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各级各界委员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发予以高度关注。

日前,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文件中再次强调,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鼓励学校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毫无疑问,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是基础的保障力量。如何保障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性,提升他们工作的幸福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值得特别关注和思考。

为此,本期教育周刊特别安排记者深入一线,对一位高中心理教师进行了个案调研,并基于一线老师的困惑,进一步向有关专家问教。希望委员们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苦与乐,以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

想做专业的事

从出租屋到校园再回到出租屋,每天两点一线的一个人做饭、吃饭、上班、休息——这是某直辖市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李乐的日常生活状态。

李乐毕业于一个以心理学为优势学科的高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心理学“科班生”。今年是她大学毕业的第六年,也是她成为一名正式的心理健康教师的第二年。从本科毕业到现在的六年间,她曾完成从西部地区支教志愿者、专职考研备考生、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机构讲师等多个身份的转变。

这些丰富的工作经历,让李乐对自己和自己热爱的心理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成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可以说是她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我是在2021年参加的区一级的教师招聘考试,可以说是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转行成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的。选择进入中学校园当一名心理学老师,一方面原因在于,当时还处在疫情防控攻坚阶段,培训行业市场不景气,我也不太想到处奔波出差了。另一方面,我实在舍不得把学了这么多年的专业知识丢掉。”

在李乐大学同学李元的眼中,她的“舍不得”是有道理的。

“上学时,李乐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从不懈怠。虽然不是第一、二名那种,但也绝对称得上是一名好学生。她对专业的热爱不仅体现在知识学习上,还体现在实践中,参演心理剧、担任心理协会的学生干部、当心理咨询志愿者,各种活动她也总是冲锋在前。毕业后,她又从事了不同类型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联的工作。在心理学方面,她肯定是有自己的职业理想的。”

从期待到失望

万老师是李乐入职后认识的第一位同事,被她亲切地称为“万师傅”。万老师是20世纪90年代分到学校教政治的教师,随着各方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万老师就开始兼职担任学校的心理健康的兼职教师。

随着202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办法》的颁布,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招聘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李乐觉得自己的入职恰逢其时,逢时代之时,逢青年之时。

入职后,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憧憬。她期待给更多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给他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心理健康课程,提高他们直面困难、积极前行的能力。

但很快她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得那样美好。最基本的,作为一名教师,她并没有太多上课的机会。“只有高一年级有心理健康课,且常常被当作‘副科’被合并或占用,所以我现在一学年只有一学期有课,另一个学期就是做一些咨询活动、行政之类的工作。”

话语间,李乐有些停顿,几秒后,李乐说道,“我确实不开心!”李乐表示,自从进入学校成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以后,感觉自己的专业反而荒废掉了。“曾经做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讲师、在西藏支教,我一直都以自己的专业为豪,能围绕着心理学知识发光发热。但成为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上反而没有太大的精进了,这让我感到难过。

更让李乐觉得难过的是,专业教学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自我专业上的弥补,琐碎的工作占用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会负责学校里各项琐碎的工作,比如学生资助、校服采购、网站管理等。”

“我的这些工作,谁都可以做的,只是我作为学校里的新学科教师看起来更‘无所事事’,没有自己的专业工作而已。”说完李乐无奈地叹了口气。

“三无”人员

采访中,李乐半玩笑式地称自己是无力、无价值、无归属的“三无”人员。

谈及在工作中感觉最想逃离的时刻,李乐提到了去年的年终考评。当时,学校的领导并没有把她划归到教师队伍中进行评定,而是把她划分到行政教辅体系中,这让李乐感到难以接受。

在她看来,在考试焦虑、家庭冲突、同辈压力等环境下,孩子们的确可能存在多种心理问题。而若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不应在问题出现时,才去寻求处理和解决的办法,而要在日常生活中用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教育进行引领。

对经常接触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李乐而言,她能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好像是一种“奢侈”的教育,学校无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

