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是东汉末年一个很独特的军阀,他的事迹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均有不少记载,但与他同时期的群雄都有自己的个人传记,唯独他没有。
王匡这个人,在东汉末年其实还是有有名的。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王粲在《英雄记》中称赞王匡:“轻财好施,以任侠闻。”
乐善好施,这显然是一个褒义的评价。王匡的朋友也都是当时的清流人士蔡邕这样的人,算得上是谈笑有鸿儒。
王匡一有财力,二有名气,乱世中成功的要素已备其二,现在差的只剩机遇。
机遇很快就到了,中平年间,大将军何进打算诛灭祸乱朝政的宦官,并发动自己的手下去招兵买马。王匡这个时候正是何进的部将之一,他奉何进的命令,返回自己的家乡兖州泰山征兵。王匡在泰山郡时挥金如土、结交豪杰在这个时候起作用了,他成功招募到五百位强健的弓箭手,王匡给这支精锐的部队起名为“泰山军”。
名字很响亮,代表着王匡想要干成一番大事业,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大何进还没来得及起兵诛杀宦官,就被张让等宦官给抢先杀了。
其实,老大身死正是上位的好时机,袁绍就是趁这个时候打出诛杀宦官的旗号,逐渐开始壮大自己势力的,但王匡毕竟没有袁绍的底气,他一开始带着兵跑回了家乡,一直到袁绍起兵他才重新归来。
袁绍和王匡一起闯入宫中,诛杀了十常侍等一众宦官,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无意中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因为正是他们,引来了历史上有名的奸臣,董卓。
董卓一来,王匡见势不妙,又回到了泰山老家。董卓执政后,为了拉拢王匡,给了他河内太守的官职。
然而,王匡却不打算投靠董卓,当袁绍打出讨董旗号的时候,他立刻带着自己的泰山军参加了讨董联军。在联军内部,王匡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大军主要也都驻扎在河内。只是,王匡在何进死后诛杀宦官时落了袁绍一步,现如今世人只认袁绍,纷纷推举他做联军盟主。
在讨董联军中,真正愿意与董卓交手的诸侯没几个,大家都是来打着这个旗号壮大自己势力的,王匡也是如此。在泰山郡时,王匡待人慷慨,赢得了天下的美誉,然而当他任河内太守讨董时,他却开始大肆敛财。
王匡找到当地的富族,让他们出钱支持自己的讨董事业,富商士族们既不愿意讨董,也不愿意出钱。王匡见此情景,开始不择手段,他派人监视官民的举动,只有有人稍有异样,他就扣人问罪,要求家人亲属拿钱来赎,稍慢一点就要抄斩。其中有一个士族,因为殴打宾客惹得王匡不爽,王匡就把他下狱了。可见,这个时候的王匡已经变质,他不再是那位乐善好施的游侠,而成为了与董卓一样的军阀。
当然,在乱世中,像王匡这样的人多,刘备这样的人少。讨董联军中做的比王匡过的诸侯,数不胜数。
董卓得知袁绍、王匡起兵要攻打自己,觉得有必要劝说一下,他派出王匡的妹夫胡母班,让他前去河内游说袁绍。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那是一句戏说,历史上斩杀来使的例子数不胜数,袁绍就是其中的一位。
更绝的是,袁绍让王匡亲自杀了妹夫。在狱中胡母班写信给王匡,痛斥他们的行径,同时他又大打感情牌,希望自己死后王匡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王匡一面抱着胡母班的妻子孩子失声痛哭,一面下令处死胡母班。王匡以为自己这样就可以纳了投名状,得到袁绍的信任,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袁绍压根没把这件事当回事。他还把王匡派到了前线,让他防守董卓。结果王匡对战局判断错误,董卓的虚张声势让他以为对方会渡河攻打自己,因而死守河岸。结果董卓派小股精兵偷袭王匡的背后,王匡的泰山军全军覆没。
王匡在乡里的名气再一次救了他,尽管他全军覆没,还诛杀了妹夫惹得很多人的痛骂,但他在泰山郡的名声还是好使的。不久以后,王匡就在此招募到数千勇士,东山再起。可袁绍却放弃了王匡,与张杨眉来眼去,河内太守的位置也到了他人的手中。
这次失败让王匡颜面尽失,也让他认识到了袁绍的真面目。袁绍阵营里是混不下去了,王匡只能自立门户,与张邈商讨联合的事宜。
可是王匡没想到的是,已经死去的妹夫这个时候对他进行了报复。尽管王匡宣称自己是奉命行事,但胡母班的亲属怎能接受这个说法,他们联合曹操,一起攻打了王匡。
可怜的王匡,就这样消失在历史舞台上,由于曹操和胡母班亲属做事隐秘,王匡死亡的具体时间和死因至今仍不知晓。
王匡的死,说明了选择一个英明的老大是何等的重要,他忠心效忠袁绍,为此不惜杀了自己的妹夫,但是当他失败以后,袁绍却立马抛弃了他。恐怕王匡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听信了袁绍的鬼话。
参考资料:
《三国志》
《英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