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这首诗是《郿坞》,是苏轼在1062年所写,当时苏轼25岁,任职陕西的凤翔府判官,郿坞在他治下的眉县,这首诗就是苏轼去眉县处理处理公务,路过郿坞所作。诗中充满了对董卓的辛辣嘲讽,也点出了董卓的外强中干,揭露了他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
《郿坞》——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初看这首诗,很符合我对《三国演义》中的董卓印象,但考虑到《三国演义》是明朝的小说,属于宋朝以后的作品了,所以就专门查阅了《后汉书》中关于董卓的记载。
关于郿坞,《后汉书》上的记载是“东汉初平三年, 董卓筑坞于郿 ,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差不多。董卓自己就曾宣称“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正对应了诗中所说的“退足凭”。
至于诗中的“英雄”称谓,实在是讽刺至极。“脐脂自照”点出了董卓死后的丑态,后来成为一个成语,也被用来也用来比喻坏人最终没有好下场,自作自受。根据《后汉书》记载:“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当初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也对书中的相关描写印象深刻:“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
十二年后,也就是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又写了另外一首七言绝句:
《董卓》——苏轼
公业平时劝用儒,诸公何事起相图。
只言天下无健者,岂信车中有布乎?
“公业”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名臣郑公业,他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后汉书·列传·郑孔荀列传》中。当初何进要召董卓入京的时候,他就劝阻过:“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可惜何进一意孤行,不听他的劝谏。
“平时劝用儒”指的是郑公业曾劝谏董卓“夫政在德,不在众也。”董卓进京后,权倾朝野,残暴专横,倒行逆施,最终引起了“董卓讨伐战”。只可惜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起了内讧,讨董联军最终决裂,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最后两句很有讽刺意味,吕布本是董卓用来做“保镖”的,却最终成为送他上路的人。董卓没有败给讨董联军,却因为司徒王允的反间计,被手下亲信吕布所杀,全族亦被诛灭。
除了这两首七言绝句诗,苏轼在散文《拟孙权答曹操书》中也提到了董卓,并以孙权的口吻对他进行了评价:“天下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厌。”
关于董卓这个人,你是怎么评价的呢?欢迎一起交流。喜欢请点个赞呗,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