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在其《自体的重建》中提到两个术语——“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意思是,如果一个幼童基本都是围绕妈妈的感觉而转,那他就会形成一个虚假自体。

如果幼童基本能按照自己的感觉走,即尊重自己的感受,那么他就会形成真实自体。

有真实自体的人,会感觉到自在。

然而,有虚假自体的人,不管自身的功能多么好,都会感觉不自在。

如:有虚假自体的人,可能非常有礼貌,也有不错的情商,但所有人却会觉得她难以接近;

她自己也会觉得她的样子是使劲“装”出来的。

敏感的人,和有虚假自体的人互动,也会感觉很不真实,觉得他们很假;

和他们交往,总觉得中间隔着一层纱,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碰触彼此。

同时,有虚假自体的人还会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会向思维认同。

他们会觉得:“思维就是我,我就是我的思维”。

对比之下,有真实自体的人,他们自我的内容是活生生的体验,即时刻活在当下;

有虚假自体的人,他们自我的内容,则是剥离了体验的思维。

实质上,真实自体就是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讲“个体化自我”,只是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同一件事。

所以,他们形成的条件都是相同的。

若想让自我从“虚假自体”走向“真实自体”,清楚了它形成的过程,就能轻松做到重新诞生自我。

剩余71%未读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举报/反馈

娟心理

16.3万获赞 2.5万粉丝
爱就是允许一切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心理咨询师,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所属专栏
重构解读系统

作者:娟心理

专栏简介:重构解读系统的专栏告诉我们解读系统形成的机制,人与人之间的解读系统为何出现那么大的差异?如何重新构建我们的解读系统,从而使自...展开

299元 立即购买本专栏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