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豫记 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很多孩子现在都不会说河南话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慢慢地被抹消了。”

“常派在我这一代失传这么迅速,我是有主要责任的……”

在腾讯公益组织的线下采访中,常如玉几度感慨,作为常香玉先生的小女儿,也是常派的主要传承人,常如玉对常派艺术乃至豫剧的岌岌可危,感到痛心疾首。
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常派豫剧,是几代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经典,而常香玉先生那一曲“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更是唱进了无数国人的心坎里。
然而这一切,却在这个手机、网络主打的时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正如常如玉所说,常派艺术正面临失传,豫剧也到了需要“抢救”的时刻。
撰文 | 凤九

01/

几代人见证的“常派”大师

镜头前,67岁的常如玉精神矍铄,丝毫没有古稀老人的衰颓,难掩的风姿里依稀可见常香玉先生的影子,与她一同接受采访的还有她的徒弟——著名的豫剧演员李亚楠,师徒俩坐在小茶桌前用地道的河南话侃侃而谈。

“打造一个大师是需要经历几代人的。”常如玉说道。

在常派艺术的认知中,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普通百姓,都公认常香玉先生是大师。

“并不是说只要聪明,只要声音好,一曲就能唱红了。大师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在她看来,常派艺术的精髓首先是精神层面的,“爱国家、爱人民、接地气”。

这里必须要提的就是常香玉先生捐飞机的故事。

1952年,正在朝鲜战场上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收到了一份来自民间的特殊礼物——一架米格战斗机。这个消息让全国人民都很振奋。

香玉剧社号飞机

当时,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谁能有这么大的手笔捐飞机?就是常香玉先生,她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卖了房子作为义演的基金,带着香玉剧社到全国各地义演募捐。

那时候,一架战斗机的价格是15亿币值,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天文数字,而常香玉团队最后汇集到抗美援朝总户头账上的款项是15亿2千万,超额完成了募捐。

接着,1952年冬,常香玉先生接到上级通知,要求组织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她立刻组织了一支45人的演出团队赶往前线。

常香玉在抗美援朝前线为志愿军演出

那是一段战火纷飞的记忆,炮火声中,17岁的学员牺牲了,但常香玉和她的团队丝毫没有畏惧,用5个月20天的时间走遍了抗美援朝战场中的每一个阵地,让高亢动听的豫剧之声,回荡在志愿军战士的心田里。

“常派艺术,不是光唱唱而已,要有大爱,还要有文学性。”

常香玉的父亲张福仙也是一个豫剧演员,唱的是豫西调,当时是很有名的青衣。在被家族赶出来之后,张福仙靠唱戏维持全家的生计,并且给常香玉改了姓名。

从小就受到父亲熏陶的常香玉在唱戏上有很高的天赋,而当时的戏曲就像现在的摇滚一样流行,张福仙于是请了有名的京剧师傅教常香玉唱戏,最开始学的是京剧。

然后,年轻的常香玉就跟着戏班子到处演出,慢慢就有了名气。

但是她的学习从未停止过,不管哪个地方,有好戏班来当地演戏,张福仙都会带着常香玉去看戏,如果这个戏特别好,张福仙还会带着女儿追到下一个地方去学戏。

“老太太看得太多了。”常如玉说。

后来,又收获了爱情,结识了陈宪章,也就是常香玉先生的丈夫。

“父亲当时是高材生,那时候河南最高学府洛阳师范毕业。”

“解放后,有政府培养,教育局局长、私塾校长给老太太写信,之后还有曹禺、李准、郭沫若和他们一起讨论、修改剧本,这个文学性基础就这样一步步奠定了。”

也就是如此,在各方的熏陶、教育和培养下,赋予了常派艺术深厚的文学底蕴。

02/

为了传承的“回归”

说到常派的艺术性,常如玉简单的表达为:旋律、唱腔、吐字。而最重要的是发声方法和韵味,这是最难的。

她还强调,常派的呼吸方法,是全世界公认最先进的,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

李亚楠也总结道:“常派艺术不是单一的去继承,而是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都汇聚在一起,吸纳河南曲剧、河北梆子、京剧等不同剧种的优点,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融会贯通,别具一格。”

所以,常派的特点体现在唱腔上,不同人物唱腔不同,不同情绪唱腔也不同,因此,也就难学。

在上世纪文化娱乐活动单一的年代,常香玉先生经常下乡演出。每到一处,皆是人山人海。

常如玉回忆,“上小学前,经常跟着母亲下乡,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一说母亲的名字,戏台都挤得演不成”。

常香玉先生的唱腔似乎是难以复制的,而她一生秉持的“戏比天大”的信念也感动了无数人。

李亚楠在采访中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常香玉先生怀着常如玉七、八个月的时候,还登台唱戏。

当时,72国元首齐聚怀仁堂,参加那场演出的还有梅兰芳先生、张君秋先生。梅兰芳先生演的是《贵妃醉酒》,常香玉先生演的是《白蛇传》。

“刚好白素贞也是怀着孕的,很贴切。怪不得很多人都说常如玉老师唱得最像,原来是因为胎教。”李亚楠笑着打趣道。

常如玉老师也幽默地回应:“是啊,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在老太太肚子里聆听常派艺术了。”

