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是高级能力,不会让人痛苦,真正让人痛苦的是共情能力搅动了自我微细情结反应。我从共情能力的陈述以及心理咨询师临床工作中分享些个人经验以供参考。

我的分享涉及到一般意义的共情能力、人本疗法下的共情能力、自体心理学的共情能力(后两者学派取向是最重视共情/共感能力的取向)和心理咨询师如何应对共情能力带来的痛苦体验。

第一:什么是共情 -- empathy释义

共情这个词英文empathy,empathy在释义里面,都是以名词的形式出现的。作为心理学,它主要有神入、移情、移情作用、感同身受、同感共鸣。心理学中的共情应用最初是罗杰斯提出来的。

1:共情是一种感受。Empathy is, "I feel how you feel.

"共情是“我能感受妳的感受”。

2:共情是一种表达。Last – and hardest of all - they need to convey empathy , "in a way that is authentic to them."最后(也是最难的),他们必须“以一种对他们来说自然而又真诚的方式”,传递出同情心。

3:共情是一种内在同在感,是内心的连接。Empathy is a choice, and it's a vulnerable choice. Because in order to connect with you, I have to connect with something in myself that knows that feeling.

同理心是种选择,一种容易受到伤害的选择。

因为为了能够与你联系在一起,我必须连接我内心能够理解那种感受的东西。这是依次有变化的。第一个是一个表层的,第二个是表达的,第三个是跟某一部分同在的。

第二:罗杰斯对共情的理解

杰斯早年受训精神分析,他的分析师和训练师是奥托兰克,奥托兰克是弗洛伊德的三大弟子(荣格、阿德勒,奥托兰克)之一,兰克也被称作栾克,栾克来美国后,是罗杰斯的精神分析训练师。


罗杰斯如何定义共情?


当治疗师每时每刻体验到的情感和个人的意义正好是当事人现在的体验,当他似乎从当事人的“内心”洞察到这些情感和意义,就如同他是当事人一样,而且能够成功的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那么,这个共情理解的条件就实现了。

--《个人形成论》.Carl R.Rogers


罗杰斯的共情是作为一种技术来使用。

首先他强调治疗师是每时每刻,第二是要体验到情感--正好是当事人现在的体验。第三个是他是从当事人的内心洞察到这些情感和意义,就如同他是当事人一样,并且能够成功地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


罗杰斯的共情技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跟随,情感跟随和同步,这包括情感和个人的意义体验这方面。

第二步是他是从当事人的内心中洞察到了这些部分,就如同他是当事人一样,这是内部的。

第三部分是他把这个理解传达给当事人。

第三:科胡特的共情

科胡特受训经典精神分析。他的共情是源于一个女访客。

当时科胡特用传统的精神分析这个女访客,这个病人因为科胡特的分析很生气,不理解他,开始科胡特按照传统的精神分析认为这是一个阻抗,需要克服的、面对和分析的,但是越这样,女访客反抗越厉害,觉得她不被理解,传统的精神分析就失败了,之后科胡特想:

这到底是阻抗?还是因为缺少了理解?

他换了一个方式,不再是冷冰冰地按部就班地这样去分析,而是采用了一个理解的姿态。而当他采用理解的姿态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女访客开始跟他合作了,而且很快取得了进展。


科胡特对这一个现象,总结和反思的时候,他发现人和人之间需要有共同的理解,他把共情引入了精神分析,科胡特对共情有如下描述:

第一类:非心理学领域,导致前理性的、万物有灵的知觉能力,以及认知上的infantilism(婴幼儿表征)。


第二类:对复杂心理结构领域的观察 —《自体的分析P.234》Heinz Kohut

他描述了两类共情,第一类是非心理学领域的共情,第二类是复杂心理结构领域的观察。科胡特的心理学著作,主要是第二类,科胡特对这个共情做了比较精准的描述,首先它的对象是人,如果是非人的话,他认为就是会产生一些其他的感觉,比如说咨询师共情一块石头,咨询师可能会觉得很匪夷所思,对石头怎么共情?

第一类是非心理学领域,宗教或某些文化领域是有的。


当咨询师共情一块石头的时候,咨询师好像是也会感觉到石头里面是黑暗的,坚硬的、致密的、结实的,咨询师会有一些感觉,这些感觉是好像是咨询师呆在了一个石头里这样子的感觉,这些感觉具有投射作用,投射之后能够反身,可能就会获得不一样的一些感觉,所谓反身,在这里指的是借助于此时咨询师的体会:

黑暗、坚硬等印象带动自己的某些感知觉,从而完成领悟。

比如在不同的状态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对于描述是不同的,这些描述具有启发主体感的领悟功能。为什么借助于环境中石头呢?

