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派内画:百年技艺焕发新生

内画鼻烟壶

内画是中国艺术殿堂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种具有独特技法的传统工艺美术。内画以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为坯,用特制的细笔伸入容器内,反手在方寸之间赋诗作画,技艺精妙,鬼斧神工。


内画历经两百多年,主要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鲁派内画是流行于山东的一种陶琉内壁绘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百年的创新发展,这一传统工艺在山东博山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鲁派内画的由来


据考证,内画是在清代嘉庆年间,由画家甘桓发明的。他将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壶内,来回晃动,使壶的内壁磨出一层细纹,以使水墨和颜料便于附着。然后再以弯曲的竹笔蘸上颜色在壶的内壁反向作画。甘桓创作的内画壶题材很广泛,敷色以墨色为主,以淡素的颜色为衬。


从产生之日起,内画便紧紧抓住了使用者的心,受到了收藏者、鉴赏者的喜爱。其中,博山内画瓶工艺精巧,造型新颖别致,千姿百态,成为独树一帜的“鲁派”。鲁派内画因山东博山籍的内画艺术师毕九荣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从北京回到博山后发展起来,之后与京派同享盛誉。毕荣久的鼻烟壶内画,由于制作独特,画工精致、妙趣横生,受到清朝慈禧太后的赏识,被列为宫廷用品之一。后来时局动乱,鼻烟业衰落,鼻烟壶销路甚微,以鼻烟壶为载体的内画技艺也濒临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内画艺术重获新生。老艺人青春焕发,新秀也迭起辈出,经他们苦心钻研,相继完成了内画工艺史上的两项重大技术革新:1958年老艺人薛京万将内画颜色由水色改为瓷色,经加热固定,解决了内画遇水褪色的问题。同时,他又将一直沿用的竹笔改为羊毫笔,但是羊毫笔起落无弹性,画不出理想的线条来;1961年艺人王孝诚制成狼毫笔,用狼毫勾勒、羊毫敷彩,从而将内画推向一个新阶段。他们绘制的山水花卉、珍禽异兽、古今人物和楼阁亭台,画工精致,栩栩如生。如王孝诚绘制的《梁山一百零八将》,在面积寸方的瓶壁上,画了一百零八人,在放大镜下,只见水陆纵横,营寨连亘,人物清晰,神态各异。再如,李克昌绘制的《红楼梦》《清明上河图》,特别是《洛阳兴殿图》,在不足四方寸的小壶内壁上,不仅画出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和金碧辉煌的宫殿,还画出了五百名劳动者紧张施工的情景。置于放大镜下,场面壮阔,气势雄伟,人物清晰。


近年来,鲁派内画又新创了一种外壁雕刻、内壁绘画的陶琉工艺品,如青年艺人张广庆的双套色雕刻内壁画壶《李时珍》,在不足三方寸的小壶上套有蓝、白色料,分两层精雕出山水、人物、花卉,然后在壶内画出李时珍从童年到行医、采药、著书的十多个场面,真可谓独出心裁。在老艺人的精心培育下,内画新秀绘画技巧也突飞猛进,他们多次应邀出国表演,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观众惊叹。

鲁派内画:百年技艺焕发新生

内画《火烧赤壁》成品

鲁派内画:百年技艺焕发新生

内画《智取生辰纲》

方寸之间别有洞天


内画技艺传入博山的时间仅百年有余。百年时光里,博山一代又一代艺人不断进行改良,形成了工艺精巧、造型别致、技艺精湛、千姿百态的“博山内画”品牌,成为全国拥有“国字号大师”最多的内画流派,增加了淄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内画的制作不易,要求的精细度极高。绘画时,既不打草稿,又不能涂改,非技艺娴熟、胸有成竹者,难以胜任。


在瓶口如豆粒、大小如掌心的小瓶子里,凭借一支弯曲的钩笔,方寸之间竟能绘出气象万千,可谓神奇。


张广庆和张路华父子两代传承人,以他们的创作与探索经历,讲述了历史悠久的鲁派内画如何在当今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鲁派内画传承人张广庆是内画界三位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之一。张广庆不断尝试,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在晶莹剔透的小瓶内,栩栩如生的水浒一百单八将、千奇百怪的聊斋故事、神态各异的古典人物,在瓶子内壁之上一一铺展,方寸之间绘出了世间百态。70多岁的张广庆有“摩手化幻境,粒埃见乾坤”之誉,是内画领域的领军人物。


1964年,张广庆考入博山琉璃厂,师从鲁派内画传人薛京万。此后,他逐渐成为鲁派内画响当当的代表人物。50多年来,张广庆创作了上千种内画艺术作品,享誉国内外。他作为文化使者,曾两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并在现场表演内画技艺。


