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全人教育观念,进入新时代,北大也喊出‘健康校园,体育先行’的口号,希望能够培养‘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并重的卓越人才’。”5月27日下午,在2023北京大学健康校园和体教融合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党委书记陈征微提到,学校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让师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自我教育,全面发展”。
当天,来自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高校及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就健康校园、体教融合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体教融合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
体教融合为何如此重要?在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王钧看来,体教融合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当务之急,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突破口,是我国探索建立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的方向,是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力量。
针对学校的体育教育,王钧提出要遵循体育运动项目的规律,更要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心理发育规律。他说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按照体育运动项目规律把体操、田径作为体育基础项目,经常开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度方面的训练,非常规范也非常专业,“体育老师上完主要内容,把球扔给学生自己玩儿,小孩子非常高兴,满场活跃。”王钧说到,学校体育教育需从“要他学”变为“他要学”,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十分重要。
在国家体育总局对外交流中心原副主任公冶民看来,体教融合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从竞技体育角度来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成为巨大问题,需要求诸校园体育;从学校体育教育来说,为强国建设助力,需要竞技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来促进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最后,公冶民强调体教融合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即业余体育训练原则和限制专业队伍原则。
推进健康校园建设需联合学校各个部门
在推进健康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健康校园主题圆桌讨论环节,众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分享了看法。
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赵汐提出,健康校园建设要关注到每一个人,尤其是要关注到最小众的群体,才能营造最大格局的健康教育。哪些人是“小众群体”?赵汐进一步解释,这与高校的不同特点有关,“比如北理工这种工科类为主的院校,男女比例达到7:3,而且女生会比较集中在几个文科院系里面,工科院系一个自然班可能会出现只有两三名女生的情况。我们不能因为她们人数少,就不管了,反而要加大关注度。”
赵汐以学校的课程设计为例说道,“十几年前我们上足球课的时候,就是男生女生选课结束之后在一起上,现在学校就专门开设了女足课。还有女篮课。在学校里的女篮比赛、女足比赛,甚至比男篮、男足比赛还要火爆。”同时,赵汐提到,“小众群体”还包括参与体育锻炼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学生体质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健康校园的建设不能只依赖于一个体育部门,必须整个学校联动起来,包括后勤部门、校医院和相关院系。”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周放表示,部分高校还有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等,“这些部门都要联合起来,共同搭建一个平台,给全校共享资源。比如体育指导、健身指导、慢性病的干预治疗等等。”
与此同时,周放提出,一些规模很大的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区,里面有幼儿园、中小学、居民区,涉及婴幼儿、青少年和老年人等不同群体,“不仅本科生要关注,研究生群体也要关注。本科生有体育课,研究生阶段就没有体育课了。但现在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很多学校的研究生数量几乎接近甚至超过本科生的数量,研究生们不上体育课,他们的健康如何保证?”周放表示,健康校园建设不仅要关注本科生、研究生的健康需求,同时要放大到社区层面,重视每个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副主任王勇同样赞同校内相关部门联动,“最核心的三个部门要联动,体育部门、医院和心理咨询中心。”王勇解释,体育部门主要负责学生体质测试,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医院主要解决生化指标方面的问题,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慢性疾病;心理咨询则关注学生是否存在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个部门的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基础的健康档案。”王勇表示,在档案的基础上,采取运动干预,再加上日常的监督管理,可以形成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这样可以提高校园的健康水平,真正做到以学生健康为主,形成健康校园的良好氛围。”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