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端午时节话“回王” | 李世金》
“回王”,是一种鱼的名字。它产在安徽省明光市柳巷镇浮山村的淮河水边,是浮山出了名的一道美食。
当然喽,由于各地的水土不同,物产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所以,每个地方的人们欣赏的美食也就不同了。那么,我们浮山村这段淮河水域出产的回王鱼做成的美食,可以说,从古代的皇帝到田野的草民,从沿淮两岸到五湖四海,从遥远的古代到文明的今天,人们如果有口福,能够吃到浮山的这道美食,那真算是交了巧运了。就连浮山本地人,在平时都不可以吃得到。因为这种美食是十分讲究条件的。
首先,回王鱼生活的水质和土质的讲究。
回王鱼的体形呈三角形,扁嘴,宽头,身子呈上下扁,尾和鳍都比较长而宽大,遍身光滑无鳞片,它的这种体形特点除了爱清水,更主要的是它喜欢在有漩涡的水域中活动。而这种漩涡水域在整个淮河水域中,只有浮山面临淮河水面的仙人洞口处具备。仙人洞凹对淮水,两边山峰前伸,淮水流经这里,自然由西向东形成漩涡,适合它的活动。
回王鱼的肤色是铜黄色的,这种肤色必须靠渚红色的沙石土供给钙和铜以及铁等矿物质,尤其需要大量的钙、铁和锌,而这个条件,恰巧浮山仙人洞及其左右正好具备。因为,这里的山壁正是渚红色的沙石土隆起形成的,河水流经这里,冲刷着山壁的沙石土,混合于水中,回王鱼靠着四根粗而长的触须,吸食着水中的养分,欢快地结伴圆游,时而结伴跃出水面。所以,回王鱼肉中含钙量很大,含铁量和锌量也极高。
其次,回王鱼的活动还需要合适的水温条件。它的活动水温一般适合在十六度至二十二度之间,而这种水温,一般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淮河的水温才可达到。所以,回王鱼的出现,只有在端午节前后。特殊的情况也有,那就是气候反常的年景。一般水温下,它们都生活在仙人洞前的水域中。因此,千里淮河,只有浮山这里出产回王鱼,也唯独这里才能生长回王鱼。正是这个原因,浮山人引才以为自豪地说:五月初五过端阳,家家户户吃回王。
回王鱼确实是珍贵的美食。它不光含钙量高,不光含铁和锌等矿物质多,还让人们喜欢的是它的肉细嫩,吃到嘴里鲜香,因为它长得慢,肉吃入口中,还显得有点儿劲道,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它只有几根大刺,没有绒刺。特别是它的眼睛,吃了对人有明目作用。它身外的表面附生着一层粘液,保护着体内的维生素不被流失,同时也能躲避被捕的危险。因此,每到端午节前后,浮山的人们都喜欢到仙人洞前去捕捉回王鱼,更是因此,回王鱼就成为浮山人端午节的吉祥菜。谁家端午节餐桌上有了回王鱼,就象征着谁家就有了福气。
回王鱼原来不叫回王鱼,叫回黄鱼。是根据它的活动特点和身上的肤色得名的。到了西汉的时候,淮南王刘安听说了回黄鱼,于是要求徐州郡每年农历五月初的时候,到浮山这里捕捉回黄鱼做贡品给他品尝。后来徐州郡把回黄鱼敬称为淮王鱼。之后,在民间流传的时候,就说白了,又叫做回王鱼了。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还提到回王鱼的事情。因为,1945年元月份到八月份,田中角荣作为日本侵略军的小队副驻扎在浮山,吃过浮山的回王鱼。
今天,仍有许多外地人都喜欢在端午节前后,到浮山这里来买回王鱼。我想,恐怕你买去也不一定能做出满意的味道来,因为我们听说浮山人烧制回王鱼有独门绝技。不信,等到端午节,你就亲自到浮山去品尝浮山人烧制的回王鱼吧。
李世金,安徽明光历史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