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大中小学校开始要求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有利于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优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
那么一份学生心理档案该如何建立?具体流程有哪些呢?小辰为大家进行了总结归纳。
学生心理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特点的一种重要工具。
它可以帮助学校、家庭和社会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一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心理干预方案等内容。
对象
所有在校学生,包括新生、老生、转校生等。
范围
全校或者某个年级、班级、专业等群体。
目的
为了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此应该尽可能覆盖所有学生,不要遗漏或者忽视任何一个学生。
背景资料
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等)、家庭情况(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教养方式等)、重大社会事件(家庭变故、恋爱失败、挫折经历等)等。
在校表现
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班级地位、老师评价、自我鉴定等。
心理素质
包括智力能力、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可以通过各种心理测试量表进行测评。
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中学生考试焦虑自测量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学习适应性分析
包括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考试焦虑等方面的诊断和指导。
观察记录
包括对学生日常行为和心理表现的观察和记录,如是否有异常或者危机的迹象,如抑郁、自闭、暴力、自残等。
咨询记录
包括对需要心理咨询或者干预的学生进行的咨询过程和效果的记录,如咨询时间、次数、主述、症状表现、诊断意见、原因分析、咨询方法与过程、咨询效果、追踪记录等。
问卷调查
通过设计或者选用合适的心理测试量表,收集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学习适应性等方面的数据。
访谈或者观察
通过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或者小组的访谈,或者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表现进行观察,收集学生的背景资料、在校表现、重大社会事件、咨询记录等方面的信息。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尊严,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或者误解。
其他来源
通过与学生的家长、老师、同学等沟通,或者查阅学生的成绩单、奖惩记录、作品集等,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
要注意保持客观和公正,避免受到主观偏见或者误导的影响。
收集和整理好档案资料后,就要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分析和评价档案资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统计分析
通过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对档案资料进行量化和归纳,得出一些客观和科学的指标和结论。
比较分析
通过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如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部比较等,对档案资料进行相互对照和差异检验,发现一些规律和特征。
解释分析
通过运用各种解释方法,如因果分析、功能分析、动机分析等,对档案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和原因剖析,揭示一些隐含和深层的问题和需求。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收集和保存资料,更重要的是为了利用和更新资料,以便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导。
利用和更新档案资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个别辅导
根据档案资料,对有心理问题或者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扰、调整情绪、提高能力、规划未来等,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班级教育
根据档案资料,对某个班级或者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心理教育计划和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校管理
根据档案资料,对全校或者某个年级的心理状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为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
家庭合作
根据档案资料,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协作,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增进家长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协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目标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