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老早就期待韩片《安重根》的上线了,即便后来改名叫《英雄》后也是如此,继续期待。
但韩国电影在《寄生虫》先后拿到了戛纳与奥斯卡,冲到了世界电影的最高峰之后,突然断崖式陷落,整体水平一落千丈,几乎再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可以看了。
《英雄》也是如此,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是一部歌剧片。实在是太突兀了,实在是太无法接受了。就好像印度片,明明是一个好故事,却偏偏动不动突然插入一段歌舞,看得人一愣一愣的。《英雄》也是如此,明明是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时不时插入的歌曲却将故事节奏搅得稀烂。
好在影片的摄影非常赞,而且故事线没有脱离主题太远,一直在讲“朝鲜第一义士”安重根是如何刺杀日本“明治宪法之父”伊藤博文的,终究还是能够吸引着人看下去。
历史上,无论是安重根,还是伊藤博文,都值得好好说一说。
先说被刺杀的伊藤博文。这家伙,在日本可是鼎鼎大名,广赋赞誉,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明治维新的重要参与者,明治九元老之一,日本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他还是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
而且,伊藤博文还与李鸿章是好友,他们一起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往里更深了一步。
伊藤博文曾任日本第1任、第5任、第7任、第10任首相,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就是他策划和实施的。在中日甲午战争谈判时,伊藤博文逼迫李鸿章赶快签约,李鸿章问:“贵国何必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答道:“尚未下咽,饥甚”。一副侵略者的嘴脸,嚣张至极。
在《醉画仙》的影评文章里,已经提到了日本人在甲午战争前,已攻占了朝鲜王朝的王宫。甲午战后,日本更是在伊藤博文的筹划下,用武力控制了朝鲜半岛,使朝鲜王朝彻底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6年伊藤博文任朝鲜第一任统监,成了朝鲜的实际统治者,朝鲜的官员和百姓,甚至国王高宗都沦为傀儡,一切都要听伊藤博文摆布。
为了进一步控制朝鲜,伊藤博文又逼迫朝鲜高宗退位,让其签订不平等的"日韩条约",并解散了朝鲜的军队,完全把朝鲜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朝鲜百姓深受日本人的残害。
这还没完,伊藤博文还继续策划让朝鲜与日本进行合并,变成一个国家,实现对朝鲜的殖民。
这样一个日本人物,能够被刺杀身亡,对于中国及朝鲜人来说,都是大快人心的事。而完成这一壮举的,就是朝鲜人安重根。
安重根于1909年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伊藤博文,并非心血来潮,一时兴起,而是预谋已久,筹划多时,很值得说一说。
安重根是朝鲜人,生于黄海道海州。他也不是平民,祖辈一直是朝鲜的儒家名流。尽管后来安重根是一名坚定的反日分子,但早期他可是一名亲日分子。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他的立场是挺日反俄,为日本取得胜利欢呼不止。
后来,安重根目睹了日本不断与韩国(朝鲜于1897年后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简称“韩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尤其是1905年签订的《乙巳条约》,更是将朝鲜彻底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这让安重根彻底对日本人感到了失望。尤其是,强迫韩国签订条约的元凶,正是日本时任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从那时起,安重根就对伊藤博文恨之入骨。
对于时局的失望,安重根最早是打算移民,全家搬到中国去。但后来他又改变了主意,决心回国开办学校,走教育立国的路线,想通过教育开启民智来改变朝鲜人的思想。
