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菲尔施图茨 编辑:清筠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去年,我们写过一篇文章,介绍9.0分高分心理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这部片子,围绕两位顶尖大佬之间的谈话展开。
他们一位是一流的精神科医生,一位是好莱坞顶级导演兼患者。
虽然是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二人却在交流中愈加亲近,彼此治愈。
来源: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导演在世俗意义上非常成功,心底却困于年少时的丑陋和肥胖,异常自卑。
在施图茨“疗愈工具”的帮助下,他逐渐长大,真正从14岁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而施图茨医生,则本就是一个“患者”,父母强势、弟弟夭折、二十岁便患上帕金森,终身服药。
在与命运的交手中,他不断提取能量,自我拯救,也帮助病患。
他将自己探索出的疗愈工具整理成册,集合在《自愈》一书中,供每一位身处痛苦和低谷的人使用。
我们结合纪录片与书籍,筛选了四种疗愈工具,与大家分享。
01
三个层面
激发潜在生命力
名称:串珍珠法
应用场景:经历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到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时。
施图茨认为,人的内在潜能源于三个层面,从底层到顶层依次是:身体、他人、自我。
来源: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也就是说,如果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和人际,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就能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不太容易被外界的纷繁所惊扰。
在遭遇低谷时,我们不免会有一种不切实际的绝望感,总觉得前路一片漆黑,生活再也不会好起来了。
每天只想躺在床上,连最基本的按时吃饭、好好睡觉都很难做到,或者说,是觉得做了也没用。
庞大的目标和迷茫的未来,将我们笼罩起来,总觉得除非能够有巨大的进步,否则生活根本不会变好。
然而,这种心态正是忽视了日常的力量,忽略了身体、心理、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
施图茨将人生比喻成一个“穿珍珠项链”的过程,我们的每个经历,都是一颗大小相等的珍珠。
而珍珠上都会有一颗“屎点”,预示着几乎每件事,都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十分完美。
来源: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他主张平等地对待每一颗珍珠,每一样经历不分轻重大小,都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
起床刷牙和参加比赛两件事同等重要,每天吃早餐和为梦想努力一样有意义。
在焦虑不安的情况下,一个个所谓的“小事”,积累起来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让我想起武志红老师的分享,他说,每当自己遭遇困难时,一定会做两件事:
一是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
二是投身爱好中去,在探索中重拾生命的活力。
外在环境越是失控,我们就越要探索生活中的微小确定性,从关照自己的身体开始。
来源:pexels
比如说:
有人发现工作技能不够,去不了理想的公司,总是怨天尤人。
上班没做什么却觉得一身疲惫,下班依然像往常一样,刷着手机缓解焦虑,心里却忍不住想着“完蛋了,不会好了”。
其实可以尝试着运动,每天出出汗,释放多巴胺增加活力;
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改善“外卖”体质;
早睡早起,利用早晨的黄金时间,在安静的晨光中做一些需要专注的事情。
这些都是小事,也都与“提升能力”无关,但久而久之便会发现:
他的身体好了,精神状态也随之改善。
不再需要手机和短视频来缓解心情,反而空出了更多的精力去优化自身,不像之前那样只会抱怨和空想。
02
逆转渴望
在痛苦中自我实现
名称:逆转渴望
应用场景:当你面临一件对自身发展有利,却十分抗拒的事情时。比如说,要与一个让你害怕的权威人士交流。
纪录片中,施图茨提到过一个故事。
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坐飞机时,经过一片厚厚的云层,云层遮住了阳光,机舱顿时暗沉下来。
他很担心地问爸爸:“我们会不会就被困住,再也飞不出了?”