这是一个意识的游戏,有很多时刻,感知自己的情绪、体会是处于防御姿态,而借助于一些载体反而容易表达比如艺术、写作。

科胡特认为这是一种婴幼儿的特点,比较原始的特点。

我并不同意科胡特的观点:从发展心理学来了解,孩童早年的“泛灵论" 具有某种拟人化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具有保护作用的。一个孤独的孩子,在无人陪伴的时间里,她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玩耍,赋予影子小伙伴的能力,这个过程是自发的、具有稳定和陪伴的情感特点。

另外目前人--物之间产生情感链接的现象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些挂件、仿人形的机器人,这些不仅属于心理学范畴,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第一类共情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描述:草木皆有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样的同感大家都可以理解,这是东西方思考问题的模式不同。

在体验式疗法中有详细论述:关于意境的返身性。

科胡特比较强调第二类。

第二类描述人有一个精神体,这个精神和心理结构会以各种各样的状态呈现在外部环境中,当它呈现在咨询室里咨询师的面前,咨询师是跟这些心理结构待在一起,科胡特是把共情作为一种姿态来使用的。


他的共情有中立性,认为是一个对于复杂的心理结构的一种知觉,一种内省的察觉方式。而这个观察是透过当事人来访者的表面现象,直接对他内心结构的一个同在的觉察和观察,这个观察就是共情,就是共感的一个人,它是作为一个姿态来使用的,不是作为技术来使用的。科胡特的共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态度,这是他和罗杰斯的共情的一个本质的区别。

共情,在自体心理学中,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观察工具。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P142》Heinz Kohut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罗杰斯式共情,是情感跟随、情感反应、作为共情的。

“跟随同感进入内心,然后再反应“,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科胡特的共情是 “我知道,我知道了,我和你待在一起了” 这样为诠释、理解提供了一些素材,提供了一些觉知,觉知在来访者某些位置有情结固着、创伤,是感受到,然后怎么工作从哪里工作,还要再按照精神分析的方式去工作。所以说自体心理学把共情纳入进来之后,和传统的精神分析冲突很大,有颠覆性的意义。

第四:临床咨询中共情作用


1、感受来访者

这是一种主动贴近的过程,咨询师努力地去靠近来访者,去感受它,体验它,和它保持同频。


2、感受咨询师内在和感受环境

感受自己,感受咨询师环境,还有来访者带给自己的感觉。


3、搜集材料,对语言信息做情景化、时间上的回溯等


咨询师只是去感受一下来访者说的话,因为来访者说的话会流露出一些时间感,还有一些情景的感觉,就是把这些内容和话语还原,尽量地去感受这些情景和场景,感受这些资料,这个就是用来收集资料。


4、做出反应,包括内容性的、情感性的、身体感受性的反射。


对于来访者的体验和体会,直接描述来给来访者反馈,帮助其自我觉察和“看到自己”的方法。这个反应式共情,就是因为感觉到了来访者的这些部分,然后直接描述给来访者,是咨询师体验到了某一部分,然后直接的把这个感觉描述给来访者。

比如说,当来访者说了他过去的一个事情,咨询师可能感觉到这个场景是悲惨的,是让人心痛,或者说是很气愤的,但是来访者说的时候很平静。

可以直接把这两部分同时反馈给来访者,咨询师可以说:“我听了你说了之后,我感觉到那个事情如果是我的话,我感觉到很悲伤,但是现在你好像是很平静了。”就这样子地反馈给他,这个就是共情之后的一个反馈。

5、为诠释做准备的共情


当咨询师跟来访者互动,有几次都经历到了某些位置,比如一个水平分裂的位置,并不急于去诠释,而是共情确认几次之后再给予诠释。

6、干预的共情


对于某些可能付诸行动化、以及处于分裂位置的的理解体会做出的理解。
这一类共情是体会到也是感觉到来访者要付诸行动,要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这时候给予来访者的一些反馈。

科胡特当时有一个来访者,这个来访者有一天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客户的面前,他说:“我终于没迟到,你知道吗?我是怎么赶过来的”,我把车开到了120英里的时速这样飞奔过来的。”

一个120英里的时速在美国当时是一个超速的状态,而且这个超速是很危险的,而且这个来访者在前几次也表现出来了,就是很展现自我的那种夸大性的力量,比如说因为一个小事就把一个超市的职员给骂了一顿,他因为罚单的问题和交通警察也吵了一顿。

当时科胡特看到了这个风险性之后,就去感觉这一部分,他发现来访者做出这些举动是很不理智的,科胡特就直接做出了一个反应,用很大声的语气跟他说:”你这个傻子!”当时这个来访者就愣住了,过了一会儿之后,来访者就眼泪流下来了,他说从来没有一个人,站在他的角度和位置上替他考虑,替他考虑他是那么危险地来做这个事情,然后他们就取得了很突破性的进展。

而当科胡特表达出了理解之后的话,很多变化就发生了,尤其是来访者这一个要证明自己展现自己的。这些行动就开始减弱,慢慢就消失了。他变得更理智,也更有力量,这个力量是慢慢变成内聚的稳定的特色,其实要理解到这个是由共情来实现的一个推动。

7、共情的表达

共情来访者某些状态后,咨询师一般有三种选择:做共情的反馈;不表态、继续等待;反馈咨询师的主体理解。

第一种是帮助来访者镜映和理解自己、情感、促进内省;第二种是类似于“看透而不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第三种是咨询师直接反馈自己的理解,对于某些边界不清晰、边缘化、融合式转移的来访者比较重要。

第五:如何应对共情带来的咨询师耗竭感

以下是我从业心理咨询师过程中对共情能力带来相互“感染”以及如何应对的一些经验。在我从业生涯及所遇到的同道中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是:咨询师该如何面对负面信息?也有心理学爱好者经常问:你们咨询师天天面对这些负面信息怎么处理呢?

