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宋志娇 赵娜 李欣欣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指示精神,时刻牢记媒体人的初心使命,6月3日-5日,《祖国》杂志社组织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以及业务骨干等在河北邯郸开展了“追寻红色印记 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教育践学活动。杂志社一行30余人在社长龚泓铭、执行社长兼总编辑程四化的带领下,分别走进邯郸市博物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和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学习。
活动邀请了军事博物馆原馆长郭得河将军,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副会长、开国中将杜义德之子杜伟,开国少将范朝福之子范五星,国家发改委基建中心原书记戴首君等几位领导嘉宾一同参观学习。
6月3日下午,《祖国》杂志社一行30余人在社长龚泓铭、执行社长兼总编辑程四化的带领下来到邯郸市博物馆,感受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邯郸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形式等。
邯郸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体建筑的前身是1968年建成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2008年邯郸市博物馆新馆开始修建,2020年11月13日正式开馆。展厅面积15000余平方米,有“‘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磁州窑瓷器陈列”四个常设陈列。内有馆藏文物9627件,其中珍贵文物252件,集中反映了邯郸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走进博物馆,中央大厅的青铜马群雕和三面墙壁上的壁画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讲解员介绍,这组青铜马群雕是以赵王陵出土的青铜马为原型而创作的,而大厅三面墙壁上镶嵌的是“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建安风骨”三幅锻铜壁画,面积为210平方米,集中反映了邯郸历史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是目前国内室内锻铜壁画之最。
馆内藏品按质地分为石刻造像、瓷器、陶器、青铜器、钱币、杂器、民间艺术藏品等大类。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集艺术与科技于一身的邯郸市博物馆新馆里的一件件珍贵文物,无不带着先人的智慧和希望,伴随着“开拓、创新、进取”的文化特质从远古走来,凝聚成了这座古老而又年轻城市一生不变的灵魂,成为邯郸人乃至整个中原人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强盛不衰的精神驱动力。
通过参观学习,让大家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有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传承。
6月4日上午,《祖国》杂志社一行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开展主题教育践学活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陵园路,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园。1946年3月奠基,1950年10月落成。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晋冀鲁豫四省的英雄们所建,现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陵园占地320亩,分南北两院,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园。
当天上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党委书记杨俊岭及党委班子成员、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祖国》杂志社一行并陪同参观学习。
全体人员在人民英雄纪念墓碑前举行了主题教育仪式,并先后瞻仰了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人民英雄纪念墓,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行三鞠躬礼致敬。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全体人员先后参观了左权将军纪念馆、第一次烈士陵园工作会议旧址馆,并观看了文献纪录片《无上光荣——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纪事之一》《人民日报的诞生地——邯郸火磨街》,感悟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理想信念的精神洗礼。
《祖国》杂志社社长龚泓铭表示,此次主题教育践学活动的目的是,紧扣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他要求杂志社所有党员、干部,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今后宣传工作中,要更加生动、真实地传播红色文化和英烈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媒体人的力量。
随后,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红色文化教育传播中心会议室,杨俊岭书记介绍了陵园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全体人员就如何更好地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展开了交流讨论。
参观学习后,郭得河将军感慨地说道:
我几乎是含着热泪参观的,很为烈士们的伟大精神和伟大贡献所感动。想到我们今天能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都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中我也看到,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烈士伟大精神的纪念和传承是非常重视的。抗战胜利后,为了铭记烈士们的功绩、弘扬他们的伟大精神,我们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就开始修建烈士陵园,并且新中国成立后,又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可以说,先烈们用鲜血缔造了共和国,又用他们的精神维护了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多少风浪,每一个风浪我们都挺过来了,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接受了烈士精神的全国人民一起,战胜了各种风浪;第二,新中国的建设,也是在先烈们伟大精神的激励下完成的,我们从一穷二白,经过短短的20多年,就走完了西方工业化200多年的路,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从根本上来讲,都出自于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和拥护。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有赖于两点:一个是烈士的革命精神,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付出;再一个就是我们党一直抓红色传承教育,让烈士的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要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人民要在幸福稳定的环境中生活,没有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的根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来源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就是无数的革命先辈和烈士的鲜血铸就的,这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根基,也是我们长治久安的保证。中华民族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就是红色文化,而红色文化归根结底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拥护,十几亿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这是一切的根本。
《祖国》杂志社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践学活动,就是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的一个实际行动,你们做得非常好,也为你们感动。我们是宣传干部,只有把握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入血脉,我们的宣传工作才能沿着这条路往前走,才能成为党的思想战线上的尖兵。只有我们自己继承了红色精神,我们才能很好的传扬红色精神。