但是日本人却容不下安重根这么随心所欲地搞教育,而是要快速让朝鲜人转变成日本人,采用各种手段打击朝鲜文化。安重根感到教育不再是出路,于是开始投身武力运动,加入了义兵队伍。
1907年,安重根处理掉了自己的学校,凑得一笔款子,来到了到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新韩村,拉起了一支义军,兵力达到近4000千人,李范允任总督,安重根为大韩义军参谋中将。记住这个军衔,后面还会提到。
因为,日本人对于朝鲜的控制太严,只能俄罗斯境内搞拉队伍、搞训练。
一年后的1908年7月,义军开始反攻朝鲜,跨过图们江,开进朝鲜境内。结果,自然毫无意外,义军在日本调来的正规军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安重根最终只带了4个人逃出重围。《英雄》一片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英雄》的开篇,就是一场战斗,讲的就是安重根带领义军反攻朝鲜,遭遇失败的事。影片还弄必中彩地展现了安重根在回程的路上,在冰天雪地里断指发誓的一幕。其实,这一幕发生于一年后的1909年3月。那还是在3月2日,在海参崴开会时,安重根分析了义兵运动失败的原因,并亲自切断了自己左手无名指的一个关节,用手指中流出的热血在韩国国旗——太极旗的四卦位置上书写了“大韩独立”四个汉字,并写下“安重根”三字。
《英雄》的故事其实还算是蛮聚焦的,除了开头义兵战斗这一节,然后迅速将剧情聚焦到了刺杀伊藤博文的全过程上,从筹划到刺杀再到被捕乃至被送上绞刑架。
而且,片中的刺杀小分队的人名,也全部对得上,分别是:安重根、禹德淳、刘东夏、曹道先。
只是,全片的主角光环实在是太浓烈了,其他三人的戏份都太过于平淡,即便是为年轻的刘东夏加上了一段感情戏,依旧显得单薄,毫无特色,形如鸡肋。
而且,影片在刺杀小分队之外,还加了另外一条线,即卧底线,讲卧底人员如何伊藤博文的消息及时传给安重根。这条线上的主角是高金银饰演的雪姬,她是明成皇后身边的奴仆,眼看着明成皇后被杀,于是化成舞伎潜入日政界高层,获得了伊藤博文的信赖,然后源源不断地将伊藤的消息发给安重根他们。影片之所以叫《英雄》,也是力图打造包括安重根、雪姬、禹德淳、刘东夏、曹道先等群英谱。但影片分明只将光环放到了安重根一个人的身上,所想与所为,完全是撕裂的,还不如就叫《安重根》呢。
现实中是不存在卧底一说的,就是安重根等人从报纸的公开报道上推导出了伊藤博文的行程,然后决心行刺。所以对于伊藤博文的推演,都基于公开报道。其实,这样反倒更显得安重根厉害了,加上雪姬的线,不过是画蛇添足而已。
包括禹德淳、刘东夏、曹道先与安重根的组团,片中也是完全改写,搞得不明不白,似乎他们都是之前的义兵,进行了重组而已。其实不是,他们之间只有禹德淳与安重根是多年老友,都是义兵出身。
最初的计划,也是安重根与禹德淳去完成行刺的。但是,他们两个人有个bug,就是他们都不懂俄语,而哈尔滨铁路控制在俄国人的手中,要想进入火车站,难免要用到俄语。于是,他们找到了在奔赴哈尔滨的途中,临时在绥芬河火车站下车,去找那里的韩侨刘敬辑,希望他能够推荐一位翻译。而刘敬辑直接将自己的16岁的儿子刘东夏推荐了安重根。于是,队伍扩成了三人组。
等三人到了哈尔滨之后,安重根总觉得刘东夏太年轻了,而且刘对哈尔滨也不熟,别说由他来照顾安重根、禹德淳两人,反倒需要安重根来照顾他。无论如何,还是得再找一个俄语向导,才好成事。这总不是个事,怎么办?
说来也巧,安重根就在街头徘徊不知所措的时候,恰好碰到了一位熟人曹道先。曹恰恰也是一名在海参崴时期就认识的义兵,两人相见,分外高兴,而且曹恰恰又精通汉语、俄语。更重要的是,曹自己也正想要着要举事呢,只恨自己形单形只。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理想,安重根与曹道先一拍即合,刺杀三人组就此变成了四人组。
刺杀伊藤博文的日期,为1909年10月26日。
提前两天,24日那天行刺小组开始做周密的安排。四人研究伊藤博文的行车路线,认为有三个地方可以作为行刺地点,分别是宽城子、蔡家沟、哈尔滨。可是,他们的身上的经费不足,没法去宽城子,只能到蔡家沟。
于是,在25日,他们留下刘东夏继续在哈尔滨打探消息,安重根、禹德淳、曹道先三人到了蔡家沟。侦查一番之后,发现蔡家沟不是最佳地点,因为这是一个小站,人数不多,而且因为伊藤博文的到来,侦查力度加强,很难从容下手。而且,列车抵达蔡家沟的时间是26日早上6点左右,天刚蒙蒙亮,他们几个谁也没见过伊藤博文,很容易搞错对象。
于是,安重根决定在蔡家沟与哈尔滨同时发起行动,禹德淳、曹道先留在蔡家沟,安重根则当天返回哈尔滨,与刘东夏一起继续执行在哈尔滨的任务。
