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的几个海岛上,生活着一种奇怪的动物,它们整体像猪,但四肢却与鹿很像,因此,动物学家们将其命名为鹿豚,又名鹿猪。
鹿豚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对终生生长且向上向后弯曲的獠牙,这对獠牙的尖端直指自己的颅骨,仿佛一不小心就会将颅骨刺穿一样。那么,鹿豚为何会进化出如此奇怪的獠牙呢?这对獠牙真的能将鹿豚戳死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从名字上看,许多人大概率会把鹿豚当成一种鹿科动物,但其实它与我们常见的猪一样都是猪科动物,只是四肢以及弯曲向后向上生长的獠牙看起来与鹿有些相似,因此才得名罢了。
鹿豚是印尼独有的猪科动物,而且它们在印尼仅分布在苏拉威西岛、托吉安群岛、苏拉群岛以及布鲁岛上的热带雨林中。
在习性方面,鹿豚作为一种猪科动物,与野猪类似,它们都是杂食性动物,而且都是雌性与幼崽组成小群的群居动物,雄性独立生活,只有在繁殖期才会加入族群,正是因为这种习性,雄性在繁殖期需要战斗来争夺配偶。
虽然鹿豚亚科下仅有鹿豚一个属,但是鹿豚属下一共有四种动物:伯拉巴图鹿豚、马鲁古鹿豚、西里伯斯鹿豚以及托吉安鹿豚。其中以托吉安鹿豚的体型最大,平均体长在95厘米左右,平均体重在100公斤左右,其他三种体型差不多,平均体重在70公斤左右。
獠牙虽然是鹿豚的标志,但其实这个特征只有雄性才具备,雌性的獠牙几乎是不外露的,这一点跟野猪也是如出一辙的,而且四种鹿豚中,伯拉巴图鹿豚和西里伯斯鹿豚的獠牙非常相似,都是先向上生长,然后在眼睛的位置向后弯曲。而托吉安鹿豚与马鲁古鹿豚的獠牙则是向上生长,然后向后弯曲直到前额的。
对于鹿豚獠牙的研究,起初动物学家们认为应该与野猪獠牙作用一样,都是用于挖掘和防御天敌的,但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鹿豚向后弯曲并不适合挖掘,而且在鹿豚栖息的环境中,并没有动物可以威胁到它们。
最关键的是动物学家们发现了一些“自杀”鹿豚的头骨,而且无论是獠牙如何生长的鹿豚,都有可能杀死自己,其中在眼睛处弯曲生长的鹿豚会出现獠牙刺破双眼扎入其中的现象,而弯曲向前额长的甚至会将前额的头骨戳穿,当然无论是如何戳,都会导致鹿豚死亡。
虽然獠牙可能会导致鹿豚死亡,但是这个性状能够保持到今天,必然是有利的,不然早就被淘汰掉了,那么,鹿豚的这个獠牙究竟有什么好处,能够抵消掉自杀的威胁呢?有两个点:
第一点:鹿豚自杀是小概率的现象
鹿豚的獠牙与野猪的一样,都是可以终生生长的,对于大多数鹿豚来说,獠牙并不会致命,因为不同的鹿豚獠牙弯曲度不同,比如在眼睛处弯曲的西里伯斯鹿豚,它们的獠牙通常与眼睛要有一段距离,只有那些靠着眼睛太近的雄性会被獠牙戳死。
同样的獠牙向着前额生长的马鲁古鹿豚也是一样,它们的獠牙通常与前额有很大的距离,且弯曲度也没有太大,而只有那些弯曲度大的个体会因为獠牙的不断生长,最终自杀。(下图中左边的鹿豚自杀概率很高,而右边这只几乎不会被獠牙杀死)
第二:獠牙的正面作用
在排除掉适合挖掘和抵御天敌后,动物学家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那就是这是雄性鹿豚争夺配偶的工具,这个说法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鹿豚獠牙最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动物学家们对鹿豚的观察,人们发现,在争夺配偶时,虽然雄性鹿豚会大打出手,但是它们不会用獠牙去决斗,而且鹿豚的獠牙,尤其是长长的上獠牙,牙根松动且脆弱的,在撞击下极容易折断。
它们在争斗配偶时真正的武器是前肢,在战斗时,鹿豚会靠后腿站立,进而用解放出来的前肢对蹬踹对方,就像进行一场拳击赛一样。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动物学家们终于找到了鹿豚自杀式獠牙的作用,那就是获得异性的青睐,研究发现,上獠牙越长、越整齐的雄性鹿豚越容易获得雌性的认可,因为即使通过决斗胜利,有的雄性鹿豚也会被獠牙不够长、不够整齐被雌性们赶走。
这种习性其实与狮子是一样的,因为雄狮也需要用决斗来获得狮群的归属权和母狮的交配权,但是挑战了老狮王,年轻雄狮也可能因为鬃毛不够浓密而被狮群中的母狮赶走。而鹿豚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选择,鹿豚长长的獠牙才会被一代代的保留下来,毕竟只有那些长獠牙的雄性才会留下后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鹿豚的獠牙生长五花八门,长歪的、意外折断的都有,这些个体都是很难留下自己后代的。
除了上獠牙具有致命性外,鹿豚的下獠牙通常可以“杀死自己”,因为虽然大多数的鹿豚下獠牙比较的短且向外生长,但是由于鹿豚獠牙生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一些雄性的下獠牙也会向内或者弯曲,从而穿透自己的上颚和下颚,最终导致死亡。
岛屿化的动物极容易放飞自我,比如新西兰的国鸟几维鸟,它的翅膀几乎退化殆尽,不但没有飞行能力,身体也很笨重,这就是岛屿上不与其他大陆不同、缺少生存竞争压力导致的,鹿豚也是这么一种动物,它们的獠牙不辅助进食、不能作为武器,仅仅是起到了一个获得异性青睐的装饰作用。
而且尽管这种装饰作用可能会致死,但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形状,这代表着“自杀”也可能是鹿豚维持种群数量平衡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