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峰是初一的学生,刚入学不到一个月,晓峰的身体就开始出现了问题,甚至到了无法继续上学的地步了。
晓峰妈妈痛苦地说,在读初中之前,晓峰一直是个非常快乐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小升初,晓峰凭借自己的实力,被一所比较有名的中学录取了。这也是一所晓峰自己非常心仪的学校,他过去在这所学校读补习班,这里也有许多他熟悉的朋友。但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父母自作主张,托关系让晓峰进入了一所名气更大的中学这是一所类似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学生全部住校,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一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到了新学校后,晓峰开始是抱怨,不愿意住校,妈妈软硬兼施,要他坚持一段时间,习惯之后就好了。晓峰后来出现脖子不舒服,头痛,再后来又喊肚子痛,脚后跟痛,甚至出现胸口痛,说话上不来气。老师很着急,给晓峰妈妈打电话,要妈妈带晓峰去检查。妈妈当时就带晓峰去附近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奇怪的是,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令妈妈疑惑和不理解的是,不提上学的事,晓峰就好像没事一样,刚回到学校就开始不舒服,后来发展到一提上学的事就浑身难受。最近一个月以来,晓峰一直没有上学。妈妈有点怀疑他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不想去上学啊?但是看他难受来的样子,又不像是故意的。妈妈大为不解,又有点恼火。既心疼孩子,又担心孩子的未来,不知如何是好。
晓峰表现出来的身体不适是因病理性记忆所导致的。假如一个人遭遇突然而来或者严重的创伤事件超出个人应对的程度,会引发之前的病理性记忆,出现情绪反应,如紧张、害怕、恐慌等等,进而导致广泛的身体不适感,如头痛、头晕、腹痛等。
晓峰从来没有住过校,新学校里紧张的节奏与他原来熟悉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晓峰非常不适应,从而激活病理性记忆出现了情绪上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通常情况下情绪与身体的反应是同步的,成年人更容易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状况,可是,儿童、青少年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认知上还不能直接且清晰地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或心理反应,所以,更容易经由身体不适的症状来表达心情的不畅。
年幼的孩子自身很难意识到身体的不适与情绪的关系,事实上他们会非常害怕。晓峰就经常胡思乱想,担心自己出现大的问题,使得他的情绪更加紧张。孩子的心理焦虑会发生在创伤事件后的不同阶段。有的孩子症状出现得早,有的症状出现得晚,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晓峰属于应激症状比较严重的,出现了多种身体不适。而有些孩子仅出现眼睛痛或者肚子痛等某一方面的躯体不适,也要引起关注。
孩子的家长起初担心孩子的健康状况,但是,多次去进行检查却查不出任何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家长容易对孩子产生不信任和厌烦的情绪,认为孩子在说谎,故意逃避上学,甚至可能会采取逼迫孩子去上学等过激措施,导致亲子之间误解增加,关系恶化。晓峰的爸爸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就骂过晓峰,也动手打过孩子,开始还有点作用,但是,孩子的症状却越来越严重,最后晓峰说就是再打他也不上学了。
父母焦虑、愤怒、无助的情绪会影响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晓峰的父母为了孩子的事情意见经常不一致,妈妈责怪爸爸打孩子不对,爸爸责怪妈妈太溺爱孩子,才导致今天孩子不能上学的后果。
我在潜意识下找到了晓峰的很多病理性记忆,大多都是和学习相关的。有一次他准备了很长时间的考试没考好,妈妈非常愤怒,拿着试卷走进他的房间,站在晓峰的书桌旁边大声训斥。晓峰觉得妈妈的话语说得很不好听,看到妈妈扭曲的面容,他感觉非常委屈和害怕,想从妈妈的面前逃离。我对晓峰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重组,他恐惧的感觉减轻了很多。
当年幼的孩子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时,首先要考虑躯体的问题。经检查,排除了身体的问题,家长要考虑到孩子有可能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身体不适。家长要保持对该问题的敏感性,及时识别孩子身体的不适是否是由于情绪上的问题导致的。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身体的不适是真实发生的,并非孩子故意的或者撒谎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家长自己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急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注重自身心理的健康,这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家长需要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理解,并向他解释身体不适与心情的关系,解除孩子担心自己出现严重问题的疑虑。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帮助孩子重组导致其情绪问题的病理性记忆,学习觉察自己的情绪,学会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缓解心理压力。
通过20多次的记忆重组干预后,晓峰的情绪已经稳定多了,躯体反应已经很久没出现了,跟父母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在整个心理干预过程中,晓峰也更加透彻了理解了自己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学习了出现畏难情绪时的处理方法。我也和晓峰父母做了一些指导和沟通,晓峰父母也明白了对于孩子尊重的重要性。另外适合才是最好的,晓峰父母后来办妥了转学手续,让晓峰回到了自己喜欢的那所学校去学习。晓峰已经顺利地复学了,就如晓峰父母所说这次的事件是全家人的共同成长,是对一个家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检验,也是对每个成员认知的一次提升,虽坎坷艰辛但很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