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竹篓中只放一只螃蟹,必须要盖上盖子,否则它就会爬出来。
但如果你多放几只进去,就不必再盖上盖子。
因为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拖它下去,如此循环往复,就没有一只螃蟹能够成功爬出来。
这就是著名的“螃蟹定律”。
也是社会上很多人的心态:
如果自己过得不好,那别人也别想过得好;如果自己过得不开心,那别人也别想过得开心;如果自己爬不上去,那别人也别想爬上去。
说到底,人性最大的愚蠢,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在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恶意》中,主人公野野口修因为嫉妒友人日高邦彦的成功,在意识到自己即将死亡的那一刻,不惜花上一年的时间去策划一起谋杀案,不仅要夺走日高邦彦的生命,还要毁掉他的名声,窃取他的成就。
东野圭吾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因为自己过得不好,便见不得别人过得好,仅仅因为嫉妒就要毁掉别人的人生。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很多人都见不得别人过好日子,自己没的若别人有,自己就会心生恨。”
一个人格局越小,就越见不得别人好,最终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位陶瓷匠人,十分眼红隔壁洗衣店老板的生意好。为了使绊子,他便告诉国王说:“洗衣匠有祖传的技艺,能把黑象洗成白象。”
谁料洗衣店老板相当聪明,便反将了陶瓷匠人一军,跟国王说:“我家的洗衣盆太小了,容不下一头大象,请陛下先下令造一个装得下一头大象的陶盆。”
于是国王命令陶匠在三天内造出一个可以容纳一头大象的陶盆来。
最终,陶匠因为没能在规定时间内造出陶盆而被国王处死。
有句话说:“热爱鲜花的人,总能闻到花香;偷偷种刺的人,终要被刺所伤。”
如果陶匠没有因为嫉妒而生出害人之心,就不会使自己落到如此下场。
心怀嫉妒之心,终遭反噬,害人终害己。
北宋曾有两个名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两人互不相让,拼死相争。
斗争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被赶下宰相宝座。
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说:“其人品、能力、文学超绝。”
正因得王安石如此评价,司马光虽失去皇帝信任,但仍得以“退江湖之远”,锦衣玉食。
王安石上台后,强力推行改革,不料触动当权者利益,招致一片弹劾声。
皇帝只好将他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相。
墙倒众人推,很多人跳出来,向皇帝告王安石的黑状。皇帝听信谗言后,征求司马光意见。
司马光回答:“其胸怀坦荡,有古君子之风。”
皇帝感叹:“卿等皆君子也!”
真正的强者,懂得彼此欣赏,互相尊重,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奇葩说》里熊浩曾说,天堂之所以为天堂是因为:
“微光吸引微光,微光照亮微光,我们互相找到,一起发光,这样才能把阴霾照亮。”
心生嫉妒、彼此拆台、互相为难,只会共同沉沦。
尊重对手、彼此欣赏、互相成全,才能一起发光。
作者 | 苏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