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人们常常认为爱情是纯粹的,
或许是因为这种理念可以给我们带来浪漫和美好的想象。让人觉得美好且踏实。
除此之外,电影小说音乐等艺术作品也常常渲染爱情的浪漫和纯粹,
从而让人们更加强调其美好的一面。
在浪漫化的视角下,爱情总是被描绘成一种超越物质和利益的东西。
只有真正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情感需求和对感情的渴望。
但在现实生活中,爱情从来都不是纯粹的。
其发展和维持往往需要考虑到现实因素和诸多问题。
除了感情投入以外,我们还要考量到双方的经济基础,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社交圈子等等。
只有进行了充分的投入与考虑,才能建立起平衡与稳定的爱情关系。
爱情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针对这一问题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第一个理论是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会与另一个人建立起深层次的联系,并在彼此间寻求情感的支持与安全感。
尽管恋人关系和母子关系截然不同,但这种依恋需求却始终存在,并且可以在恋爱关系里得到满足。
第2个理论是利益交换(Exchange of interests),心理学家认为爱情关系不过是基于利益交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考虑到对方能够提供的资源身份认同以及情感价值,
并通过交换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自身利益追求和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在恋爱关系中,人们也确实会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比如获得对方的经济支援、情感满足,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幸福感等等。
第3个观点是自我扩张理论(Self-expansion theory),他指出人类天生需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范围。
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在恋爱关系里,我们可以通过与另一个人建立深度稳定的联系来实现自我扩张。
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在与你相爱的时候,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以上三个观点,充分证明了爱情的本质,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反而尤为复杂。
人们之所以向往爱情,不过是因为想在爱情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是情感需求。
男人的爱和女人爱有着本质的不同,彼此想要的截然相反。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男性往往更注重面子和自尊心,这一点可能源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意义上,男性在社会中扮演着强者和主导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维持自己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和权威,也更注重个人形象和尊严。
所以当他们的错误被指出时,很可能觉得自尊心受到的损害,从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比如吵架的时候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一味的回避问题,甚至把过错推到对方的身上等等。
对于他而言,遇到错误并改正并非第一选择,指责对方伤了他的面子才是其下意识的反应。
男性有着强烈的征服欲,这一点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竞争和繁殖需求。
在那个时期,男性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得繁殖的机会,所以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具有侵略性的行为。
这种行为特征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比如男性更喜欢竞争,冒险,崇拜权力和成功等等。
这和他们的征服欲和自尊心息息相关,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尊重视作人类最基本的五大需求之一。
有研究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更看重尊重需求。
这或许是因为在传统的父权社会里,女性始终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
其常常面临着更多的不尊重和歧视,而男性则更容易满足自己的尊重需求,因为他们早已在社会中处于优越的地位。
有一部纪录片名叫《剩女》,其中讲述了三个中国女孩在被贴上标签时寻找幸福的历程。
第1个女孩叫做邱华梅,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出身农村,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律师。
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邱华梅始终得不到尊重。
每每与人相亲,她总是碰到抨击其长相和年龄的男性,这是多么的讽刺,
似乎一个人的价值只体现在外在的条件中。
而另两位女性需要的大多为情感需求,她们想找到一个真心爱自己,呵护自己的人。
性别差异来源于男女双方在生理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致使社会分工出现了不同,
进而影响两性的情感需求和行为表现。
男性从事生产战争等活动,这些活动需要更大的力量和体能,所以他们获得了权力地位和财富,并自然而然的追崇这些实际的利益。
而女性处于依附男性的地位,所以这一群体更关注爱情家庭和两性关系,
这是她们能够获得满足和认可的重要途径,这并非天然形成,而来源于后期规训。
总的来说,男女情感需求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双方若想建立起稳定且长久的感情关系,务必要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6万获赞 104.3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