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一度的茅盾文学奖,今年再次回归了。第十一届“茅奖”评选之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开辟专栏,对历年十届获奖作家作品进行盘点。
1998年4月20日,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颁奖仪式。本届,王火、陈忠实、刘斯奋、刘玉民分别凭借长篇小说《战争和人》《白鹿原》《白门柳》入选“茅奖”作家之列。
后来,参与评选的评委胡平回忆,这一届最大的困难焦点在“陈忠实的《白鹿原》”。
在其撰写的《我所经历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一文中,胡平透露,当届评选现场,评委几乎都承认《白鹿原》是近年来少有的厚重之作,都同意《白鹿原》不存在政治倾向性问题,但问题还是集中到了“如何避免这样一部作品因‘小’的方面而落选。”
不过,胡平给予了《白鹿原》非常高的评价,他认为,茅盾文学奖的形象核心是“厚重”,在1989年至1994年间,被公认最厚重也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他首推《白鹿原》。
据胡平个人记忆,4部获奖作品,没有遇到什么争议、顺利通过的是《战争和人》。为写《战争和人》,王火坚持了近40年,120万字的第一部初稿曾惨遭毁坏,可他并没气馁,又重新再写。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他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受到影响,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王火终于完成了《战争和人》的全部创作。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仍然采取读书班和评委会共同审读的方式,最终名单产生前,评委会主任巴金再次重申自己对“茅奖”的一贯主张:“宁缺毋滥”“不照顾”“不凑合”。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范围:1989-1994年首版长篇小说)
1.王火《战争和人》
祖籍江苏如东,生于上海,1948年从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毕业。
王火写作的独特特征表现在他强硬、犀利的笔尖,资料记载,1943年,他就开始发表作品,曾采访南京大图书写过大量审判战犯、汉奸及抨击时弊进步的特稿文章。
在《战争和人》的文前辅文中,王火写下了一段话:我想写的是战争和人,写战争与和平,写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爱与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的选择。当时的人物、生活、氛围……如果再往下写,将写出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
《战争和人》分三部出版,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儿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遭际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半个中国的全景画卷。
2.陈忠实《白鹿原》
路遥《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陈忠实评价:《平凡的世界》是“茅奖”皇冠上的明珠。
而在陈忠实《白鹿原》拿到茅盾文学奖时,作家贾平凹发文写道:当我听到《白鹿原》获奖的消息,我为之长长吁了一口气,评出来了,就是一个重要的进展。
《白鹿原》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讲述了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代代争斗不已,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上翻云覆雨。
这部长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陈忠实在《白鹿原》创作手记里写下来自己的创作心得:长久以来,我很清醒,因为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文科教育,所得的文学知识均是自学的,也就难以避免零碎和残缺……至于对生活的了解和体验,我向来是比较自信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3.刘斯奋《白门柳》
刘斯奋,现为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2015年,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一部《白门柳》,刘斯奋花费了整整16年的时间,从37岁写到52岁,书里前前后后将近有200个人登场。
刘斯奋曾说:人生有限,经历更有限,我写《白门柳》,写得很认真、很痛快,也真的很累。(但)既然是创作,就应该能有突破,如果做不到,即使在原来的水平上踏步,也已经没有意思。
《白门柳》讲述了大明王朝倾覆前后,一干士人的选择及命运。作者不是单一地讲述王纲解钮时士子文人的故事,而是通过这样的创作,发出自己对于中国旧时期这一类人群的叹息。
3.刘玉民《骚动之秋》
刘玉民,山东省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除了长篇小说创作以外,他还写出过多部报告文学作品。
《骚动之秋》是一部反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的长篇小说。既讲述了“农民改革家”岳鹏程在改革家乡中的外部骚动:上级的关怀、运作的困难,以及不被理解和积极的支持;也描写了岳鹏程个人和内心的骚动:父子冲突;婚外情和家庭矛盾的尖锐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徐珩
举报/反馈

扬子晚报

331万获赞 31.1万粉丝
江苏省级报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
扬子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