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五六月份,超市总会见到一种水果——桑椹,这种水果季节性非常强,每年也就这一段时间,其他时间便很难再见到了。
笔者很少买桑椹,在超市试吃的时候,经常觉得不新鲜,口味也大打折扣。再往后,见到桑椹,连试吃的想法都没有了。
近日,因为工作的关系,到了德州市夏津县,这是笔者第一次到夏津县。用餐时,除了满桌美味佳肴外,还有两盘桑椹——一盘白色的,一盘黑色的。餐桌上有果盘并不稀奇,但是果盘中是桑椹却很少见,更何况还是白色的桑椹。
当地的朋友介绍,夏津县是“中国椹果之乡”,现在正好是桑椹成熟的时节。“中国椹果之乡”——这成了笔者对夏津县的第一印象,而通过往后几天的深入了解,笔者对夏津县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桑椹有了全新的认识。
夏津为什么种桑椹?
资料显示,千年古县夏津位于鲁冀交界、黄河故道,黄河干流两次流经,六次泛滥决口,为这里留下一片30万亩连绵起伏的沙丘地,风沙肆虐,民不聊生。在当地人民长期与风沙抗争过程中,桑树由于生命力旺盛、根系发达,成为防风固沙保土的重要树种。300多年前,清知县朱国祥出巡夏津,见“地半沙滩,不宜庄稼”,于是引导当地百姓“且喻以多种果木,庶可依免风灾而裕财用”,此后夏津种植果桑(有别于叶桑)达到高潮;到了100多年前,面积达8万亩,“援木可攀行二十余里”,大大改善了当地小气候和水土环境。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和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具有多功能价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收录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夏津县拥有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占地6 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涉及12个村庄,被命名为“中国椹果之乡”,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
在夏津,记者也找到了很多超市里的桑椹不好吃的原因——桑椹保鲜期很短,常温下2天左右即变色、变味,非常难保存。以前,在夏津人眼中,桑椹果放不住、运不出、不值钱,是“不长腿”的作物。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桑椹在酸甜味中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道,从有“身份”变得有“身价”。
夏津年产椹果12000吨,其中古桑椹年产7500吨,鲜果销售量1500吨左右,主要销往北京、石家庄、济南、青岛等地。少量鲜果利用航空方式销往深圳、厦门、及哈尔滨、沈阳等地。
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夏津县致力于“桑”元素的全面开发,形成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完整桑产业链,小小桑椹身价倍增,桑椹种植户年增收2万多元,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依托古桑资源创造产业品牌,倾力打造了“夏津椹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夏津椹果”获评“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响亮的生态文化品牌,也为夏津县文化旅游业、桑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德百温泉度假村、德百旅游小镇椹仙村、椹仙传奇等景区景点集群激发农旅融合新活力,前屯古桑村落、平安湖小镇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凸显文旅融合新亮点,德百古桑产业研究院、古桑博物馆、绿巨人现代农业观光园等产业项目打造产学研融合新业态,推动形成了一产带二产、二产促三产、三产融合发展,符合夏津实际的产业振兴之路。
未来,总投资1.9亿元的山东夏津古桑研究院将全面研发古桑茶、桑黄、桑叶精粉、桑椹果干、桑叶面条等古桑健康系列产品,带动当地古桑系列产品走向全国,使桑产业成为夏津县支柱产业之一。
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颐寿园,是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农业文化遗产的集中体验区、核心区,园内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这里面,很多桑椹树都是农民自家的,笔者了解到,光桑椹采摘季节,他们每个月就能增加1.5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夏津县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紧紧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桑树群,大力发展桑产业,以农旅融合拉长产业链条、激发产业活力,在探索中实现三产融合循环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夏津实践。夏津黄河故道的古桑树群被当地人民称为“聚宝盆”,古桑树成了夏津县的“致富树”,桑椹果成了农民的“甜蜜果”。
不得不称赞一句:乡村振兴果香正浓,德州“椹”好!(文/张敏敏)
举报/反馈

中国山东网

51.8万获赞 8.2万粉丝
全国重点新闻网站 山东外宣综合门户
中国山东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