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冰岛汉学家鲍德松:不能套用西方概念翻译中国哲学思想
中新社记者 崔相光
1975年,怀着对中国社会的强烈好奇,19岁的拉格纳尔·鲍德松(Ragnar Baldursson)跨越8000多公里,从冰岛来到北京求学,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缘也就此展开。他是第一位将《论语》翻译成冰岛语并完成出版的译者,随后又将《道德经》翻译成冰岛语。2022年10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冰岛文版正式首发,鲍德松担任著作主要翻译。近日,67岁的鲍德松到北京语言大学参加“世界汉学讲坛”之际,向中新社“东西问”栏目记者讲述了其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汉学研究生涯。
02:59
视频:【东西问·汉学家】冰岛汉学家鲍德松:不能套用西方概念翻译中国哲学思想来源:中国新闻网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热情的中国人让他印象深刻
鲍德松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正值北京的金秋,天高云淡。这让鲍德松感到中冰两国连天空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冰岛的天空是大海的颜色,比中国的稍微深一点儿。中国呢,是淡淡的蓝色。”
1975年10月25日清晨,几经舟车辗转,鲍德松终于到达北京。走出北京火车站,他见到了长安街上源源不断的自行车车流。“当时,北京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那时候这座大城市的总人口约为700万,但其中城镇居民只有大约400万。”鲍德松说,“那时,中国沥青或者水泥的路面不多,很多地方都是土地,所以空气的味道都和冰岛的不一样。”
长安街上源源不断的自行车车流。资料图/钟欣 摄
鲍德松是上世纪70年代首批从冰岛来到中国留学的留学生。当时中国社会对于外部世界的求知欲以及“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浓厚氛围让他印象深刻。他说,“我到中国,是来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社会。同时,以我们这些外国留学生为桥梁,中国人越来越了解西方社会。”
“和中国人接触、练习中文口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餐馆吃饭。”那个时候,中国的餐馆数量不多,面积不大,经常是两三家人一起“拼桌”吃饭。鲍德松就和中国人坐在一起,“大家都非常友好,非常主动地跟我们聊天,问我们的国家怎么样,也很愿意回答我们关于中国的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长兄如父”,大哥往往承担着帮助养家、护佑弟妹的责任,也享有较高的家庭地位。鲍德松经常被问到:“你排行第几呀?”当时,这让他感到很奇怪,“对我们西方人来说,这不重要。但中国人很看重这个。”慢慢地,鲍德松熟悉了中国人的这份好奇。“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我是老大。”每当这样回答他的中国朋友时,他总会被高看一些。
他是第一位将《论语》翻译成冰岛语的译者
到北京后,鲍德松先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一年汉语。当时中国提倡“开门办学”(即大中小学师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部队、商店等“大课堂”去学习、去办学),因此鲍德松每周都要去工厂或者农村进行义务劳动。这些学习内容虽然单调,却增加了鲍德松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的机会。
1976年,鲍德松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我学的是西方哲学。但是,遇到任何一个哲学话题,老师和中国同学马上就开始谈论中国历史,谈辩证法。他们经常会说一分为二或者合二为一。”他说,因为中国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两方面——阴和阳。“这是中国人潜意识里的思维模式。而对我来说,需要从头学起。”
鲍德松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并在其中发现了快乐。在他看来,这些传统文化,正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把钥匙,人们复杂的行为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寻源头。“在北大,我听过冯友兰先生的课。北大哲学系的其它课是他的学生教授我们的。冯友兰的书我都读了好几遍了。”
终于,鲍德松翻译的冰岛语版《论语》在1991年正式出版,此后三次再版,“冰岛人口不多,就30多万,可以说卖得还不错。”书中先介绍基本概念,然后翻译全文。“仁是什么,义是什么,这些我都一个一个地解释,然后找到意思接近的冰岛语单词。当然,没有含义完全相同的词。”鲍德松说。
鲍德松
让鲍德松感到最难翻译的是“君子和而不同”。他说,因为“和”这个字不仅指“和谐”,同时还有包容之义。在冰岛语中,他将“君子和而不同”翻译为Hefearmaeur er samvinnutyeurántess ae vera alltaf samhuga,“意思是两个君子对待某个问题不一定是同一个观点,但依然可以合作。”鲍德松说,“两个国家间亦是如此,这个思想是值得学习的。”
1995年1月,冰岛在中国设立常驻大使馆,鲍德松被派到北京出任职业外交官。从事外交工作之后,鲍德松发现儒家思想亦是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他将《论语》中孔子的经典语录译成冰岛语写在便签上,给同事们传看。
鲍德松非常喜欢《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学过之后,还能在适当的时机来实践运用,不也很高兴吗?”
在北大读哲学的时候,鲍德松认为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很大差异。此后的20多年,他才慢慢发现两者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互补的。于是,他开始认认真真地重读《道德经》,并开始翻译工作。2010年,他翻译的《道德经》在冰岛出版,这也是《道德经》第一次被直接从中文翻译成冰岛语,而不通过第三门语言。“这是件很难的事情。重要的是,不能套用西方固有的概念来翻译中国哲学思想,而是要忠实于典籍本身的奥义。”他再次以“和”举例:“要先介绍汉字‘和’是由‘禾’(庄稼)和‘口’两部分组成的,然后阐释‘和’的含义,最后再放到句子中翻译‘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与老子雕像。图/视觉中国
促成中冰企业地热能源合作,得益于“天人合一”思想
上世纪70年代在华求学时,对鲍德松影响最大就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理念。从那时起,他一直在思考:“冰岛有什么值得中国学习的东西呢?”
直到2006年,时任冰岛驻北极理事会代表的鲍德松促成了中国石化与冰岛极地绿色能源公司的合作。双方共同组建中冰合资企业,主要从事地热资源开发及利用。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愈发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鲍德松介绍,在冰岛,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我们没有石油,也没有煤矿。进入工业化之后,冰岛人开始利用地热供暖,形成了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地热供暖系统。”
“我非常自豪,能将冰岛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引入中国。”经过16年的发展,中冰合资公司开发区域遍及冀、陕、鲁、晋、津、辽等6省(市),成功打造华北首座“无烟城”——河北雄县(现已纳入雄安新区规划)。公司供暖能力近6000万平方米,已经超越冰岛本土公司,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地热供暖公司。
2021年5月,中国石化新星公司雄安项目部40余口地热井加紧施工。图/视觉中国
“中国人重视绿色发展并不奇怪。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鲍德松说,“你看中国的山水画,虽是描绘风景,但总会有各式各样的人物。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不可持续发展,人类就没有未来。”鲍德松最后说,在中国这个崇尚“民为邦本”的国家,绿色发展是一个必然选择。
受访者简介:
拉格纳尔·鲍德松(Ragnar Baldursson)王骏 摄
拉格纳尔·鲍德松(Ragnar Baldursson),冰岛汉学家,冰岛前驻华公使衔参赞,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并密切关注中国发展。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学士)和冰岛大学(教育学学士),并作为研究生在东京大学学习两年。1991年翻译出版冰岛文版《论语》,2010年出版冰岛文版《道德经》。2022年10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冰岛文版正式首发,鲍德松担任著作主要翻译。
举报/反馈

中国新闻网

4112万获赞 645.8万粉丝
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由中国新闻社主办
北京中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