除了投身创作,他还致力于推动鲁派内画的传承与发展。一次在国外参加世界博览会的经历,让他萌发了创办专门学校的想法。


1992年,张广庆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内画艺术研究院,彻底改变了内画艺术自清朝以来师傅带徒弟的旧模式,使内画艺术走向教育与研究、技巧与理论相结合的新阶段。至今已培养学生200多人,很多学生已经去往全国各地,在当地招收学生,推广和传播内画艺术。


张广庆的儿子张路华也成为鲁派内画第四代传人。2016年,张路华将鲁派内画和琉璃烧制技艺两项国家级非遗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内画绘制载体——“炫彩琉璃内画瓶”,并成功申报了专利。这种新型的内画形式,增加了内画品种的多样性,更适合大众化、年轻化市场,让内画这种高端艺术走进大众、贴近百姓。


“我们需要载体的创新。鼻烟壶是清朝的内画载体,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怎么进行创新呢?”张路华说,“当时,我们创制炫彩琉璃的时候,结合了山东特色,选取淄博有名的琉璃作为材质,用大的器物作为载体,在1400-1600度高温进行‘热成型’,让琉璃‘自然地流淌’,保留琉璃原有的形态美,然后根据材质原有的颜色选择合适的题材进行创作。”


他表示,多年来内画人对内画载体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茶杯、笔筒、镇纸等。“所有的这些创新都必须有格调、有文创、有实用性。”


与内画壶相比,炫彩琉璃内画瓶作品体型较大,艺术家利用琉璃瓶内部的轮廓线条之间的留白进行绘画,绘画内容与材质本身的色彩轮廓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散发出浓厚的艺术气息。


从掌心大小的鼻烟壶,到体型较大的琉璃瓶,除了载体的变化,内画艺术创作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在以张广庆父子为代表的内画人的努力下,鲁派内画艺术正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


坚守中的工匠精神


陶瓷和琉璃曾经是老博山的经济支柱,现在成为迅速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凭借着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依仗着面向市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陶瓷和琉璃技艺的传承在博山焕发新生。


走进博山,你会发现这座小城已经深深打上了陶琉的烙印。陶瓷和琉璃,既是一代代博山人吃饭的手艺,也是他们表达美的手段。要想把这碗饭端得牢,把这种手段用得顺,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更需能静得下、稳得住的工匠精神。比如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建昌,他善于在静寂中发掘美、创造美。从最早在陶瓷企业画杯盖,到后来自己闯市场,再到如今开设工作室,在亲历了博山陶琉文创产业的起起落落,一路走来,其作品沉稳大气、美轮美奂,迸发出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的绚丽火花。


还有非遗传承人阚方乾的琉璃镌刻,一刀刀刻出来的虚线、点阵,细致精密,一丝不苟。无论是植物、人物还是山水,明快的刀法看上去层次分明、细节丰富。在他的作品中,传统的绘画笔法被转换为精妙的刀法,把中国传统美学中虚中有实、虚实相生、以虚胜实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这种工匠精神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老手艺,既要能守得住,更要能传得下。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市场很不景气,博山的陶琉文创产业人才断档严重,很多来自陶琉世家的年轻人放弃了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转投其他行业或者外出打拼。最近这两年,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这种情况出现了可喜的转变。


在博山,“陶二代”“琉二代”早已成为行业的生力军。周冠承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第四代“雨点釉”技艺传承人;出身陶瓷世家的周虹从国外学成归来,投身陶瓷工艺美术事业;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慧同的女儿,李韶玥成为鲁派内画第五代传承人;“90后”任东夏大学毕业后回家创业,成为博山窑陶瓷雕塑的第三代传承人……

鲁派内画:百年技艺焕发新生

内画摆件

创新中开辟出广阔天地


“市场好了,大家能把更多精力用在创作上。艺术家都在用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对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胡建昌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观察:一是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二是博山的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政府对陶琉内画文化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三是文创企业和艺术家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从文化创意到热销产品的转化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


正如胡建昌所说,这种可喜的变化是相互作用的,这也就意味着博山的陶琉文创产业已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环境好了,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在创新上寻求突破。比如最近在博山陶瓷彩绘领域出现的“钢笔画风”,就是一次艺术家们的集体创新实践,钢笔画成为一种新的陶琉绘画技法。


除了技法上的创新,材料上的创新也在涌现。


在位于博山区山头街道陶琉艺术大师村的徐月柱大师工作室三楼展厅里,一种名为“金丝鸡血红”的新型琉璃色料由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徐月柱和他的儿子徐磊共同研制,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恰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产品一经推出就热销起来。


“鸡油黄是博山琉璃名贵色料的代表,但现在能做鸡油黄的工作室比较多,为了凸显自己的特色,我们在尝试了很多方法后研制了这种色料。”徐月柱说,作为传统手艺的琉璃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在创新方面,两代人经常能碰撞出火花。


