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明年就要中考了。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他的努力和成绩,将直接决定他能考入高中,还是被分流到技校。
可眼看着到了紧要关头,儿子却因为沉迷手机而无心用功,散漫厌学。
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要求很高的妈妈。每个孩子天赋和资质不同,不能强迫他必须出类拔萃。
可是,我接受不了,一个初中生不认真听课,投入学习。更无法接受,他整天抱着手机,深深陷入其中!
每天一回到家,他就下意识拿出手机,手指不停的刷,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看短视频,一脸投入。
我好言相劝:“现在不是你玩手机的时候,平时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周末放松可以看一会儿。”
他要么敷衍两句:“嗯,知道了!”要么干脆就不回应,像没听见一样。
无论我说什么,是哄是骂,儿子都油盐不进,一点作用都没有,依然整天沉迷玩手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花在手机上多了,必然就会影响学习。
连续数次考试,儿子的成绩都在明显下滑。
平时状态也非常差,作业拖拉磨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老师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让我督促孩子学习,尤其是要管控好手机使用时间。
我跟儿子约定好,每天只能看手机一小时,否则我就没收。
儿子虽然不情愿,但也只好答应。
但没过几天我就发现,他根本没遵守约定。只是从之前堂而皇之的看手机,改成了现在偷偷摸摸的看!白天我看着,他就熬夜玩。
02
一天凌晨三点,我无意中发现,他的房间传来声音。
我打开房门,只见他眼睛眯缝着,在黑暗中全神贯注的玩游戏。
我简直要气疯了,一边质问他“你太过分了!”一边走上前,一把夺过手机。
“不学习却能熬夜玩手机?自己成绩什么样了不知道吗!从现在开始,手机你连看一眼都不行!”
儿子也是恼羞成怒,指着窗边大吼:“你要是敢没收我手机,我就从楼上跳下去!”
我瞬间僵住了。我能看出儿子那一刻的愤怒和认真。
想到网上那些青春期孩子的悲剧,我真的害怕了。他那失控的眼神也让我感到陌生,我到底做错了什么?那个听话乖巧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
一阵眩晕的绝望涌上心头,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儿子放下手机、放下游戏?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恐惧。
带着疑问,我开始不断去网上寻找答案,希望可以找到一些方法,让儿子放下手机。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孩子沉迷手机的真正原因。
老师告诉我,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但解决沉迷问题的第一步,是弄清楚:孩子在手机里获得了什么?关注最多的是什么?
因为不同关注内容背后的心理需求,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喜欢在手机上聊天的,更多的是渴望朋友和认可,需要心理支持;
喜欢玩手游的,可能需要成就感、价值感;
刷短视频的,大概率是缺乏意义感,等等。
为什么很多家长想把沉迷手机的孩子拽出来,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总是不管用?
就是因为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真正需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缺失的东西,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补上这些缺失的心理需求。
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这个沉迷手机、叛逆暴躁的孩子,其实是缺少目标感和意义感。”
一直以来,我都很满足于自己的教育理念——不鸡娃。
我总是跟儿子说:不用你考多好,只要能中等就行。
其实在孩子听来,是消极暗示——“你随便学学就行了,只要过得去就行。”
实际上,每个孩子天然就有一颗上进的心,但因为缺乏目标感,也体验不到自我价值实现,他只能去手机里寻找。
老师告诉我,除了能在游戏里得到成就感之外,游戏带给孩子的及时反馈和正向激励,是“游戏成瘾”的关键。
而把握这些关键“因素”,也是家长把孩子从游戏里拉出来的有效方法。
03
通过学习,我不断反思、进步,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
1、看到孩子内心的空虚,帮孩子找到缺失的“心理营养”——价值感、成就感、满足感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童年期情感忽视”,说的是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会造成孩子心理创伤。
这种创伤会让孩子心里就像有个填不满的黑洞,永远感觉少了点什么,如果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填补。
他们就只能转头,去手机里寻找,以此来弥补现实关系的缺失,在那些垃圾快乐中得到价值感,归属感和满足感。
以前,看到儿子拿着手机时,我就感到生气心烦,恨他为什么不知道控制自己。
然后,就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唠叨,说教,训斥。
就是我这种每天都讲道理、指责的态度,更进一步让儿子产生了“逃避”的冲动,特别是情绪不稳定的妈妈,情绪起伏波动太大,也会干扰孩子,让孩子内心浮躁,无心学习。
现在,我才知道,一个妈妈最应该做的,就是负责孩子的情感滋养。
多关心儿子的心理世界,给他充足的“心理营养”。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多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去肯定这些闪光点。相信我,只要你一直做,效果会超乎你的想象!