这一切对于一个有专业理想,有育人追求的心理健康教师无疑是折磨的。没有施展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机会,造成李乐在心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愈发迷茫。“光这个学期,我都想了好多次,我到底要不要做这个工作,有一种耗费自己生命的感觉。”

这种迷茫和价值感的缺失不仅停留在李乐的自我感知层面,在现实的职称评定中,李乐同样困难重重。

“现阶段,心理健康教师没有一个明确的职称评定体系。虽然也在倡导心理健康教师单独进行职称评定,但是对于课时、科研、咨询等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具体要求。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

更让李乐想要逃离的是没有归属感。

李乐表示,在中学老师们总是以年级或者学科来划分体系的,自己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里总是要“单打独斗”。“据我了解,很多的心理老师都被挂在德育体系下面。像我们学校的德育老师,兼职的比较多,一般也有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和我在学科类属、职务特性、年龄层次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距离,在职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也很孤单。”

星星点点的光

“现阶段,这个工作给我一种很矛盾的感觉,因为总有一些消极的体会让人自我怀疑还要不要再继续,但是也有一些东西在鼓励着你,总在你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又给了你一点甜头。”

李乐说的“甜头”大多是来自学生健康成长的正向反馈。

“在完成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后,学生们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是我做其他工作,没有办法得到的,这就是我的专业带给我的快乐和成就。再比如说我作为一个心理老师,被学生、家长、领导认可后,也会感到特别的开心。”

模考后的心理疏导、成人礼的亲子活动、心理健康月的“幸福小瓶子”活动等。谈到这些由李乐自己负责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李乐的眼里闪着光,语不停歇……

“有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切切实实地在做育人的工作,在影响着一个生命的成长,这种感觉真的很充实。”

李乐表示,自己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孩子和家长对心理健康咨询还存在诸多偏见的工作环境中,曾多次想过放弃,但每次想到那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光辉时刻,她都想再坚持一下。

“在我心里,心理健康教育是神圣的,是用一个人的灵魂影响另一个人的灵魂。我还是想通过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育人实践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亮。”

期待向阳生长

回到现实,李乐在专业领域的工作上“闲得发慌”,面向未来,她感到无比焦虑。

大多数时间里,李乐这个重点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补窟窿”状态。孩子正常的校园家庭成长过程中,李乐参与引导的机会并不多。可一旦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李乐便需要紧急开启“救火员”的工作模式。

“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规律。且对我个人来说,平时也没有什么课可以上,一周可能只有机会做一到两个咨询,有时甚至两周才能做一个咨询,所以我成长的是比较慢的。”

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李乐始终谨记要教给学生不放弃自己,向阳生活的信念。在自己的工作中,李乐也在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放弃进步。

现在,周六日的时光是李乐最期待的,除了回家探望父母,她还自费进行了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想去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实操技能。“真的就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工作上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吧。”李乐说。

与此同时,李乐还在主动担任心理健康热线的志愿者。“每个寻求心理救助的对象都是值得呵护的,当电话另一端的那个人,因为你对他的理解、共情、接纳,从而产生了积极的变化时,会让我感到无比的有意义。”

当然,这些知识和实践对于李乐的专业成长来说还不足够,她还在渴望更多成长的可能。“现在能接触到的培训主要围绕某个区的教研活动、精品课展示这一类的。于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咨询理论流派,然后在与来访者的沟通中去进行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和技能,弥补单一理论流派指导实践上的不足。”

采访最后,李乐一次又一次地表达了感谢,感谢自己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能得到关注。而这一切,源于她的期待。期待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在专业上,被认可、被尊重……

(注:文中涉及的人名均为化名)

原文刊登于2023年5月24日《人民政协报》第9版

见习记者:朱英杰

举报/反馈

国之瑰宝

1501万获赞 14.6万粉丝
寻非遗之精粹,承千年之文化。每集探幽访古,觅匠人之匠心。以镜头为笔触,绘华夏之瑰宝。感匠人之精神,品工艺之精妙。
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