作为大师的儿子,徐磊虽未完全继承父亲高超的琉璃制作技艺,但他把自己所学的商务管理专业和琉璃有机结合,在设计和营销方面,把这门老手艺玩出了新花样。


徐磊对市场有着敏锐的观察,在大学期间就尝试着做生意、参与展会的策展。在外地举办的一次展会上,徐磊突发奇想把一批博山工厂积压的琉璃花球带去售卖,没想到颇受欢迎,很快销售一空。这件事让徐磊很受启发,他意识到,只要找准市场,博山人司空见惯的琉璃一样能成为爆款。


2010年,徐磊注册成立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专门从事琉璃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和销售。2014年,徐磊和他的团队针对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设计了一款琉璃摆件,仅几天时间就卖出一万多个。在2021年第一届“齐品·淄博”城市礼物创意设计大赛上,徐磊设计的作品《海岱齐风》获得二等奖。


在徐磊看来,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博山内画要在创新和创意上多下功夫。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师与陶琉企业展开合作。前者善于创意和设计,后者善于对接市场,从国礼到城市景观,这种艺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让博山的陶琉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城市的地标建筑,走进了国宴大厅,走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上了国家高规格外交场合。


无论是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设计制作“岱青海蓝”“海韵如意”等文创产品,还是琉璃壁画“国风祥云”入驻齐盛国际宾馆贵宾楼,博山的陶琉内画早已走下博古架,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从摆着看、可收藏的工艺品,到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的文创产品,再到迎合年轻人时尚需求的陶琉潮流玩具,博山陶琉产业的第二战场、第三战场早已风生水起。


人才回流助力产业振兴


历史上的博山,曾经因为发达的工商业而衍生出了繁荣的文化。进入近现代后,大量的工矿企业聚集于此,又使得这里的文化氛围变得格外浓厚。后来随着资源的枯竭、经济重心的转移,大量的博山人才外流,其中也包括一些陶琉界的能工巧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岳孝清就是其中一位。


从业40多年的岳孝清,长期致力于高端用瓷的设计。出生于博山的他,年轻时在博山就业,后来随企业搬迁离开博山。2020年退休后,他经常到外地参访交流,有的地方极力挽留他,但他难舍故土,就回到博山设立了传习工作室和艺术馆。


岳孝清希望在自己擅长的陶琉艺术设计方面给家乡做点贡献。他表示,博山的创作环境、市场环境越来越好,作为艺术带头人,要为博山的陶琉产业培养人才、搭建平台、开拓市场。


2013年,在博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外闯荡多年的焦新回到博山,在原省陶瓷公司旧址上打造了“人立琉璃艺术馆”,馆内收藏了50多位琉璃艺术大师的内画、灯工、古琉璃等不同品类的3000余件经典之作。焦新成立人力文创,整合行业资源,吸纳众多艺术家入驻并开展合作,以博山为设计生产基地,在多个大城市建立展厅和销售渠道,逐渐打出了博山文创的名气,打通了销路。2015年,人立文创登陆新三板,成为国内首家陶琉文创行业新三板挂牌企业。2016年,人立文创建成了以琉璃为主题的人立大厦,提供陶琉人才孵化、住宿餐饮、观光购物等服务,成为博山的地标性建筑。如今的人立文创,已经发展成集文化创意、陶琉体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近年来,在人立文创的帮助下,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克昌、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徐月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邦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岳孝清等十多位艺术家回到博山创办工作室、艺术馆。这些人才的回归,无疑为博山的陶琉文创产业又添了一把火。


博山区陶瓷琉璃行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博山区共有省级以上陶琉艺术大师123名,另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中国轻工“大国工匠”2人、山东省(齐鲁)首席技师15人、省轻工行业首席技师37人、省轻工系统首席技师10人、山东省技术能手4人等各类专业人才100余人。


近年来,博山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创意融入陶琉产品设计,突出特色和品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一批品牌影响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陶琉内画骨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与高校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打造了一批陶琉内画创新产品,助力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山区紧紧围绕展会、宣传、人才等方面搭建平台,实施陶琉内画人才培育计划,组织陶琉内画行业创新设计专题培训,组织从业人员申报各类荣誉;积极探索“陶琉+旅游”“陶琉+电商”“陶琉+学研”等多元发展路径,做好融合文章。


陶琉内画是博山的名片,也是淄博市、山东省的名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双创”的大背景下,相信博山的陶琉内画文创产业大有可为。(文/梅淑娥)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全国发行,每月5号出版。

邮发代号2-11 。

举报/反馈

中国周刊

5244获赞 1156粉丝
反映国情、引领舆论、重塑生态文明价值观
《中国周刊》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