爸爸很坦然地回答:“别着急,你再等一等,飞机会继续飞。”
过了一会儿,一道阳光照射进来,机舱又恢复了原先的明亮,目之所及再也没有云层遮挡,更加开阔和明亮。
而这中间,不过是经历了耐心的等待与不停歇的飞翔。
来源:pexels
如果把厚厚的云层比作生活中的痛苦,那么云层背后的开阔与阳光,则预示着无限的可能。
施图茨认为,有前进动力的人更有目标感,敢锲而不舍地探索宇宙,在痛苦中不断进化。
而我们要做的,是培养一种不回避甚至渴望痛苦的能力。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说:“痛苦可以激发我们的内在力量。”
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勇气,坚持和忍耐,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复原力。
来源:《自愈》一书
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逃避,即使知道这样会导致糟糕的后果,还是忍不住退缩。
施图茨在书中提到一种工具,叫做“逆转渴望”,帮助我们在面临挑战时少想多做,不至于退缩不前。
来源:pexels
其中有三个步骤:
a、将你面前的痛苦看做一团乌云,你对这件事无比恐惧,又非常渴望克服之后的愉悦,试着对这团乌云说:“来吧!”,并充分感受内心的渴望。
b、随着乌云的移动,你被笼罩在一片阴暗中,密不透风,在那种感觉里呆住,并对自己说:“坚持一下,背后就是阳光了”。
c、最后,乌云将你吐了出来,并离你远去,你眼前是一片更开阔闪耀的天地,而你内心充满希望与力量。
最后,带着这份力量,不要花时间多想,赶紧投身到事情当中去。
比如说,当你要给很害怕的权威人士打电话时,免不了纠结和踌躇;
但如果耐心进行以上的操作,就仿佛在心理进行了一场积极的预言——
即使知道过程充满压力,但熬过十几分钟之后,就能到达新的天地,获得期待的收获。
这份“预支”的喜悦与力量感,正是推动你前行的动力。
03
感恩之流
带你走出负面思维
名称:感恩之流
应用场景:在被负面思维攻击时,内心充满担忧、自我憎恨的感受时。
我们也许会面临这样的情形:
突然觉得效能感降低,面临糟糕的处境,仿佛什么都做不了;
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翻一翻社交软件,别人的生活光鲜亮丽,而唯独自己,在灰暗的角落里销声匿迹。
这种“不公平感”,会加重我们的自我贬低,仿佛自己生来就是比别人要矮一等的。
对于这种情形,施图茨提出“感恩之流”的说法,帮助我们整体改善生活心态,将注意力放到已经拥有的部分。
来源:《自愈》一书
如果你也是被消极思维困扰,总觉得被生活亏待的人,可以试一试这种方式:
首先,挑出生活中可以感恩的事物,尤其是理所当然的部分,默念给自己听。
比如:
我的视力一直很好,很感谢眼睛让我看到清晰的世界;
小区的花太好看了,感谢它给生活带来缤纷的色彩;
办公区的小狗那么可爱,在紧张工作之余真是让人治愈。
也许,一开始你很难找到可以感恩的事物,那不妨从反面着手——
感恩我没有疾病,可以自由活动;
感恩我没有失业,还有可以养活自己的薪酬;
感恩我没有放弃生命,生活依然存有各种可能。
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中,你会感受到一股暖流不断上涌,一件一件具体的事项,回流成“感恩之流”,源源不断,为你提供能量。
当这股能量从你内心散发出来时,你会变得柔软且敞亮,从匮乏走向丰盈,一个正向的循环正在发生。
注意力就像肌肉,你常常使用哪一块,哪一块就变得发达,有意识关注生活中的正面因子,你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滋养,从负面情绪中慢慢走出来。
04
主动
拥抱危机感
名称:拥抱危机
应用场景:当你明明有需要做的事情,却意志消沉,并且感到前面的工具都失去作用时。
施图茨在书中举了一个本人的例子——
参加律师考试前,他拖到考前3个月开始复习。
那场考试有1/3的人会挂科,带着这种紧迫感,他抛弃了一切娱乐与休闲,埋头于图书馆。
这 3个月里效率惊人,甚至让他产生了:“如果一直是这种状态,没有任何事会难倒我”的自信。
但考完试后,他又重新沉溺到吃喝玩乐当中,直到再度陷入空虚抑郁......
来源:pexels
由此看来,“真正的意志力不能依赖于事件,意志力需要超越具体事件”。
想要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行走地更加持久,你不仅需要自发的动力,也同样需要危机感的驱动,从而增强自己的意志力。
对此,施图茨提出了“临终视角”的方法,鼓励大家想象一下离开世界的那一天,躺在床上的自己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地?
是落魄潦倒,充满遗憾和悔恨,还是早已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几乎没有遗憾了呢?
用过去的视角推演现在的行为,能帮我们降低努力时的阻力。
来源:pexels
写在最后:
施图茨的工具们,并谈不上有多新颖,甚至有很多使我们早已熟知的“常识”。
但恰恰是这些熟悉的东西,真正实践起来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体验。
他用这些珍贵的工具们,帮我们在不确定性中塑造一个个微小的锚点。
人生始终好坏参半,而世界永远是不停息的河流。
我们要做的,是在湍急的河水里稳住自己,并顺着水流的指引向前。
穿过无助、焦虑、迷茫,最后发现——
太阳依然在那里,从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