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25日电 (崔亚玲 许婧)x以“课程思政与一流社会学专业建设”主题的“2023年课程思政上海论坛上海大学社会学分论坛”5月19日在上海大学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教委德育中心和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承办。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袁浩副院长担任会议主持,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致欢迎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教授,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新的社会阶层研究中心张翼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会变迁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谢寿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刘少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童根兴副总编辑,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田北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黄晨曦副院长,上海开放大学社会学系王晓楠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杨锃教授、社会学院汪丹副教授分别进行发言。专家们共同研讨社会学类专业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教师如何提高课程思政能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高树玲博士、赵宇阳博士及十余位学生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刘少杰教授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开展课程思政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第一,要结合党的领导,发挥社会学学科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变迁的作用,让学生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发展规律。第二,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通过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来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
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教授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社会学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我们需要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课程设计应注意从社会发展角度向学生介绍当代国际发展和国内发展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第二,我们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帮助同学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三,从社会学角度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在何处。要明晰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联系、区别,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话语特点、理论创新,使同学们巩固加强专业思想、专业精神。
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会变迁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谢寿光教授指出,我们在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做的是突出学科性质,要突出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特色。
中国社会学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翼认为,课程思政的建设首先要加强社会学的中国化,将党建引领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融入专业教学中。其次,社会学的课程建设要更多的关注小康社会与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此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社会学的想像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童根兴副总编辑从五个方面对上海社会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建议。第一,要将社会学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第二,要重视社会调查,把学生带到田野中去,在田野中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变迁。第三,要注重将经验材料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第四,要突出地域和时代特点,对新技术、新的社会阶层、新业态进行充分理解、研究,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当中,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第五,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更全面的体现出新的形势下各类社会主体的相互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李培林指出,当前社会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有专门设计,打造课程思政样板课,进行课程形式、内容的深度创新。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汪丹副教授从学科史脉络基础、体系化建设模式两方面介绍其主讲的“费孝通学术思想”课程思政设计,提出当前在如何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如何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如何平衡学生线上与线下时间分配三个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学界专家共同努力。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田北海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四个方面系统讲解了本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在文化育人方面,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入学教育、举办名家讲堂、投身农村实践,实现全过程育人。实践育人方面,包含三个实习:认知实习、双创实训、农村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黄晨曦副院长强调,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包含的具体内容,组织教师培训。其次,要进行资源整合,制定好发展策略。最后,要重视宣传,提高知名媒体的报道率。
上海开放大学社会学系王晓楠教授就其主讲的“应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进行分享,课程凸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构建了“一中心、三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知识—情感—能力”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路径。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中国新闻网

4094万获赞 644.7万粉丝
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由中国新闻社主办
北京中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