“说到这里,就联系到传承了,不是都说现在青黄不接吗?可还有很多年轻人在唱,只不过他们唱得都走味儿了!”情绪激动之下,常如玉突然蹦出一句普通话。

“我为什么这么说,老太太说过,豫剧要说中州语(河南话),平时讲普通话没有问题,但豫剧演员,要说好老祖宗的话。我这里也有个故事。”

常香玉先生曾与张君秋先生有交流,张君秋先生是著名的京剧旦角大师,他那会儿已经发福了,与常香玉先生说话的时候,永远都是“小妞,你把这一段给我唱一唱”的女人腔调,包括一些姿势都是女人的样子。

他就是要告诉你,他在舞台上不是故意装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这样的状态,他已经习惯了。

“这是一种功夫,我们豫剧演员说河南话也是唱豫剧的基础,说不好河南话,还怎么唱豫剧?”

常如玉认为,河南话如今也和常派乃至豫剧一样,继承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抢救。

“常派之所以失传这么迅速,我是有直接责任的,这个故事大家可能也知道。”常如玉的声音有些异样。

她说的故事就是幼儿园时期,她因淘气弄伤了手,母亲将她送到医院对大夫说:你一定要治好她的手,这手若是坏了,她以后咋当演员啊?

这句话刺伤了幼年的常如玉,觉得母亲心里只有豫剧,没有女儿,对“戏比天大”产生了误解,也因此对学豫剧产生了抵触,加上后来母亲的严厉逼迫,母女隔阂越来越深,以至于常如玉远走海外十年。

当常如玉的女儿也开始违拗她的意思,与她对抗的时候,她忽然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并逐渐理解了母亲的用心良苦。

“年轻的时候很愚蠢、很骄傲,就像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因为太无知,所以觉得学什么都很容易,后来我意识到常派要失传了,我很惭愧,我觉得我有责任回来传承常派艺术。”

“国内的一些年轻人唱的常派已经不是常派了,已经变味儿了。人心很浮躁,他们只想着赚取廉价的掌声,只要能挣钱,不会去深入挖掘常派的精髓,这也是个社会问题。”

常如玉就是这样毅然决然地回国了,与母亲和解,跟母亲学戏,直到母亲去世。

03/

留住“老太太”的影像

2000年7月,离家出走18年的常如玉,回到了母亲身边,开始跟母亲学豫剧,彼时她已经47岁,她希望将母亲的唱腔和自己的表演,以音配像的方式制成影像资料,但这个愿望的困难程度超乎了她的想象,直到母亲去世,也没能如愿。

2008年,在一个朋友的支持下,常如玉发起成立了常香玉基金会。

“最初的想法就是将母亲的资料做成影像制品保留下来,能够作为一个教材供后世参考,当时想法很简单,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所以,我希望在母亲百年诞辰之日,借助各方力量实现这个心愿,常香玉基金会也会朝着传承常派艺术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常如玉的表述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她也曾在其他采访中说起过这段经历,每每提到母亲,便忍不住哽咽。

“老祖宗的文化,被国外的东西冲击得很厉害,可咱们都是老祖宗的后代,咱不继承,不抢救,不往下传怎么办呢?”

所以她开始收徒弟,除了李亚楠这样的专业演员,常如玉还收了一些普通的戏迷徒弟。

“收学生就是为了普及传承常派艺术,只要学生愿意学,我什么时候都会全力以赴。”常如玉斩钉截铁地说。

而互联网时代,对戏曲来说,也不是一味的冲击。

李亚楠表示:“互联网对于戏曲来说,其实是多了一个门路,打通了与年轻观众的链接,传承传播的速度精进了,以前舞台演出,观众顶多几万人,现在网上演出,观众可以是几百上千万甚至上亿,这样的传播速度对戏曲的帮助很大。”

常如玉也表示赞同,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传播老祖宗的经典文化。

“现在学戏的年轻人还是有的,我有一些学生就很喜欢戏曲,可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集合社会的力量来解决。”

常如玉还强调:常派艺术的传承不是泛泛而谈,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继承、传播、抢救,所以,她呼吁政府、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还有镜头前无数观众的支持,希望集众人之力,将传统的经典传承下去,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事业做出贡献。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常如玉用常派唱腔唱出了:我是河南腾讯公益达人,我叫常如玉,我为家乡代言!

李亚楠也用豫剧唱出了:我是河南腾讯公益达人,我叫李亚楠,我为家乡代言!

传承靠的终归是人,无论常派艺术,还是豫剧,乃至整个中国戏曲文化,想要薪火相传,就得有溪流汇百川的力量,正是:振兴戏曲靠吾辈!

#常香玉#

编辑丨大鹏

举报/反馈

正观新闻正观号

1.3万获赞 1852粉丝
你的专属美好生活指南
正观新闻正观号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