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安慰别人?
当身边的某个人陷入负面情绪不能自拔,你会走上前去,用温暖的声音安慰ta,陪伴ta挺过艰难时刻吗?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过:生而为人,总有不同,但有一件事情是相通的,那就是感情。这些或感动或恩爱或幸福的人和事让我们觉得,未来也许荆棘遍布,但仍可咬牙上前。
人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最美好的画面,心理学称之为共情。
共情不等同于同情,两者的区别在于,表达同情实际上是满足了旁观者的心理需求,隐约传递的是对负面情绪,以及流露出负面情绪的人的否定和不接纳,和高高在上试图改变对方的态度。
而共情则是对情绪低落者抱以接纳、肯定、支持、和积极关注,是真正能够滋养到对方的一种助人技巧。
共情的神奇作用💡如下:
👣被理解,被接纳,不再因为负面情绪而感觉羞耻,情绪得到充分地释放,而后内心逐渐恢复平静。
👣感到有人愿意与自己同在,感到被陪伴被支持,激发内心深处战胜逆境的积极能量。
👣在被负面情绪淹没的当下,人的大脑往往暂时处于宕机状态,很难捋清楚自己的情绪源头,于是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感到焦虑和恐惧,没有办法有效地调整情绪。
这时候如果旁观者能够通过共情的语言,把当事人模糊的情绪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帮助ta更快地停下内耗,认清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需求,找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思路。
具体做法:
用积极的目光、表情、身体语言关注对方,保持聆听,并实时回应:“是的”“对”“哦“ ”……
传递的信息:
”我在这里,我在听”
“我对你说的话很感兴趣”
产生的效果:
消除对方的孤独感,让ta感到被看见、被理解,增强自我存在感和安全感,相信自己的感受、需求是合理的。
具体做法:
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当发生那件事的时候,一般人可能会出现什么感受,用不确定的语气反馈给对方核实:
“好像你感到……”
“我觉得……是这样吗?”
传递的信息:
“让我们一起探索感受的来源”
产生的效果:
一般来说,人处于强烈情绪的当下,会发现自己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共情者站在对方的立场,帮助其探索情绪的源头,会让ta更好地捋清自己的情绪。
具体做法:
肯定、赞美对方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积极品质:
“真是太不容易了!”
“你真勇敢!”
传递的信息:
“我欣赏你的努力”
产生的效果:
让对方感到被看见、被理解,认识到自己身上蕴藏的力量,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具体做法:
用心倾听对方,了解对方痛苦的原因之后,这样回应:
“难怪如此……我能够理解这种感受。”
“如果换成是我,也会和你一样难受。”
传递的信息:
“你的情绪和想法是有原因的,如果换作是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产生的效果:
当我们看到身边人落入负面情绪,最直接的反应是想要拯救他,把他拉出来,可是这样的做法却会让对方感到不被接纳,感到自己真实的情感被否定了。
反之,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位置去思考,会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减少因脆弱的一面被别人看到而引发的羞耻感。
具体做法:
用形象化语言(比喻、类比)描述对方的情绪。
举例:“你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听起来好像你感觉生活陷入了泥潭,不知道该怎么走出去?”
传递的信息:
“我正在试着体会你的感受”。
产生的效果:
唤起对方的情绪,帮助对方理解内心世界和表达感受。
根据对方讲述的背景信息,猜测对方的感受,并询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举例:当你看到考试成绩之后,你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上个学期你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本以为应该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是这样吗?
传递的信息:
“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对于这个问题,你才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个人”。
产生的效果:
共情者在理解对方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用旁观者视角帮助对方走出“身在庐山”的迷惑,唤醒内心真实的感受,回到自我的勇气和力量。
安慰别人需要方法技巧,但最需要的是一种真诚的态度。
放下想当然的上帝视角,平等地陪伴和倾听。
古话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请相信我们付出的所有温暖,都是寒冬里升起的暖阳,最终也将反射回自己的生活里,成为陪伴我们走过黑暗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