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公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民众在获取信息、社交和参与娱乐活动等方面更加便捷。但是,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负面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青少年面临的风险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主要上网目的为休闲娱乐,使用短视频软件的未成年人比例超过六成;与此同时,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自制力差,网络素养不足等特点,使其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网络依赖,并且引发抑郁、焦虑、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和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表现和社会交往。2022年11月,共青团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有空闲就要上网)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19.5%;近三成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上网时间过长的问题,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基于此,需要对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进行探讨,着眼于问题特征,寻求解决策略,以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的出现,受青少年个体人格特征、网络、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其一,从个体人格特征因素来看,个体的人格特质和对外界的感知会显著影响网络依赖。通常来讲,个体上网时间越长,越会出现过度使用网络问题,网络依赖个体通常具有一些特定的个体特征,如自卑、内向、缺乏支持,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其二,从网络因素来看,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渗透性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满足青少年自我表达的需要。同时,通过网络上的平等双向交流,青少年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学业、人际、家庭等方面困难的青少年(例如留守青少年)来说,网络这种虚拟而又有很强包容力的空间是很好的缓冲地带。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强烈地吸引着他们,能够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从而更容易沉迷网络,产生网络依赖。
其三,从家庭因素来看,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网络依赖。如果父母采用的是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青少年更容易与父母平等交流,并获得尊重;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时,父母会耐心倾听并给予合理建议,这种情况下,青少年较少沉迷于网络。但如果父母采取过多偏爱、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青少年容易形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性,一旦沉迷网络,父母则很难进行指导干预;同样,在低支持高控制的教养方式下,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青少年被要求无条件服从,自主和尊重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则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进而容易到网络中寻求心理需求的满足。
其四,从学校和社会环境来看,一方面,青少年与学校的联结、学业表现等对网络依赖均有预测作用。如果青少年学业表现不佳、在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更有可能转向网络世界,去寻求情感支持和社交抚慰,进而产生网络依赖。另一方面,在后疫情时代,网络已然成为青少年进行学习的关键工具,且社交、信息获取、休闲娱乐、购物等均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导致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明显增加,如青少年对网络环境认知不足,缺乏外在指导,则很容易产生网络依赖。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危害
青少年网络依赖会给其自我认知、亲子关系、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带来身心发展的困难。具体来说,其危害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依赖会严重伤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当青少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聊天和娱乐中时,往往会久坐不动,导致饮食不规律,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出现肥胖和超重;长时间连续使用网络可能会损伤眼睛,如眼疲劳、视力下降、出现重影等;肌肉骨骼方面长时间以固定姿势上网会导致或加重肌肉骨骼症状;具有音频娱乐功能的电子设备容易产生超过接受水平的声音,这可能会导致暂时或永久性的听力损伤。其次,网络依赖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如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能力和自制力下降,学业成绩下降,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再其次,网络依赖会对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和社会适应产生负面影响。花过多时间上网可能会导致社交退缩,阻碍社交技能的发展,引发人际关系问题;由于网络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容易成为网络欺凌或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和受害者;视频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可能会使青少年将暴力行为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导致一系列社会和心理问题,如情绪状况不佳、缺乏自信、家庭矛盾,严重者甚至会面临辍学。
总之,青少年已成为接触互联网的高风险人群,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其自身家庭和社会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预防青少年产生网络依赖的风险,帮助已经产生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降低对网络的依赖。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应对策略
干预和防治青少年网络依赖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多主体参与的过程。从总体来看,国家应该构建起政府、家庭、学校、网络平台在内的青少年网络保护综合防范体系。政府要做好宏观设计,通过科学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监管治理机制,落实对青少年在网络使用相关领域的保护;学校要巩固和加强数字素养教育,丰富校园生活,用生动丰富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青少年远离网络依赖;父母要尽到教育和监护义务,注重家庭环境中的网络陪伴和引导;网络平台要履行主体责任,严厉打击损害青少年权益的内容和行为,严格落实防沉迷相关举措。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防止青少年的网络依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和监管治理机制,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网络依赖。我国政府部门和立法部门对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非常关注,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治理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一方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对青少年的数字权利予以明晰和确认,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2021 年 10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负有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责任和义务,在立法层面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加以专门法律规制,是对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的立法回应,为家庭教育权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行为的实现提供了法律基础和现实契机。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网络应用场景,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机制,如对网络游戏进行实名认证和人脸识别,对网络音视频、网络文学等内容产品进行内容过滤和时间限制,对网络社交通过设置专属模式进行全面防沉迷监管等。
家庭: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推动亲子双方在互联网运用层面达成代际共识。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网络依赖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应对青少年网络依赖极其重要的环节。在青少年网络保护体系中,家庭监护的作用应放在重要位置甚至是首位,并重视父母对子女的网络陪伴。《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指出,家庭内代际存在数字鸿沟,青少年互联网运用能力普遍高于家长,数字反哺在代际经常发生,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未成年人向长辈传授数字知识经验已成为普遍现象。为此,一方面,家长应主动关注青少年日常的在线行为、学习状况及其网上在线生活,充分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日常上网行为,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关系、网络爱好等;对于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学习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另一方面,家长要学会有效沟通和教育,引导青少年识别网络风险,正确使用网络,让他们更主动地利用数字媒体实现维权和自我发展,并承担相应的网络义务。此外,对许多家长来说,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也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家校联动、社区服务活动等形式,开展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提高网络素养。
学校:优化网络素养教育,丰富校园生活,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学校教育是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环节。一方面,学校要探索和创新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开展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防沉迷知识、涉网相关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教育。改善课程设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明确的网络素养能力要求,据此设立课程大纲与具体教学目标,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的独立式课程或融入式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使青少年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改善和提高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自觉抵制网络诱惑。
企业:夯实网络平台责任的优化和精细化工作,提高配合监管的效率。面对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互联网企业应提高责任意识,强化管理措施,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将伦理道德融入产品设计、开发和运营的各个环节。首先,互联网平台要做好自律自查工作,积极管理平台的网络生态,切实落实网络防沉迷举措,为青少年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例如,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应用的迅速崛起,青少年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与短视频应用相关的网络公司应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包括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短视频产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权益,与家庭和社会多方协同应对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如:与有关部门合作,加强审核和内容过滤,杜绝不良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打造多维度防沉迷系统;研发青少年模式,强化未成年人保护;筛选优质内容,给青少年提供丰富健康且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视频内容,弘扬青春正能量,增加能够传播知识技能和精神文化的多元化内容,做到既有趣又有益,进一步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导作用,与社会组织和家庭联动,全方位保护青少年。此外,不同的网络平台也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提供能够满足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利用网络直播等技术,助力教育扶贫,保护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数字权益等,推动缩小城乡青少年用网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现阶段,互联网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据着关键地位,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在倡导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更需要对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加以关注,强化协同应对能力建设,形成共识,发挥政府、家庭、学校、企业和青少年自身五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帮助青少年合理、正确使用网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作者:张元灏 周宗奎,单位: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作者:张元灏 周宗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