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

2012年,57岁的莫言登上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舞台,捧起了诺贝尔文学奖奖杯。在获奖后的数年,莫言一直没有新作问世,哪怕嘲讽喧嚣尘上,他也依旧罕言寡语。

时隔8年,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回归大众视野,这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发表的小说,再次写回东北高密乡的事,用12个聚焦小人物的故事向读者敞开自己获奖后的生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趣味盎然,值得一读。

书中有许多精彩内容,里面有不少揭露人性现实的话语,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清世界的真相,进而活得通透,处世从容。莫言;

真正厉害的人,是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稻盛和夫说:
“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不圆满才是生活的常态,关键是我们选择怎样去面对,真正厉害的人,是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难过时,懂得放下;痛苦时,懂得苦中作乐;失意时,懂得看淡世事无常。
当我们在心中播下一颗积极情绪的种子,人生的路也就越走越顺。
你管理不了情绪,就会被它吞噬
看过一个《吸血蝙蝠和野马》的寓言故事。
一群在非洲考察的动物学家,在草原上发现了一种吸血蝙蝠,这种蝙蝠个头极小,确是野马的天敌。
吸血蝙蝠通常靠吸食动物的鲜血为生,当它准备攻击野马时,总是附在野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迅速的刺破马腿,用尖尖的嘴吸血。
这种蝙蝠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很难被驱赶,只要它附在马腿上,无论野马怎样暴跳、狂奔,都无法驱逐它。
只有当蝙蝠吸饱了血之后,才会自行飞走。
而此时野马也已经奄奄一息,过不了多久就会死去。
动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这点血远不足以致命。
真正促使野马死亡的,并非鲜血的流失,为了甩掉蝙蝠,野马通常都会暴怒和狂奔,长时间的暴怒和狂奔,使得野马体力急剧消耗,最终心力衰竭而死。
生活中很多人像这只野马一样,当你遭受到负面情绪的打击,如果一直沉溺其中,最终会被情绪吞噬。
开会的时候被领导点明批评了;演讲的时候说错了话,在台上出了丑;恋爱付出了真心,却被对方无情的抛弃……
人生中会有很多这种糟糕的事情,有些人能很好的放下,可能当时觉得山穷水复疑无路,转眼间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些人却是反复咀嚼负面情绪,不断的在脑海里回放,几天或者几个月都沉溺在已经过去不能改变的事情中无法自拔。
当人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伴随着身体问题就会出现,可能茶饭不思,失眠多梦,头痛心慌等等,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症或者抑郁症。
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心情,生活又怎么会变好呢?
有这样一句谚语:一怒之下踢石头,只有痛着脚趾头。
深以为然,如果你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到头来受伤的也只有你自己。
情绪就是一个人的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认知不同,情绪就不同
看过这样一句话: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生活中除了10%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出生,成长环境等等,剩下的90%的事情,是认知决定了我们的心情。
有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卖草鞋。
这个老太太晴天的时候,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阴天的时候,担心小儿子的草鞋卖不出去。
每天都很发愁。
这时一个智者告诉她:你应该高兴才对啊!
晴天的时候,小儿子的草鞋好卖,阴天的时候,大儿子的雨伞好卖,永远都有一个儿子,生意好,这不是好事吗?老太太听后顿时感觉心情舒畅了!
老太太通过智者的点拨,改变了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情绪也就大不相同。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也论证了认知决定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事情只是引发消极情绪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我们对事情的错误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
比如:
A:发生的事情
B错误的看法
C消极的情绪
A是导致C的间接原因,B才是导致C的直接原因。
举个列子
A:碰到领导和他打招呼没有回应
B: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下,他记仇了
C:我感觉很委屈,以后工作上领导会不会为难我
如果换个想法:
A:碰到领导和他打招呼没有回应
B:可能领导在想事情,没注意
C:我该干嘛干嘛
同样一件事情,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情绪,原因在于对事情的认知,你的认知是积极的,向上的,情绪也会是正面的;相反,总是往不好的方向去想,悲观的去看待生活,那么伴随的情绪也总是负面的。
正所谓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真正厉害的人,是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好的情绪,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一个人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想要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下面几个小方法,可以尝试用起来。
1设定时间
杨幂曾在采访说:不管是遇天大的难事,首先学会的是接受它,然后会跟自己说给你一个晚上或者两个晚上难过,然后让它过去。
管理情绪,不是压抑情绪,过渡的压抑,有可能会过犹不及,所以想哭就痛快哭一场,。
但是要给自己的难过设定一个时间,这个时间,你可以去颓废,去摆烂,过了这个时间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在还未愈合的伤口上来回的磨刀。
2学会翻篇
俞敏洪曾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清理能力,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那就让他过去。"
人一旦对过往执念太深,就会心绪不宁,也就无法感受当下的美好。
让遗憾翻篇,过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将心头的乌云拨开,阳光才能通过缝隙照进来。
学会翻篇,既是放过自己,也是重新开始。
3提升认知
一个人认知不够,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内在匮乏,所以遇到事情不能多角度去看问题,也就无法跳出情绪的魔咒。
提升内在,读万卷书或者行万里路,都是很好的方法。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旅行可以增加阅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也许当下感觉不到变化,但是日积月累,会在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认知。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想要提升自我的认知,也可以去拓展自己的圈子,多向高能量、正能量的人靠近。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通过更高层次的圈子为自己赋能。
4增加钝感力
“钝感力”这个词是作家渡边淳一提出来的,简单解释就是对眼前的事情感觉迟钝一点,别什么事都往心里去。
有些人就是太敏感,别人的一个眼神,无意中的一句话,或者关门声音大点,都会引起自己的无穷猜想,然后无中生有的给自己徒增很多的烦恼。
反倒是钝感一些的人,能够自动屏蔽掉一些无端的猜想,就不会过渡的消耗身体的感官,也就可以活得更悠闲自在。
老话说:傻人有傻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顾及太多别人的看法,受限的是自己,只有钝感一些,我们才不会因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而耿耿于怀。
有句话说的好:
“你可以表达愤怒,但不能愤怒地表达。
不带怒气出门,不带怨气处事,不带烦恼睡觉,不带急性办事。
清醒时做事,心烦时静心,糊涂时沉淀,大怒时控制。
以清净心看世界, 以柔软心除挂碍,以欢喜心过生活。”
人就这一辈子,开心不开心都是一天。不要做情绪的奴隶,让行动受控于情绪,而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凡事看淡,心态放宽,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莫言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共收录了莫老从2011年到2020年的12部中篇小说作品,其中的绝大多数创作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被称为“后诺贝尔奖时期”的作品,也属于“破魔咒”之作。

