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效应”(Label Effect)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在潜意识里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标签相一致,这种现象是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家发现,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这个标签是好是坏,它都会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影响。
“标签效应”亦称“评定效应”“越轨者标签”,指对被贴上标签的个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或影响。由于越轨者标签中含有偏见的成分,常常严重歪曲一个人的真实形象,并且对被贴标签者的错误看法还会引起连锁反应。例如当我们说某人愚蠢时,对他的智力要求与希望就降低了,也许会剥夺他的学习机会,从而阻碍他的智力正常发展。越轨者标签还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价,当个人自认为是一个越轨者时,假定的越轨者身份可能成为被标定者的个人身份,他会以越轨者的方式同外界发生关系。对于一个潜在的精神病患者或罪犯,如果正确对待,处理得当,也可能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而过早地或不适当的被贴上标签后,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难以治疗的精神病人或罪犯。
⼼理学的标签效应——开车⼼理为例
⼤家经常认为:驾驶新⼿=马路杀⼿?尤其是在开车的路上看到前⽅有⼀个贴着新⼿标签的车,可能就要忍不住抱怨了,“啊,我得赶紧超过他!”
所有的驾驶者都有⾃⼰中意的抨击对象:中年⼈最烦开着⾦杯车的“愣头青”,暴躁男最讨厌慢吞吞的⼥司机,跑车男最憎恶开得四平⼋稳的“⽼爷车”,开本地车的看不上开外地车的,开豪华车的看不上开普通⼩轿车的,开普通⼩轿车的看不上开奇瑞QQ的……被讨厌的对象五花⼋门,但是,多数驾驶者都会对⼀类⼈轻视鄙夷——驾驶新⼿。
在拥挤的公路上,你很容易就会发现谁是新⼿。刚会开车的新⼿多少有些战战兢兢,对于开车技术不熟练,会在车玻璃上贴着“新⼿”“实习”的标签。新⼿贴标签的本意是希望路上的熟⼿对他笨拙的开车技术多多包涵,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曾经有⼀项实验:在⼀个路⼝设置⼀辆汽车,车上贴着“新⼿上路”的标签,在路灯变绿后有意地静⽌不动。然后观察后续驶过的车辆会有什么反应。
与不贴新⼿标签的⼈相⽐,⼈们会更包容新⼿吗?不!⼈们往往更没有耐⼼,对他鸣笛的司机反⽽更多。这是因为⼤部分⼈对驾驶新⼿形成了刻板印象。
那么,⼈们对驾驶新⼿的刻板印象是什么?笨拙、慢吞吞、不认路的笨蛋……当驾驶者在路上看到⼀辆崭新的车开得慢慢腾腾,他很可能会嗤笑地说:“嘿!瞧那个笨蛋,⼗有⼋九是位新⼿。”有⼈甚⾄会愤愤地说:“就是新⼿,才让严重的交通事故如此频发!
当然,我们讨厌新⼿有上述的客观原因,但是,对于许多开车不频繁的⼈们来说,新⼿并没有给他们的⽣活造成太⼤的⿇烦。为什么他们也会讨厌新⼿呢?这要从⼼理学的⾓度来解释。
心理学效应标签——以“富二代”标签为例
作为典型的标签,“富二代”经常出现在事件中,对事情发展态势的变化有着重要作用。如2009年发生的杭州飙车案中,很多网民一度质疑肇事车主胡斌以及其同伴是“富二代”。在“富二代”标签的影响下,“当地警方反应不够迅速”“警方认定车速为70码”“胡斌以交通肇事罪被刑拘”等报道使很多网民大为不满。对于这些不符合大众想象的处理,这些网民质疑是当地警方对“富二代”的纵容,是“富二代”动用了关系资源去“摆平”的结果。在这种标签思维的影响下,当有人造谣“胡斌以替身出庭”时,很多网民并不会质疑该消息的合理性,而是深信不疑。受“富二代”标签的影响,部分网民对于法院关于胡斌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并不能理性看待。在这个进程之中,“富二代”标签助推了网民的偏激情绪和主观臆测,不仅使社会的仇富对立情绪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有关部门的公信力蒙受损伤,司法的公正和独立难以得到理性认同,给事情处理和弥合撕裂造成了较大难度。
心理学标签效应——以慈善实验为例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
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小结: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曾遇到过失败和挫折,这些经历对个人的自信心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几次失败后,有的同学就给自己贴上了消极的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以后再遇到挫折,他们就会认为失败是理所当然的;即使遇到了成功,他们也很难借此机会来提高自信心。我们要合理看待标签,不要太过于固化标签,要勇于挑战自己,要善于运用标签来鼓励和诱导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