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1999年,曾风靡于一时的网络社交平台天涯社区数据陷入瘫痪了。不少网友发现,今年4月开始,天涯社区已无法支撑用户的正常访问。
从被誉为“国内互联网第一社区”沦落到“停摆”状态,陪伴一代网民成长的天涯社区变化轨迹,引发网友追忆过往,同时让人唏嘘不已,有人就此发出感慨:“我们的青春,被封闭在天涯。”
留在上面的数字记忆还能重新找回吗?目前看来,结局未定。因为就在近日,天涯社区前执行总编宋铮发文表示,计划发起一个“七天七夜,重启天涯”的直播义卖活动,用邀请天涯网友、前员工来直播带货的方式,让天涯重启。
5月22日,“重启天涯计划”成员李咏梅告诉记者,这次直播带货的首要目标是筹集300万,恢复宽带续费,“让网友把自己喜欢的内容保存下来,至少是体面地道别,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戛然而止。”
官方网站已无法打开
公司累计被执行1.46亿
天涯社区创立于1999年,鼎盛时期曾被业内视为“中国10大最具投资价值的BBS社区之一”。2015年8月,天涯社区挂牌新三板,市场估值为10亿元。
它被发现“运营异常”是在今年4月份。4月25日起,陆陆续续有网友发文,称天涯社区的官方网页已无法打开,点进网页版显示“无法访问此网站”,点进天涯社区的APP,也无法正常使用,页面显示为“无网络连接”。
当时,天涯社区官方微博曾发布公告,解释“异常”背后的原因,称近期将进行技术升级和数据重构,其间平台无法访问,请大家耐心等待。可是,直到今天,天涯社区的官方站点仍旧处于“瘫痪”状态。
对于天涯的突然“停摆”,天涯社区前执行总编宋铮则在社交账号透露:“天涯没死,只是全身瘫痪,IDC欠费,服务器被停了。因为打官司,域名也被法院冻结了。”
据天眼查APP显示,天涯社区累计被执行1.46亿元,创始人邢明多次被限制消费,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还涉及数百个案件,案由包括名誉权纠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等。
戛然而止的“停摆”,让老用户措手不及。一方面,有不少网友开始挂念自己在上面留下的青春痕迹,另一方面,也有网友怒气发言:“倒闭了就提前说明好吗?这样算什么意思?”
前任员工和老用户集合
共同发起“重启天涯计划”
老用户和平台的争执一直持续到5月16日。当晚,宋铮在朋友圈的发文流传到网络平台,他在文中表示,计划发起一个“七天七夜,重启天涯”的直播义卖活动,希望能通过邀请天涯网友、天涯前员工前来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天涯筹集300万资金,用于支付电信机房费用,从而让天涯重启。
目前,以宋铮为首创建的“重启天涯”团队已经开始活跃。李咏梅就是团队中的一员,2007年到2009年她曾在天涯社区市场部工作。
李咏梅告诉记者,计划最初是受到新东方、罗永浩等通过“直播带货”填补公司亏损的启发,宋峥等天涯的一帮前员工们决定以直播带货的方式自救。现在项目组共计十多人,均是兼职,“短短几天时间要策划好一场七天七夜不间断的直播带货,压力巨大,每天都要工作到后半夜。”
但是没有人想放弃,因为团队里的成员,有的是天涯社区的老用户,有的是天涯社区的老员工,“大家都在努力,想让社区给大家留下一个体面的告别。”
就天涯社区的“停摆”,雷达财经曾发文分析原因,认为天涯社区的没落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市场份额不断被包括贴吧、豆瓣、微博、小红书等在内的新老对手所侵蚀,目前流行的短视频、直播应用也对天涯社区造成了降维式的打击。
因此,宋峥在社交平台宣布重启天涯计划时,网友中亦有质疑之声传出,有人认为天涯已经被时代淘汰,重启没有意义。
对此,李咏梅解释说:“天涯走到现在,既有互联网在迭代的原因,也有自身经营出现的问题,300万可能凭借我们的努力能达到,但后续怎样,我们也无法回答。”
而“重启天涯计划”希望达到的最低限度目标是:让每一个喜欢天涯的人能先把在上面分享的东西留存下来,“它不该就这样退场,毕竟天涯社区虽然属于商业公司,但上面留下来的数字内容,是发布者个人宝贵的记忆。”
我们在上面留下的数字记忆
还能找回吗?
宋铮是“重启天涯计划”的发起人,不过他的初心源自老用户公开“求助”。4月底,畅销书《秋园》作者杨本芬的女儿(章红)在微博平台发布了一条推文:得知一个噩耗,天涯社区关闭了,我妈妈写了好多东西在上面,这下全都消失了……
有人在这条消息下@了宋铮,这让他突然意识到,天涯社区的“停摆”,不止是一场走不下去的商业运营,还与许多人有关。
比如说,80岁转型作家的杨本芬。在凭借《秋园》一书引起关注前,她只是一名退休工人,20年前,她来到南京帮女儿带孩子。在狭小的厨房间,趴在矮桌凳上,她用笔墨回忆了刚刚逝去的母亲的一生。
写下8公斤重的稿纸,却没有机会出版,女儿章红找到办法,把母亲创作的文章逐字逐句地发布的天涯社区,以回忆录的形式慢慢对外发表,没想到,引来了不少网友追更。
时间过去20年,杨本芬却记得格外清晰,“评论区里没有差评,几乎都是夸赞的话。”她记得,前前后后有4家出版编辑找来,想将这些内容整理成图书,虽然最终没有成功出版,但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变成了她继续写作下去的最大动力。
“如果没有这些网友的话,我可能不会那么相信。”杨本芬告诉记者,网络连载的那段时期,她每天想的都是“要赶紧写,不能辜负他们(网友)。”后来离开南京,没有女儿帮忙“敲字”,她独自学会了使用电脑,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回复网友的评论。
“她还在天涯社区里记录下了跟父亲和邻居相处的日常,事情都非常小,若说是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也行,可对我妈妈来说,是极为珍贵的。特别是,我父亲已经去世了。”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章红说道。
她觉得,这些“沉睡”在互联网某个角落的文字,记载的不但是个人当下的情绪,还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沟通,“这也是我支持这次计划的原因,因为其实每个用户可能都有这种想法,在和平台告别时,把数字财富保存下来。天涯社区现在的情况,需要有人愿意站出来振臂一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孙庆云沈昭
(来源:扬子晚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