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州志》这样描述柳林城东的青龙泉:“出山石间,或正而滥,或侧而泛”。 如帛似玉的泉水汇入三川河后,谓为清河。隆冬季节,河面上热气腾腾,雾气袅袅,当地人称“抖气河”,是吕梁山西麓的奇景。香严寺如一璀璨明珠镶嵌于三川河畔的土岗之上。
香严寺是古石州、永宁州的八大官寺之一,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赐名“香严”,意为“香洁庄严”。香严寺俗称鸽子寺,地处柳林县城东隅,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香严寺由东西向并列的两座院落组成:东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为钟楼、鼓楼、东配殿、七佛殿、观音殿、十王殿、慈氏殿;西院中轴线上依次为藏经殿、崇宁殿、七佛阁,两侧为膳房、僧房等。香严寺在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铁杆蒿梁、风磨铜佛像和山门鸽子是传说中的香严寺“三宝”,而山门匾额、黑色琉璃、元代砖雕、明代泥塑、800年文冠果树则是该寺院现存的“五宝”。
听闻“我国早期传统佛寺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山西乃至全国少有的多朝代并存的木构古建筑群”“山西吕梁地区古建筑群保护时代最为连续的孤例”……文物专家对于香严寺的高度评价,总是会令人为之震撼,心驰神往。
走近寺院,山门的匾额上“香严寺”三字雄浑遒劲。寺名原为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如今所见则是清宣统三年贺寿临摹之作。山门两侧置楹联两副,分别是:“清河抖气蒸云寺,古刹飞鸽览水天”“揽清风明月入怀一水莹辉映新城,邀凤翅宝宁聚首三山雄峙荣古镇”。
山门内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元代风格,殿顶覆以黑釉琉璃。殿内供奉弥勒佛、护法菩萨韦陀,四大天王各据一隅。天王殿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为清代十字脊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
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上天王殿与毗卢殿之间,为金代建筑,是该寺中现存年代最早的建筑之一。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式的建筑,殿顶覆以绿釉琉璃。殿内墙壁原绘有十六尊罗汉画像,现已不存。之下的佛龛保存完整,主要由108块雕刻青砖砌就。图案有龙凤、人物、动物、花木和图形纹饰等。雕刻刀法饱满细腻,图案造型生动,其工艺实属罕见,堪称元大德年间砖雕作品中的极品。
毗卢殿位于中轴线北端,建于约三米高的石台基上,是寺内主要建筑之一。殿内供奉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该殿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殿顶覆绿釉琉璃。明间、次间前部作廊,周置五铺作斗拱 30余朵。梁架结构采用了金元时期流行的移柱、减柱造法,使殿内空间更为开阔。金代建成,元代重修,是元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
东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式建筑。由专家对梁架结构的分析可知,该建筑至少为宋代早期遗构,很可能为唐代遗构。
地藏十王殿坐西面东,为面阔五间、进深四椽的悬山顶建筑。元代建筑风格,保存较为完好。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 重修地藏十王殿碑记 》 载文可知:地藏十王殿创建年代在隋唐时期,金大定年间( 1161——1189年 ) 曾重修。现存的斗拱与东配殿相似,梁架结构有元代早期建筑的显著特征。慈氏殿位于地藏十王殿北侧,与其紧密相连,同为元代建筑。
七佛殿位于西轴线上最北端,与毗卢殿相邻,是全寺留存艺术品最为丰富的大殿。一层为三间砖券窑洞,前檐设廊;二层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悬山顶式明代木构建筑。该大殿二层殿内供奉七尊泥塑分别为: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除阿弥陀佛外的其余六尊泥塑的头部都损毁殆尽,而所有塑像衣带飘逸流畅、佩饰精致华丽,堪称明代泥塑精品,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大殿梁架之上随处可见墨色云纹,绘制在东山墙上的人物和山水壁画尤其精巧夺目。
观音殿在大雄宝殿东侧,与七佛殿北侧紧密相连,为二进院落的东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式元代建筑。
崇宁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式明代木结构建筑,殿内塑有崇宁真君关羽与侍从周仓、关平像,壁画均据与关羽有关的故事绘就。
藏经殿位于西轴线上最南端,大雄宝殿西侧。悬山顶式明代木结构建筑,檐椽采用少见的方椽。
从低空俯瞰香岩寺,宋金元明清一览千年。建筑顶面上的正脊、垂脊、宝顶、鸱吻、瑞兽,瓦片、滴水、瓦当勾头和各色琉璃,有的古朴简洁,沉着大气,有的雕花绘彩,富丽堂皇。不同的形制、各异的色彩,详述多元文化迭代传承,表尽精思妙技革新创举。
撰稿:王小毅 张军军 李虓岳
编辑:郝 枫
初审:李 池
复审:郝星洁
终审:李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