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朱渊 慈利报道
6月5日下午,在慈利县第一完全小学的体艺馆内,5年级374班的学生们正在学习慈利汉戏表演的基本动作。
当天学生们首先练习了走圆场、站姿,然后跟着县汉戏传承保护中心的老师学习了抖袖、端腿、翻身等动作。“眼随手动,手眼相随,目随势注。”从站姿到行走、从动作到眼神,老师认真地指导着每个学生,学生们也一板一眼地跟着练习。
汉戏《思凡》
慈利汉戏是湖南的地方大剧种之一,以湖南慈利、常德为中心,流行于洞庭湖西岸各县。慈利汉戏起源于明万历年间,最早由盛行的戈阳腔发展而来,汉戏有高腔,弹腔、昆曲3种声腔,至乾隆、嘉庆年间,弹腔南北路(皮簧)逐渐成为慈利汉剧的主要声腔。
慈利汉戏别具一格,富有特色,产生了较高的历史价值,202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2月,慈利县瑞凝演艺传播有限公司建立慈利县汉戏传承保护中心,力抓慈利汉戏的保护传承,设立剧本档案室,挖掘整理剧目510余本,音像资料15套。
为全面启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慈利汉戏”进校园工作,2022年6月,慈利县瑞凝演艺传播有限公司、慈利县汉戏传承保护中心在慈利县第一完全小学成立了“慈利汉戏传承教育基地”。基地成立后,安排优秀汉戏演员组成教研团队,从戏曲动作、戏曲形体、戏曲唱腔入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戏曲“教头”们每月集中备课两次,轮流授课20课时,参训学生常年保持在60人左右。
在课堂上,他们给学生讲解戏曲知识,传授唱腔、身段、表演等基本功,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戏曲魅力,接受戏曲文化熏陶。经过一年的用心培养,收效甚佳,许多学生都初步掌握了走圆场、做、打等基本动作,并能在舞台上展示。
“我们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传统文化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慈利县第一完全小学校负责人介绍,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全校师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学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试点班,由慈利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牵头邀请专门的指导教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保证每周一节活动课。
其中试点班集中学习传承慈利汉戏,后期,其他年级将从杜心五自然门、渔鼓、三棒鼓、三句半、板板龙灯、九子鞭等项目中自主选择一个项目开展教习。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同时,学校还会根据实际不定期地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展示活动,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