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迎来了118岁生日。百年复旦,正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当下,其科研及学术有何亮点?日前,在庆祝复旦建校118周年复旦大学第57届校庆科学报告会上,专家学者一一揭秘。
求全、求真、求细!在数字时代重新写定唐诗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尚君透露,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全唐诗》修成以来,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都曾进行对唐诗的补遗和写定工作。2011年,陈尚君决定也进行重编唐诗的工作,他不借助手,单独承担此一责任,已坚持12年。
李白《静夜思》的诗句到底是“床前明月光”还是“床前看月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否真的为杜牧所作……重新写定唐诗,这项任务既繁重又复杂,要遵循三项原则:一是穷尽文献;二是凡所引书务求善本;三是在诗人小传编写、诗集文本溯源、鉴别真伪传误、还原唐诗本真面貌,历代流传变化等方面,皆求全、求真、求细。
陈尚君感慨,自己身处一个幸运的时代,古籍因数字化得以进行精细检索,计算机写作能够进行成千上万次反复修改。借助现代化技术的帮助,陈尚君独立编撰了《唐五代诗全编》1200卷,总字数超过1500万字。
高分子时代,改变人们对纤维的认识
复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在国际上提出和发展了系列一维的纤维电子器件。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诞生,正式为人类探索太空拉开了序幕。“能不能把硅基太阳能转变为纤维化器件,制作自供电宇航服呢?”彭慧胜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实践,他发现,纤维太阳能电池可与纤维储能电池编织集成为自供电系统,该系统在真空、高低温等极端环境条件下能稳定工作,这或许会在未来的太空工作中发挥作用。
纤维材料在人体的应用也值得关注,纤维组织工程是一种理想的人造韧带,其由排列的碳纳米管和高分子共同组装而成。纤维人工韧带能够促进骨内血运重建和神经再支配,通过实验,彭慧胜团队已经实现大动物的韧带重建。
大象与碳汇,生物多样性与碳中和
复旦生命科学院教授聂明带来了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生物多样性与碳中和有何联系?比如,大象是种调皮的动物,喜欢用鼻子到处拔树,尤其是小树。研究表明,大象的存在会让吸收碳能力较弱的小型树木变少,让能更好捕获温室气体的大型树木增多。还有数据显示,若非洲大象全部灭绝,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可能会增加7%。
大象与碳汇,这对看似遥远却十分奇妙的联系,说明了什么?聂明表示,第一要到大自然中去看、去观察,第二要在此基础上去想、去深刻地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对大自然中的现象做出机制上的解释。”
探索下一代抗体药物
复旦基础医学院教授应天雷介绍,在传染病防治中,抗体药物存在许多临床应用瓶颈。上海合成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应天雷担任抗体工程与新药研发课题组组长,与多个领域的研究者展开合作,从跨学科角度进行抗体研究。
在抗新冠和抗肿瘤抗体药物研发方面,应天雷团队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纳米抗体,可靶向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区上的五类不同表位。相关研究将全人源的重链可变区抗体骨架进行筛选重构,从而首次设计出基于天然胚系基因的全人源纳米抗体库。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