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体姿态的青少年坐姿监督方法研究、多鳍条驱动的机器水母……在刚刚结束的第42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北京市文汇中学初二年级张厚德和王嘉睿的研究表现亮眼,在高手云集的创新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而类似这样的成绩,对于文汇中学师生来说并不陌生,师生多次在全国及北京市级的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科技教育是北京市文汇中学的金字招牌,学校不仅是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示范校,还拥有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模型社团。一所初中校能集齐这两项荣誉,可见学校的科技教育底蕴深厚。
全校一盘棋发展科技教育每年10月的科技节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活动之一。“创意智造点亮未来”科技嘉年华活动、以“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好奇心”为主题的系列模型竞赛、以“科技强国再出发·快乐成长冬奥情”为主题的“STEM﹢”创意彩车项目挑战,各种活动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崇尚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文汇中学科技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技教育为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北京市文汇中学校长杨建说。经过多年实践,文汇中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科课堂教学融入、科技节普及、社团拔尖的人才培育体系。目前,学校设置了科学探索、模型制作、逻辑思维、人工智能四个领域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这四个领域都以跨学科融合为特点,以项目式学习开展,重在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种子计划”发现孕育更多创新人才发现和培育有创新潜质的好苗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2017年东城区教委启动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计划,作为首批基地校,文汇中学组织师生开展科普活动和拔尖培养课程。2018年,学校启动了“种子计划”,这也成为学校选拔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抓手。“每年有20名的学生参加‘种子计划’,我们会深入了解学生兴趣和特质,为他们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向和专业领域,并进行课程规划。”文汇中学科技教师于靖介绍,她会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引入北航、北大等大学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在周末为同学们开设科技课程,力图托起同学们的科技梦想。初二年级的张厚德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对信息学编程和人工智能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他已经是东城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计划第五期、第六期连培学员,跟随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研究所于乃功教授学习。文汇中学校长助理续森介绍,学校每周末为科技“种子”开设科技课程,如中科院科学探索基础课程、北航工程设计基础课程、北工大双语人工智能课程等,同时鼓励学生撰写科普阅读感悟和录制科学研究微视频,进行发表。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学生梯队培养模式和逐层选拔的培养机制。郭嘉瑞,学习飞行器设计与航空宇航制造,现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读博士;机器人社团的祁继睿,现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计算机专业读博士……说起科技社团的毕业生,老师们如数家珍,在她们看来,正是青少年时期参加的科技活动,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找到了热爱和为之奋斗的方向。辐射带动 共谋区域发展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是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高水平科技社团,林鹏老师带领的模型社团多次在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北京市中小学生未来工程师竞赛等赛事中获奖。文汇中学注重模型项目的集群化发展,积极带动崇文小学、一师附小、新鲜胡同小学等友好校,形成区域联盟,定期开展专项交流。模型社团多次受邀在区级活动中进行展示,学校也多次承办市区级科技竞赛,在区域内起到重要的辐射作用。续森介绍,未来,文汇中学还计划借助东城区教科院的力量,将“种子计划”辐射到区域内更多中小学生,建立起拔尖人才贯通培养的机制。“科学家种子计划”是学校和区域选拔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抓手,这一计划将有效激发小学高年段和初中生的科学探究潜能,储备一批有科学家精神的青少年后备力量。“科学技术在今天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正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首都科学教育的龙头,我们肩负着向国内外展示首都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及成果的重要窗口担当,同时,我们也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时代使命。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培养,在未来形成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北京市文汇中学校长杨建说。□文/赵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