《晚熟的人》则是这12部中篇小说当中一篇小说的名字,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这也是莫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跟其他作品不同,他把自己写进了书中,里面的“我”就是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回到老家的所见所闻。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晚熟的人》作品里,莫言将自己多年来遭受质疑的心态和遭遇也融入了作品每一个故事都是世间百态的缩影,还是用他擅长的写法,让每一个阅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找到最初的自己。

这部《晚熟的人》充分彰显了莫言的才华,来自日本的前诺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看过《晚熟的人》后评价:我最欣赏的两名作家,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莫言!

这就是莫言系列作品的魅力,他的作品浅显易懂,但是最能抓住人心,懂莫言的人自然知道这是一位有着大才华的“艺术家”,可以说这部《晚熟的人》彻底奠定了莫言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莫言也通过《晚熟的人》告诉大多数普通人:人这一辈子就算经历各种质疑又如何?只要坚持自己的初心走下去,那就没有白来世上走一遭!所以,这部《晚熟的人》强烈推荐给每个人!

无论你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中年人,如果你刚好喜欢莫言的作品,那这部《晚熟的人》真的值得你一看,争做一个晚熟的人,让自己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莫言先生“8年磨一剑”的大作,也希望有你的支持。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商品链接即可购买↓↓↓

举报/反馈

二芳聊情感

8.2万获赞 3万粉丝
6年自媒体经验,给你带来更多好文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