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的提出者美国葛斯汀博士 (Gutstein)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正常儿童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这6个阶段分别为:

1.调适阶段(从出生到6个月):在这一阶段,婴儿渐渐能够在掌握互动经验的过程中,充当更加主动的参与者。本级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情感协调、社会参照,学习分享兴奋和简易游戏。


2.互动学习阶段(6个月至1岁):此时儿童已具备了担任 经验分享互动伙伴的能力。本级的目标是学习经验分享活动的规则与角色,享受社交伙伴在活动中加入各种有趣的变化,能够进行同步双人互动的游戏。


3.即兴变化与共同创造阶段(1岁~1岁半):此阶段儿童具有调整自己、避免互动协调失衡的能力,开始理解即兴互动。此阶段的目标是在互动关系中,乐于不断地加入新的变化;以搭档的角色享受并参与将连串的活动转换成流畅的动作流程;在活动中与搭档一起不断地调整规则、转换角色,保持双方配合的流畅;共同发展新的活动。



4.分享外部世界阶段(1岁半~2岁半):儿童开始了解不同 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想法,进入了分享内心世界的过渡期。此阶段的目标是分享知觉;主动寻求比较不同的认知;分享独特的反应;分享额外的想象元素。在这一级别,孩子学着了解与重视内在的、“私人”的经验,学习将自己独特的知觉、想法以及感觉,和社交伙伴的知觉、想法以及感觉互相协调,达到“心灵分享”。


5.分享内心世界阶段(2岁半~4岁):现在儿童能分辨出人的外部表现可能和内在真实感受不同。同伴在他们的想象世界 中成为重要的合作对象。此阶段目标是分享想法和内在的世界;对于分享展现出高度的兴趣和产生兴奋;能区分内在与外在世界,并重视伙伴的内心世界;学习认识到思想、感觉与想法这些内在状态是经验分享的内容,并有高度的意愿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在状态,有兴趣去判断伙伴的真正内心状态。


6.连接自己与他人阶段(4岁以后):儿童习得了与他人互动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开始建构独特的自我概念, 对同伴情谊和所属团体产生极大的兴趣。此阶段的目标是发展独特的自我和团体归属感;发展伙伴关系和珍惜伙伴的友谊;建立相互信任与照顾的亲密友谊。

对一般儿童来说,在以上的发展阶段中,通过与父母或他人的频繁互动,即能在内在机制的基础上自发习得工具性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无须承认有意识的专门教导。

对孤独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内在心理发展机制上的损害是造成他们一系列社会交往和语言障碍的主要因素,这种损害尤其表现在他们人际交往技能的习得上。

孤独症患者的社会技能学习往往只停留在工具性层面,局限于满足于自己的基本需求,很难培养互动必需的情感协调机制。他们很难了解与他人互动的原因是什么,无法真正融入社会互动,往往是演岀“人生”,而 非“享受”人生。关系发展干预是基于以上孤独症综合征患者人际关系发展上的共同缺陷,参考正常儿童人际关系技能发展模式,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而发展出的系统的人际关系发展训练课。

举报/反馈

星星之心科普

3276获赞 1189粉丝
旨为千万孤独症家庭提供服务
合肥星元智能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