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
——亚里士多德
当下中国遇到最大的精神困扰是: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为什么国民普遍感到不幸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
幸福 =效用/预期
也可以写成:
幸福 =效用 - 预期
我们曾经在给企业做培训的时候,为了“通俗易懂”而改写为:
幸福=所得/所想
或:
幸福 = 所得 - 所想
这样,我们就不需要解释“效用”和“预期”这两个经济学概念了。因此,还是采用萨缪尔森的公式,我们所改写的公式则可作为理解的帮助。
根据幸福公式,当获得的效用大于我们的预期时,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则不幸福。所以,幸福不仅仅与获得多少有关,还与我们的预期有关。当你觉得自己应该获得 100元(也就是你的“预期”或者“所想”),结果你得到了 150元(也就是你的“效用”或者“所得”),你就会感到很满足、很高兴;反之,如果你的“所得”小于你的“所想”,就会感到失落甚至痛苦。
这也是一个“事前一事后”思维的例子。当我们事后的实际所得大于事前想要得到的数量时,我们就感到幸福:反之,就感到不幸福,或者说不太幸福
所以,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满足感。
与“幸福”密切相关的一个词,就是“快乐”。一种观点是,快乐是物质上的满足和肉体上的感觉,而幸福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心里的感觉。这样似乎幸福就比快乐“高级”一点。但我们没有必要分得这么清楚,因此在本书里,两个词是通用的。
在正式介绍“效用”和“预期”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下,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关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总有一些共同的因素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介绍过关于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大体如下:
1、财务
如果用横轴表示收入水平,纵轴表示幸福指数,那两者之间是倒U形关系。也就是说,收入太低了不会幸福,收入太高了也未必幸福,而是中等收入的人最幸福。收入太低不幸福,这个大家好理解,为什么收入高的人也未必幸福呢?实证研究以对《福布斯》排行榜上富豪们的调查为例,发现这些亿万富翁的幸福指数低于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其实通过前面的幸福公式就可以得到解释,因为高收入者的预期也高,通俗地说,钱多了“想法”就多,而想法多了未必都能实现,因而会降低幸福指数。
2、婚姻
一般说来,已婚的更幸福。犹太人的智慧是,两个人在一起能节约开支。比如本来需要两套房的,现在只需要一套了;本来需要两个人分别做饭的,现在一个人做饭,多做点饭和菜就行了。这倒未必,成家后的房子,不一定比两套单身汉的房子加在一起的面积小,两个人在一起吃东西,比单独吃的总和还要多 70%。你看很多独生子女吃饭很费劲,大人要追着到处跑,而如果是一对双胞胎,就根本不需要大人费事,互相争着吃,估计只有床能够节省。已婚的人更幸福,应该主要是能够减少人的孤独感,而关于孤独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我们在前面介绍过一个实验。当然,如果是那种两人格格不入,还不如离了的婚姻,应该不在此列。
3、健康
调查发现,健康与幸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点倒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不过我们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不难体会到,身体健康的时候肯定更幸福。很难想象,一个常年重病卧床的人,其幸福感由何而来。虽然小时候我们感冒发烧时,可以不用上学,又能得到爸爸妈妈的照顾,还不会被打骂,会感到比平时更幸福,但这有个前提,就是感冒发烧是短暂的。如果是得了需要长期受人照顾的病,那恐怕就不可能感到幸福了。这也与人的预期有关,因为感冒发烧预期是很快就会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一个人得了绝症,医生和家属一般要瞒着病人的原因。
4、工作
同样没有必然联系,不能根据工作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在国务院工作的人不一定比清洁工更幸福。关于这一点,同样存在争议。如果我们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就是用外在可见的“工作选择”行为来衡量人们的幸福感的话,就会发现,工作与幸福肯定是相关的,而且相关程度很高。因为我们每天的24 小时里,除去睡觉时间外,基本上有一半时间与工作有关。而所谓“选择”行为,就是说,我们如果更愿意选择 A 而不是 B,那我们就可以判断,A 比B 更令我们感到幸福。这也就是经济学里所说的“偏好”。根据研究,人们选择工作时,工资收入、发展空间、与自己爱好的一致性、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特别是上下级关系等,是列在影响因素的前列的由此可见,工作与幸福是有关系的。
5、教育
据研究,教育与幸福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说博士就比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更幸福。关于这一点,似乎与“常识”并不相悖。我们的理解是,受教育程度不同,虽然获得的效用不同,但预期也不同,因此,对幸福的影响不大。也可以这么说,受教育程度可能改变的是对幸福的理解,而不是幸福感本身。一位大学教授对幸福的理解可能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一位深山老农对幸福的理解则可能是衣食无忧、儿孙满堂。
6、住房
这和财务状况与幸福的关系相似,毕竟房屋属于财产。住房面积太小,比如像原来的上海,祖孙三代挤在一间 1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幸福感当然就要比住在三室一厅的套间里差。假如一家三口有三套房(这不是假设,现在的城市居民有三套房的不是少数,要不政府怎么要针对两套以上的房产征税呢 ),一人住一套房,肯定不幸福,连中国人最向往的天伦之乐都没有了:即便轮流在三套房里住,一家人住在一起,幸福感也不会比住一套房有所增加。所以,俗话说得好:房宽不如心宽。
7、政治
有很多方法来调查政治满意度,一般通过调查公民的自由度、对政策的满意度对腐败惩处的满意度等来调查公民的政治满意度。一般说来,自由度高的国家,公民会更加满意。
8、环境
我们这里主要讲自然环境,用环境的污染度来表示,环境越清洁,满意度越高特别是当人们的温饱得到满足之后。北京的雾霾曾引起极大的关注和批评,其实北京此前也有“沙尘暴”,但为什么那个时候人们不那么敏感呢,是因为那时大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呢,吃点沙子算什么?
由于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不成熟,因此尚未完全进入主流经济学。其中,特别是“幸福”不像经济的其他方面那么好研究,很难找到统一的客观标准。目前,对幸福的研究往往是通过满意度调查来实现的。比如把满意度分为很多级次,从最简单的三级(不满意、一般、满意 ),到九级(极不满意、很不满意、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很满意、极为满意),甚至还有十一级、十三级的,而这样的调查与被调查者当时的心情密切相关。如果当时他因为赚了大钱很高兴,就会对平时不满意的东西感到满意,哪怕你调查的是与收入无关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他原来觉得自己所住的环境一点都不好,现在因为赚了大钱,也许就会觉得这环境很不错,因为他可能相信“风水”。
但也正因为对幸福的研究还不成熟,才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对幸福的研究也更多地采取了更客观的研究方式。比如给予不同的外部刺激,再通过脑扫描观察大脑的活跃程度,以判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更快乐。相信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幸福经济学也会获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