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周琛 卞功浩 菏泽报道
2023年的仲夏时节,时隔4年,89岁的高秉涵再次从台湾回到了故乡山东菏泽。
这一次,他再次将一名旅台老兵的骨灰送回家乡,再次祭拜了76年未见的母亲,再次来到母校与十来岁的学弟学妹交流。
这一路,高秉涵连连惊叹于家乡的新变化,在牡丹飞机,在菏泽的城市与乡间。
这一回,他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说自己死后,要把骨灰撒在故乡的麦田中,他将在家乡的草丛中重生。
这像是一趟告别之旅,又是发出了关于“传承”的邀约。
让旅台战友回家,关于“老兵”的传承梦
6月12日下午2时许,山东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女儿常爱香、亲属以及村民们聚集在村头,迎接老兵常义廷的骨灰返陆。见到父亲骨灰的那一刻,常爱香泣不成声,这一刻,她等了近80年。
耄耋之年,高秉涵送抗战老兵骨灰回家的脚步丝毫没有停滞。像之前很多次一样,这次常义廷的骨灰从台湾送回山东菏泽,对于高秉涵与常义廷的家人以及所有台湾老兵来说,意义非凡。
常义廷去世后,常爱香一直期盼着父亲的骨灰能回到故土。从高秉涵手中接到骨灰,常爱香激动万分,她说,自己从三岁那年开始,这样等待父亲回家已有77年,这次也了却了一生的心愿。
高秉涵一直在为退役老兵完成他们未竟的心愿:将骨灰送回故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借助返乡的契机,先后运回了百余名老兵的遗骨,让这些先烈可以与故土紧紧相连,安息于祖国的怀抱。对于高秉涵老人而言,这项任务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信仰和使命。
这是高秉涵时隔4年再次回到大陆。30多年来,高秉涵用瘦弱的身体担起战友的乡愁,被称为台湾老兵的“灵魂摆渡人”,他也因此当选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每一次行动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道德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情系家乡教育,关于“家国”的传承梦
“高爷爷,欢迎您回到母校!”6月13日上午,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小学,高秉涵参加主题活动。在观看师生们精心准备的演出时,他几度落泪。母校,一直是他牵挂的地方。
“二校是我的母校,是我的家,孩子们从现在开始要立一个大志,以后如何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演出活动结束后,高秉涵哽咽了,他在这里读了5年书,1948年在这里毕业,再次走进这熟悉的校园,百感交集。
多年来,高秉涵每次跨越台湾海峡回故乡后,都会来到母校看望。来学校作报告,赠送自己的著作、光盘资料、眼镜,赠送葫芦丝、二胡等乐器,帮助学校建立社团。
“初中时,拿到过高秉涵奖学金,读过高老的书。”一位网友通过大众网菏泽抖音平台留言。
高秉涵始终情系桑梓、心系家乡教育。除了母校,菏泽一中、菏泽学院等学校,也是高秉涵回乡日程安排的重要一环。此前,高秉涵向菏泽学院捐赠100万台币(约人民币20万),向菏泽市特殊教育中心捐赠5万美元。
高秉涵13岁逃难离乡,初到台湾的他举目无亲,有时还需捡垃圾为生,多亏细心的母亲塞在他背包里的初中新生录取通知书,他才得以在台湾接受教育。几十年来,高秉涵异乡漂泊、两岸往返,这其中包含了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次次善举的背后,是他基于自身所受的苦、所流的泪,在有能力时,将自己的力量传承给家乡学子们。
6月15日,高秉涵在接受大众网采访时说:“希望这些孩子们,都能够成为栋梁之材,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把家国情怀传承下去。”
拥抱传统,关于“优秀文化”的传承梦
6月12日下午,高秉涵携妻儿在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通古文庙参访孔庙孝子碑时,庄重的对孔子塑像三鞠躬后,将自己书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书法作品留在了此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秉涵说,在他还未上小学的年纪,母亲拿着他的手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正是这八个字,成为高秉涵人生历程的指标,并成为他一生最大的财富。
在高秉涵看来,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太发达,诱惑很多,更需要固有传承的文化来辅导。在台湾,高秉涵是中华孔子圣道会荣誉会长,2014年来菏泽时,他又被菏泽儒学研究会聘为荣誉会长。在这次通古文庙祭奠孔子的活动中,高秉涵还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印着孔子像的领带:“这是我特意定制的,传统的好东西,永远要带在身上。”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变化,以前被我们抛弃的东西,现在又回来了。”高秉涵曾建议,在适当场合,大陆可推广繁体字,让孩子们多一项选择。
在牡丹区档案馆中,高秉涵向记者们介绍起由他捐赠的30余件个人珍品,其中包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杯、由马英九赠送并镌刻姓名的手表、1948年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菏泽一中前身)新生录取通知书……这些珍贵的个人珍品,无一不被高秉涵珍藏了几十年。
“它们有了最合适的去处,我也就放心了。”高秉涵说,山东博物馆等多个部门都曾有意收藏,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它们捐赠给家乡。
“我去世以后,你们可以在牡丹区档案馆见到我,我会在这里等着大家。”这是高秉涵发出的传承之约。
携子孙回家,关于“这座城”的传承梦
6月10日,高秉涵走出机场的那一刻,第一时间拍了一张牡丹机场的照片,发给还在台湾的老乡。这次回来,高秉涵惊叹于菏泽的变化,他不止一次表达,如今的菏泽高楼林立,给了他一种初见香港的感觉。
“你们把菏泽建起来了,我的腰杆就硬起来了,希望菏泽发展的速度再快一点,能够早日进入山东的前列。”现在,菏泽的发展成了高秉涵最解不开的乡愁。
“未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是高秉涵反复吟诵的一句话,家乡,一直是他魂牵梦绕所在。
“过节时,有许多同学热情邀请我到他们家里过节,他们的初衷是不让我想家,但是看到他们一家团圆,我会更想我的妈妈。”1991年,阔别家乡43年的高秉涵终于有机会回到菏泽。而这时,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其后,高秉涵携妻女不断往返菏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
“高老年纪大了,行程安排这么满,就不能让他歇歇吗?”在网络上,部分网友看到媒体关于高秉涵的报道,质疑道。殊不知,几十年来,每次返回家乡,高秉涵自己都会尽可能把行程安排到最满,他想要尽可能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乡做些事情。
6月15日,高秉涵回乡之旅的最后一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大家展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名片,背面印有山东省地图并特别标明了菏泽所在位置。
高秉涵说:“我201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以后,就想让我的故乡也亮起来,我就把我的名片背面,印上山东省地图,并特别标注了菏泽,这张名片被我送给过许多媒体和社会人士,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我是菏泽人。”
为了能让孙女近距离感受家乡,一次返乡之旅中,高秉涵还特意带着孙女同行。“我得让她明白,我们的家乡,在山东菏泽。”高秉涵说,不仅如此,他给孙女起名为高佑菏,即为保佑菏泽之意,希望她永远不会遗忘自己的家乡。
多天的行程中,高秉涵曾不止一次表示:“我年事已高,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回到菏泽了。”高秉涵深情地说,早在2015年,他就已经提前写好了遗书,就存在银行里。
“我想在我去世之后,不需要骨灰坛,请把我送回家乡,把我的骨灰撒在故乡的麦田中,我会在故乡的草丛里重生。”高秉涵说。
高秉涵一直坚持的善举,打动并吸引了台湾地区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加入。前些年,高老把接力棒递交到了台湾大学教授,洄源协会会长张志铭的手中。
“来到高老的故乡,让我体会到了宾至如归的感觉,菏泽人民非常热情,我将继续高老的事业。”张志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