”。

面对小鱼儿的这种情况,可能很多父母会很生气地抱起孩子回家,边走边数落孩子的不懂事。

可是胡可却没有这么做,她只是蹲下身抱着儿子,让孩子在自己怀里大哭了一场。

在节目中,每当小鱼儿发脾气时,胡可都没有立即喝斥,也不会无限制地纵容孩子,而是从一句“我知道……”开始。

为什么这么做,她是这么说的:“我会先认同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

一个简单的动作——抱,一句简单的话语——“我知道”,让孩子感知到了妈妈对自己情绪的接纳,产生了安全感。

愿意好好跟孩子说话,保持良好沟通力的父母,都跟孩子建立了亲密的情感链接,给他们内心铺垫了美好和安全感。

四、信任,永远做孩子的后盾

有家长分享这样一个故事,她每天晚上都会陪孩子写作业,但是她的陪伴,孩子并不领情。

后来,我们见到了这个孩子,就问他:“妈妈,陪你做作业,你怎么好像不领情呀?”

孩子说:“妈妈,是在监视我。”

原来是这位妈妈,对正在做作业的孩子,经常指手画脚,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比如要先写数学,再写语文......

而这样的监视,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紧张和焦虑,导致孩子做作业经常出错。

在《小欢喜》中,妈妈宋倩为了女儿放弃了事业、个人生活,无微不至照顾英子的饮食起居,牺牲了太多太多,但是英子却想远离自己的妈妈。

因为妈妈对英子管控得非常严格,有意无意要求英子服从她。

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与其“监视”孩子,不如学着相信孩子。

就像电影《银河补习班》中,当马飞躺在床上,看到爸爸在工作时,便问:“我也可以不睡觉吗?”

马皓文知道儿子的心思,说:“你自己的事情,永远不用问我。”

马飞看到爸爸在认真工作,也拿起教材认真翻看起来。

马皓文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影响了孩子的一举一动,比起说教更加有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首先是家长自己得有一个好习惯。

没有孩子是天生的优秀,都是经过父母无形中的熏陶,孩子情不自禁地去模仿父母,从而逐步变得优秀。

《安全感》一书作者保罗G说过:

“当有人无条件关注你、接纳你、尊重你,你就会有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就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爱、注视、适度的边界,以及人格的尊重。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他们可以自由洒脱地欢笑、成长,沉浸在父母带来的温暖与爱。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内心自信的种子会萌发,成长的花朵会绽放,幸福的人生硕果累累。

在这里要向大家推荐一部可以培养孩子安全感的音频故事《趣西游》!

《趣西游》故事是基于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改编的。

吴承恩笔下的四个主人公,从开始的互不认识到携手前往西天的取经之路,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理想将四个性格迥异的人、妖、仙联系在一起。

我们希望,借此部作品致敬中国名著,也期待借此作品,帮助孩子观察、思考与成长,通过Maco的视野,以一个儿童角度走进西游、经历西游,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与对自己成长有益的养份。

而Maco所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正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去培养的价值观,比如安全感、目标、执行力、善良、团队合作,等等。

举报/反馈

美可玩故事

433获赞 77粉丝
每天15分钟故事,给孩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广州百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