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雷山县以实施全域旅游为抓手,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2022年,全县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834元、增幅达15%。
做大旅游市场,推动三产赋能发展。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坚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西江千户苗寨核心景区作用,规范、引导、扩大消费市场。提升景区“前店”创市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加大景区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探索景区特许经营权制度,升级旅游消费场景,畅通本地产品消费渠道,提升游客转化率,持续做大“前店”市场。丰富景区业态促就业。完善景区旅游业态,培育景区市场主体,扩大“前店”市场吸纳就业创业能力,景区吸纳本地群众稳定就业350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600多人);景区带动创业1244家(其中脱贫群众创业50余家)。西江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旅游开发前不足1700元,跃升至2022年的2.6万元。做优“旅游射线”促引流。搭建全域旅游“一张网”,打造环雷公山精品旅游线路和苗岭传统村落旅游精品射线,大力推广农村电商“新三变”模式(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将游客引流到其他传统村落旅游,带动发展民宿579家,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改造民宿215栋。升级数字乡村促消费。在阿里巴巴集团等企业帮扶下打造县域电商平台矩阵、电商人才体系,降低物流包装成本,提升农特产品电商竞争力,形成县域平台与外部平台有效联动,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化水平。2022年,带动电商就业、创业1300余人,带动全县3.8万余人受益。
做优农旅融合,牵动一产快速发展。着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在产业链上增收,实现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搭建供应链服务机制。完善县供应链公司服务功能,构建“庭院经济+村合作社+供应链公司+市场”的订单保底价供应服务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让产业发展红利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县供应链公司2022年实现收入6744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5507万元,有效带动1.2万群众稳定增收。探索“万企兴万村”新机制。推动景区优质市场主体与偏远村寨开展“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定向采购农特产品,以县供应链公司县域物流服务体系为纽带,实现景区“前店”与帮扶村无缝产销对接,目前,村企结对帮扶达49对。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以“四联双增”为抓手(“四联”指党组织联经济组织、经济组织联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联家庭经济、家庭经济联保险金融,“双增”指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全面推广“三社联建”模式(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联建),在景区“前店”市场引领下,用好用活财政衔接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新推出“5311”(指50%的收益用于村级集体经济滚动发展基金,30%的收益用于全体村民分红基金,10%的收益用于公益事业和支持低收入人员扶持,10%的收益用于村干部奖励)村集体经济分配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
做深工旅互促,托举二产实现壮大。围绕工旅融合,搭建生产加工平台,实现旅游业和加工业双业互促。搭建园区生产平台。结合比较优势产业和景区“前店”市场,与佛山市顺德区协作共建“茶麻菇稻”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景区“前店”市场搭建生产平台。2022年,扶持和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户,引导入园企业10户。搭建“中央厨房”平台。以县供应链公司为主体,将县内农特产品集中到“中央厨房”,以净菜、预制菜等形式配送到景区,降低“前店”商户采购成本,增加农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同时,提升景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钱仕豪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