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关注、不迷路、谢谢)
回溯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这一篇章可谓是激荡起伏,前所未有的一场变局。
其背景: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我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艺术上在从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到主动的去认识西方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其特点:
①一些青年画家们走出国门,去西方学习绘画,出现了第一批油画大家; ②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一些画家主张吸收新思想,革新中国画,改造传统艺术;
③美术刊物的出版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④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艺术流派和专门的美术学校及美术专业。
随着国外帝国主义入侵,近代中国封建统治日趋崩溃,艺术改变了过去为封建社会和统治阶级服务的美术,改变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美术。
这里只对中国近现代史做一个简要的背景、特点等做一个粗略的介绍。专业的研究资料请移步专业书刊。
“名词解释”
美育:
定义: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人物与观点:孔子提出的"礼乐相济",把符合儒家之礼的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
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认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到了"美育"的概念,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介绍美育的著作。
席勒已经认识到,大工业社会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分裂,使近代人丧失了人性的和谐,所以他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中国,最早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的是王国维。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年正处于身心成长时期,对于美的爱好与追求尤其强烈,因此,美育对青年有着特别的意义。
“拓展”
美育的提出由来已久,人类的审美教育,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必然的重要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认识到某种规律时,在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改变大自然的事物时,人类开始逐渐有了审美需求,审美教育也就随之产生了。美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教育是源于近代才开始形成的,但人类的美育思想早在古达或者说是在历史长河中早就已经存在的了。
在西方,古希腊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希腊人对于“美育”也是有一定见解的:
柏拉图:
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
美育 “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
德谟克·利特: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我国是闻名全球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美育这一概念,我国古代也很重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把“礼、乐、射、御、数、书”称为“六艺”。而这其中的“乐”就是美育。
荀子:
人不能无乐”,“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而且,他还提出 “美善相乐”的理论,指出美与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孔子: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没有 “礼”不行,没有 “乐”也同样不行。礼可以安邦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它们相辅相成。
“美育的发展”
一、西方:
我们在艺术概论中得知,系统地提出把美育作为一个专门理论加以研究的,是德国近代诗人和思想家席勒。他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美育的内容、性质及其任务。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以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康德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 “知、情、意”三个方面,并认为审美判断 (情)是沟通认识 (知)和道德 (意)的桥梁。
席勒的美育思想:
席勒提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他又说: “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
席勒美育思想的局限性和影响性:
席勒的美育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对自由、民主与真理的向往和追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席勒不了解人的社会性,不了解美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要使人从不自由变为自由,只要 “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就可以实现,这就夸大了审美教育的作用,事实上是行不通、办不到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中国: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最早的公开提出美育思想的是“王国维”先生。
王国维:
在 1906 年,他在 《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 (即情育)是也。”
虽然王国维先生是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但这不代表就是绝对的好的。
王国维先生的美学思想是以西方叔本华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王国维的理论思想带有着一层灰色的色彩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的阴暗面。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叔本华:
叔本华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竭力宣扬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否定历史的进步。叔本华认为意志要求生存,而 “生存意志”总是利己的,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所以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就必然要发生斗争。由于 “生存斗争”,就不断地产生痛苦和灾难,因此人类只能永远生活在充满悲哀和忧虑的环境中。
从王国维之后,在中国近代史中又踊跃出一位对美学和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人物—蔡元培。
蔡元培的美育:
蔡元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第一个提出用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从而把美育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他认为美育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废利害得失之计较,为人创造更高的情操,使人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感到生活的价值,这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有着根本之不同。蔡元培还具体地提出了许多美育实施的设想,这也是非常可贵的。
纵观中外美术史,对于美育思想的理论,层出不穷,继往开来。但由于时代、环境等条件的限制,难免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都不能真正地称之为一门科学。直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才能让人们真正正确地认识美育,及其性质和意义,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中的美育(审美)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们的审美意识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其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立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总结”
美育的起源以及发展,经过中外历史中各位先贤的加持,以及近现代对美育理论的延续,经济关系等因素,使之有了科学的理论及实践,能更好地在现实中运用。在现实的审美关系中,研究人的审美意识是按照什么样的审美关系去发展的,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审美意识的不用对待或者不同特点,研究美育和其他教育的关系,使之沿着正确的道路去前进。
——END——
喜欢
点点关注
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