2、在亲子关系改善变好之后,和孩子一起探讨手机使用的原则,一起慢慢适应原则
这其实是对孩子进行行为上的管理,通过制定的一些手机使用的家规,在孩子不能自我管理手机前,帮助孩子一起来达到手机管理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跟孩子制定手机使用的规则,有2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1)父母自身的手机管理做得很好,能给孩子榜样,避免单纯要求孩子做到,父母却做不到;
(2)和孩子沟通很顺畅,孩子愿意跟你沟通,愿意和你一起去努力遵守原则,达到管理目标。
所以,一定要做好上面的第一点,改善了亲子关系之后,再来谈管理原则,都在一切都是空谈。
同时,手机的管理原则,提出原则的人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家长,由孩子自己提出来,家长同意即可,即使没有一下子达到你的期待,也同意,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路得一步步去走,这是制定的原则得以执行的基础条件。
3、帮助孩子找到现阶段的目标,以及长远的人生意义,唤醒孩子成长内动力
老师和我说,很多时候孩子没有人生意义,没有学习目标,就会容易迷失,容易沉迷到手机里。而关于孩子人生意义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引领,在家里,一般是爸爸负责的。
一直以来,老公都很少参与孩子教育,这段时间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之后,整个人变得比较平和亲近,儿子和我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老公也忍不住来向我讨教,他该怎么增进一下和儿子的关系。
趁机,我也和老公谈了谈“爸爸对儿子力量感与目标感的影响”,老公非常认同,并积极参与进来。
儿子一直很喜欢音乐,初一时就通过自学学会了吉他弹唱。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时间的关注,让他听了很多歌,平时也总在哼唱。
爸爸对他说,“我觉得你唱的非常棒,要是有个厉害的老师,肯定可以更好!你以后想做音乐创作吗?”
一说这个,儿子就来劲了:“我其实早就想学了,但之前一直怕你们不同意!我也觉得我很有音乐天赋的。”说完还把他自己写的歌给我们看。
这是他为小学老师写的歌,因为那个老师对他非常好,两年过去了,还念念不忘。虽然词句上颇为稚嫩,但是情感真挚。
我们鼓励他唱了录出来,转到朋友圈里,收获了老师和同学,和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
这让一直沉湎于虚拟快乐的儿子,真实的感受到了周围世界的认可。
价值感一旦被肯定,产生的后劲儿是巨大的。儿子对创作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每天一有时间就琢磨写歌。
众人的赞赏也让他开始变得自律,“不希望别的学科学不好给自己减分”。
当进入了良性循环,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从我不行,到我可以;从无人问津,到佩服称赞,这种转变会让人上瘾。儿子真切体会到了成就感,手机的事,就渐渐扔到一边了。
儿子和我们说:“不知道为啥,现在就觉得以前玩手机很浪费时间。那都是别人打造的虚拟快乐,跟自己创造的快乐没法比!”
儿子的改变也带来了立竿见影的进步。学习状态大有改观,成绩也有提高,主要是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周会的时候,老师还邀请我到班级里面作了心得分享!
走过这段沮丧绝望的时光,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孩子的手机使用,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孩子的成长,也是充满了波折和挑战,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请千万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引导方法,和孩子一起战胜对手机的依赖,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我强烈推荐你来参加“唤醒孩子学习内驱力”父母成长课程,限时仅需9.9,一杯奶茶钱,点击下方卡片即可报名,一定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