在深度的咨询治疗中,咨询师被来访者的躯体感受或者情绪命中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这个部分比如有不同的理论家提出的不同模型,其中比昂提到了“容器”说,在这个容器中,多元的来自来访者的讯息和咨询师的讯息混合在一起,开始了重新的清理、糅合。

一个稳定性和人格比较好的咨询师则保持了容器的功能,从而形成某种“净化”。还有一个是我们的中医理论中,提到了“病气”,认为医师和患者是有病气交互的,在交互中医师会容易感染。

其他的比如荣格的炼金术中,也提出来,混沌、混乱的元素搅和在一起,在某种催化剂的作用下,开始升腾、沉淀。开始逐渐向清晰过渡,以至于最后提炼出“精华”——黄金。

精神分析很多是长程治疗,在长程的互动中,来访者和咨询师不自觉地建立起某种人和人深层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有一个“转移”的描述出现了。这个转移包括多方面的构成,其中喜悦、喜爱则很容易以性欲、喜欢呈现,被定义为移情,这其实是正向转移;潜藏的抑郁则以昏暗、昏沉、无力等呈现;焦虑则以恐慌、压力等呈现。

还有破坏性的转移,比如攻击、毁灭的暴怒等,这些力量会命中咨询师,形成某种难以招架的感觉。

在这些体验里,咨询师真实地感觉到被击中了。在觉察进入咨询室和离开咨询室前后的变化中,除却咨询师自身身体的疲乏,总有某些其他的感觉,深刻的感觉。

比如情感上感觉到巨大的忧伤,身体上感觉疼痛,整个人感觉无力,或者是感觉到自己特别想做点什么,或者是自己很亢奋激动,在这些变化的背后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而促进这些变化的则是背后那个“因为治疗需要散发出来的能量场”—— 创伤情结处。这些时刻是治疗的“黄金时刻”,也是咨询师自身心消耗的时刻。

真的是消耗吗?

咨询师在咨询结束后,会有很多感觉,有的是发生在咨询结束后当时时刻;有的却是有一定的潜伏特质,在半天后或者一天后,在一个突然的生活事件中呈现出来,呈现出来访者的特质或者应对来访者的防御性表达。

这些在自由联想或者觉察练习中会很清晰呈现。

那么这个消耗和命中,是来自来访者的吗?

还是原本就属于自己的?

还是共同发生的?

开始的时候,这些都有。

被不同的症状的来访者命中,感觉是不同的。比如被投射命中,咨询师的感觉会比较深刻,经常出现这些深刻的感觉,比如莫名其妙、委屈、愤怒、矛盾等摆荡的冲击,同时因需要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调整摆荡来恢复平衡,这些自然是消耗的,这些消耗某种意义上带有“调整”的特色。

在反复的调整中,咨询师开始趋向更省力的方式来面对,当发现自己越多的防御带来的冲击也越大的时候,这个消耗就越大。这是一种咨询模式。这个模式里,咨询师是运用技术和防御工作的。

当咨询师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面对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某些模式特点,正如一句话:衣服要挂在那里,也是先有一个挂钩。当咨询师开始反向内省,并借助于各种帮助资源如做个人体验、督导等,开始指向了反身。

反身的结果

借助于来访者--感受/情感--激活--面对,咨询师经历的体验更多于一般生活。这些体验不像是电影中或者小说中,更具有深刻的真实性,同时又有某些穿越时空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如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碰撞。比如一个人到了外地生活半年,再回到本地,他具有了两地的特色这个反身。

咨询也是这样,两个世界彼此交流,他经历了“深渊”再反身到岸边。这样他具有了穿梭两者之间的能力。这个能力描述起来很唯美,过程实际很艰辛。

反身的一个结果之一是:更真实和内外一致。

当粗大的烦恼消失后,微细的烦恼也会在咨询中活化。这些是咨询师需要面对的,而需要警惕用理论(这些理论有个案概念化、各个学派、哲学、宗教信仰)防御住。

参考资料[部分]:

1、卡尔.罗杰斯等著,个人形成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编.个人形成的过程

2、卡尔.罗杰斯等著,当事人中心治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章.治疗过程

3、海因茨.科胡特著,精神分析治愈之道,重庆大学出版社,第二部分.第9节 共情在精神分析治愈过程中作用

4、海因茨.科胡特著,自体的分析,第三部分.神入

5、Peter A.Lessem,self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ason Aronson 4.Empathy

6、惟海著,五蕴心理学,宗教文化出版社,第三、第四、第五章,五蕴

举报/反馈

田凯心理

1099获赞 150粉丝
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14年,分享生活中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教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