左权将军是一个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的红色军事专家、红色指挥员,他来自于湖南的红土地,一直是在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实现救国救民的伟大使命中奋斗、追寻,直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救民于水火,为老百姓不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再受封建地主盘剥。民国时期的旧中国,所有的“内核”——长江、珠江、湘江、辽河等,都有外国的军舰行走,他不高兴了可以随意炮轰南京、炮轰万县、炮轰长沙等,炮轰之后,蒋介石还买萝卜白菜慰问日军,根本没有主权可言;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像绳子一样捆着我们中华民族;几百个外国人的租借像毒瘤一样长在中国人民的身上,洋人在中国的大街上可以肆意妄为,不受任何法律制裁;一直到1939年全面抗战后,日本人已经占领了半个中国,蒋介石国民党还要向日本人还满清政府欠下的庚子赔款……
为了推翻帝国主义买办统治的,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勾结在一起的官僚资本政府,我们牺牲了300多万共产党员,加上其他不是共产党员的军民,有数千万,左权将军就是其中最伟大的烈士之一。他是八路军的高级指挥员,在最危险的时候组织部队分散突围,掩护了彭老总和机关的同志脱离了危险,他自己却壮烈牺牲在了十字岭上。左权同志的牺牲壮烈而伟大,更令人惋惜,毛主席题词:“为左权同志报仇,为一切死难烈士报仇”。左权是留洋归国的,没有一点教条主义,所以毛主席评价说“左权把吃的洋面包都消化了,是‘两杆子’都硬的人才”,他把在外国学习到的知识结合中国的战争实践,全部变成我们自己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八路军在华北抗战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面对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学习他们不怕牺牲、不怕任何敌人,也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挺起腰杆,团结全国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去英勇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月4日下午,《祖国》杂志社一行来到位于武安市冶陶镇的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践学活动。
1945年8月20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成立,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后又迁至河北武安。晋冀鲁豫边区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行政区100多个县,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0多万,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根据地。
冶陶镇保存有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老一辈革命家旧居等建筑。2007年武安市开始新建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2011年纪念馆开馆。馆内展出形式包括沙盘、景观、影像、油画和雕塑等,还包括众多鲜为人知的边区钞票、股票、邮票、结婚证书、地契证等珍贵资料1000余件。
纪念馆外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红色广场,完成了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刘邓旧居、薄一波故居等10余处旧址的修缮。
每到一处,大家都仔细观看展板、实物,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身临其境感受晋冀鲁豫边区斗争、生活的场景,一桩桩事迹、一个个壮举、一张张图片,让全体人员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大家在精神上受到洗礼,思想上受到启迪,灵魂上受到震撼。
开展主题教育重在知行合一,参观结束后党员干部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找差距、补短板,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冀晋豫三省交界处的涉县赤岸村,由司令部旧址、将军岭、陈列馆、太行颂文化园、红色记忆小镇等相关红色景区及产业园区组成,是全国唯一一处全面翔实记录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历史的纪念馆。6月5日上午,《祖国》杂志社一行来到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追寻革命足迹、重温抗战精神。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是集一二九师司令部、太行军区司令部、太行区党委、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和刘邓旧居等重要部门于一体的革命旧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刘伯承、邓小平就是在这个古朴、宁静的小院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地方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组织人民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指挥了大小战斗战役31000多次,歼敌42万余人,收复县城198座,击退了敌人数百次“清剿”和“扫荡”。同时,帮助根据地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从而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从一二九师将士进驻涉县,到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再到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创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的老首长时刻关心着老区的建设和发展,黄镇、秦基伟、刘华清等首长先后多次回访涉县,而刘伯承、徐向前、李达等20位首长的骨灰陆续安放在了将军岭上,陪伴着他们的战友,守望着老区人民。
在一二九师陈列馆,杜伟找到了父亲杜义德将军的照片,他介绍说:“抗战时期,我父亲在延安抗大时毛主席跟他讲,一二九师要建随营学校,你在抗大毕业后去当副校长,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和军事素质。当时父亲说,我学历不高,没办过学,也没有经验。毛主席说,你要边战斗边学习边总结经验。这样,父亲后来就到了一二九师随营学校任副校长。父亲在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领导的培养下,逐渐掌握并深入了解了党的理论知识。到了部队以后,他理论联系实际,作战勇敢、勇于拼杀,每当接到上级命令,他总能坚定不移的执行,并且能够干脆利索的完成,因此大家都称他‘杜坚决’。来到一二九师纪念馆参观后,我深深体会到党的指导思想在一二九师的深刻体现。我作为红军、八路军的后代,同时也作为一名党员,要始终以党性为本,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
范五星在接受《祖国》杂志采访时谈道:“这是我第一次来涉县。参观了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我感触很多。抗战时期,我父亲范朝福和伯伯范朝利是在冀南军区,老一辈在革命战争时期付出了多少艰辛和苦难,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了胜利,换来了我们的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建设得更好,强军、强国!”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是此次主题教育践学活动的最后一站,参观结束后,《祖国》杂志社社长龚泓铭对杂志社的党员干部和采编人员提出了期望:“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和编辑记者在此次主题教育中走深走实,理论结合实际,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看到一二九师提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勇于胜利”四句标语后,《祖国》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程四化深有感触,他指出,通过此次主题教育践学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文化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秉承老一辈革命家提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天的参观学习结束后,大家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畅谈感想体会。《祖国》杂志社编委兼新媒体中心主任宋志娇说:作为年轻人,我们要热爱祖国,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老一辈革命家的流血牺牲为我们换来今天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立足本职,发挥优势,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积极传承红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媒体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