26日,伊藤博文的列车如约来到了蔡家沟。可是,禹德淳、曹道先这边出现了差错,因为他们藏身的半地下室被俄国宪兵、巡警作为安全措施之一给临时封上了。两个人被封在了半地下室里,毫无办法,无计可施,眼睁睁看着伊藤博文的列车抵达并离开。他们两个倒霉蛋,直到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刺杀后,本地巡警打开枷锁进行搜寻时才被发现,并就地被捕。
再说哈尔滨那边。26日一早,安重根检查了勃朗宁m1900式手枪,往里压了8粒子弹,放入衣中,然后直奔车站。刘东夏年龄过幼,此时也用不着,就留在住所。刘东夏的作用,重要是前期通过各种资料对伊藤博文的行踪进行研判,在整个计划中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哈尔滨火车站,因为伊藤博文的到来,俄国宪兵及巡警明显增加了警备力度,所有欧洲人与中国人一律严查,但是日本人可以自由通行。安重根于是加入日本人的队伍,毫无限制地就走进了车站。
9点时分,伊藤博文与前来迎接的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稍微寒暄之后,正式走下列车,开始检阅俄军仪仗队。
安重根站在仪仗队后面,仔细辨认谁才是伊藤博文。毕竟,他没有见过。多番观察之后,安重根认定中间的干瘦留白须的老头应该就是伊藤博文了。9点30分,检阅仪仗队完毕,伊藤博文开始折返。因为仪式已过,此时人群稍有骚动,安重根借机靠近伊藤博文,在不到5米处,突然拔出手枪,照着伊藤博文“哐、哐、哐”就是三枪,全部击中老头。
然后,安重根又向伊藤博文身后的人连射四枪,分别是南满铁路总裁中村是公,但子弹擦在裤子上,没伤及皮肉;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川上俊彦、伊藤随行秘书森泰二郎、南满铁路理事田中清次郎,这3人分别伤了右臂、腹部和左腿。
全场顷刻大乱。
负责维持秩序的俄国宪兵发应过来,迅速按住了安重根,导致他的第八发子弹未能射击出来。
回过神的伊藤博文随行医师小山善急忙爬过来解开伊藤的礼服为其疗伤,但由于三颗子弹全射进了内脏部位,凭借随身携带的简便医疗器械难以将其取出;再加上安重根使用的是高杀伤力的开花子弹,使得伊藤博文内脏出血无法止住。十几分钟后,伊藤博文不治身亡,终年68岁。
安重根就地被捕。不久,未来得及逃跑的刘东夏也被搜捕到,禹德淳、曹道先也被搜捕,此外俄国巡警还逮捕了其他相关人员12人。
就《英雄》来说,禹德淳、曹道先两位革命意志坚决的义兵,却被刻画成了喜剧人物,成为片中的搞笑担当。即便是他们的被捕,也相当搞笑。这就不好玩了。
乃至于哈尔滨的刺杀行动,在安重根走入火车站进行行刺的关头。影片的重头戏却给了刘东夏,变成了刘东夏的女友为了引开寻找安重根的韩奸,牺牲了自我。刘东夏痛别女友,在街头恸哭。这一幕过于抢戏,悲情成分过多,等到了接下来的行刺部分,观众的情绪还没有从刚刚的苦情中走出来,重头的重头,衬托之下反而变得淡了。这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很是不该。
然后,影片又用了半小时的时间来讲安重根的法庭斗争。讲安重根一直自辩自己的身份是大韩义军参谋中将,他的行刺行为是战争的一部分,他应该是战俘,而不是谋杀。
直到他的母亲给他来信,让他好好伏法,以一己之死,来激发更多朝鲜人的奋起,安重根才算老实了。这个设定其实是有点搞笑的,突然凸显一下安重根的母亲,然后弱化了安重根,何必呢?而显现安重根气质的部分,全靠歌词,靠唱来带节奏,其实也相当不明智。
最终,安重根被判绞刑。禹德淳被判3年徒刑,曹道先、刘东夏各1年6个月徒刑。
故事节奏不够,唱歌来凑,全片给人的印象就是这种样子的。
看似群戏,但主角光环过于明显。要说将所有光环都给了安重根吧,那你得找个长的赏心悦目的演员吧,可是它又不。长得丑演得好也行,可以也不。全片看完,安重根长啥样,依旧记不牢。这可就不好了。
所以的所以,《英雄》是一部相当蛋疼的影片。摄影与音乐都相当漂亮,可是故事与人物却又稀烂,最终成为了一部相当鸡肋的影片。
安重根死后,在中韩朝三国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誉为“朝鲜第一义士”,只有日本一直坚持将其认定为恐怖分子。
对了,现在的哈尔滨火车站建有“安重根义士纪念馆”,而且站内还保留了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原址。去那里的朋友,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