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是指行为人决策和判断的时候,经常会考虑其他人如何判断和如何行动,从而做出与其他人相同的决策和行动。羊群效应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跟风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有个幽默故事很好说明了什么是羊群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他了。但这时他却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从众心理处处可见。有个著名的“破窗理论”,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些都是集体盲动式的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中羊群效应很常见。当股票或基金涨起来的时候,从众心理开始起作用,人们认为买的人那么多还会再涨,不断跟进买入。随着买入人群的增加,推升价格或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媒体推波助澜,吸引更多人进入。而股票或基金出现持续下跌的时候,则往往认为跌了还要继续下跌,不断抛售和割肉,此时媒体不断发布悲观报告,原来看好的,现在也转为观望。追涨杀跌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羊群效应心理。
比如,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股票大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拼命往前冲,生怕错过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或互联网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或大V就能变成民意。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后面跟风的羊群都成了牺牲者。
金融市场中普通投资者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投资者模仿别人的行为以节约自己搜寻信息的成本。
减少恐惧的需要。独立操作往往感到孤独和不安,大家一起进退,感觉比较安心。
减轻责任的需要。跟着别人投资,即使结果不好,也能减轻自己投资失败的责任。
缺乏投资知识和经验。很多投资者缺乏投资知识和经验,愿意听从大V或大家意见。
投资者的个性特征。多数投资者个性特征比较容易陷入羊群效应。
不但个人投资者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机构投资者也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大量中外金融市场数据说明,公募基金会同时购买相同的股票或相继购买相同股票的现象,抱团取暖。以国内公募基金为例,因为绝大多数公募基金并不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而是以相对大盘收益和其他基金收益高低来比较业绩,所以产生了“墨守成规的失败比标新立异的成功更好”的现象。去年到今年年初大量公募基金抱团“茅指数”就是一个例子。
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最大的差别之一是,银行理财的绝大部分产品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即更加重视资产控制风险,降低资产的波动性和回撤幅度,让投资者有稳稳的幸福。当然这样做,适当降低超额报酬为代价,毕竟甘蔗没有两头甜。
可能有的投资者说,我可以承受回撤和调整,希望有更高的投资回报。但是大量统计数据表明,虽然股票型公募基金收益长期收益更高,很多基金投资者却还是亏损的,或者获利甚微。这是什么原因?还是和基民们的羊群心理有关,追涨杀跌。
要摆脱羊群效应,并不容易。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经验和投资心理要求均非常高。成为一头理智的“羊”,聪明的“羊”需要长时间的历练。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配置银行理财产品打底,适当加配公募基金可能是更为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