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人物名片
蒋艳,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也是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四川省卫健委首席专家、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主要在灾害护理和护理管理领域开展工作,推动中国高级实践护理和循证护理的发展。
投身医疗卫生工作27年,长期致力于灾害护理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参加2008年汶川大地震、2020年非洲疫情等医疗救援。创新性采用以氧合指数为导向的早期长时俯卧位通气联合氧呼吸支持技术与阶梯式新冠患者营养管理模式,解决俯卧位通气与肺康复、肠内营养冲突的问题。为表彰她在非洲指导新冠疫情防控的突出贡献,吉布提共和国授予她“骑士级独立日勋章”。
5月12日下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宣布2023年第49届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奖者名单,22个国家的37名护理人员获此殊荣,其中7名来自中国。46岁的蒋艳入选,她也是目前中国最年轻的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南丁格尔奖章是对“具有非凡的勇气和献身精神,致力于救护伤病员、残疾人或战争与灾害的受害者”或“在公共卫生或护理教育方面做出模范工作或富于首创精神”的护理人士的肯定。
蒋艳工作照。华西医院供图
公布获奖信息时,四川医疗圈多条信息“刷屏”。“祖国的强大、中国护理的优秀,才有今天的我们。感恩各位护理前辈的开拓引领。”她逐一回复完群内的祝福,微信朋友圈一如往常,发布护士群体的重要动态、活动及项目相关,分享和护士们一起进行香薰蜡烛手作、压花台灯手作的温馨时刻,筹备护理科普栏目推出和临床护理教育漫画丛书的发布。
“这对我来说,是新起点和新征程,未来,我将最大限度推动护理专业发展,为护理专业、为患者做更多,让中国护理学科走到世界前沿。”蒋艳说。
勤业:
凭着“一股劲”,她从中专考到护理学博士
选择护理专业当护士,蒋艳直言:“一半是爸爸妈妈的选择,一半是源于从小的经历。”儿时的蒋艳常生病,经常住院。和害怕打针吃药的小朋友不同,她不抗拒。“我知道打针打完、药用上,症状就会缓解,所以能自己吃药,我都是自己吃。”
1992年,读中专的蒋艳发现,身边很多医生都是本科学历。“护理专业在发展,我也要提升学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就能为病人做更多的事,帮助到更多的患者。”
凭着“一股劲”,她在1995年进入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1997年开始进行自考。边工作边自学很有挑战。那时,每天在阶梯教室学习到凌晨1点是常态,因担心深夜学习影响室友休息,她特意在外找了6平方米的小房子。“门打开不完,背后是一张单人钢丝床,放一张书桌和小饭桌。我爸专门为我定制了一个独门衣柜,因为常规柜子大了,房子放不下。”
等蒋艳自考大专要求的13门理论课都一次性过关后,要拿到文凭,还需要到华西医院实习三个月。“实习时有人告诉我,可通过成人高考去上脱产本科。”2000年,向往大学生活的蒋艳报考了四川大学护理专业本科。要参加全国成人高考,难度更大。“我没上过高中,成人高考要考高等数学,我把高一到高三的数学书借回来自学,英语我只有初中水平,只有一字一句地练和背。”靠着坚持和毅力,蒋艳在同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护理专业本科。
两年的本科学习,成为蒋艳一生的转折点。通过自学,一次性高分通过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这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她决定继续深造。求新求变的她凭着一股子冲劲儿,毅然决定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护理研究生。蒋艳属于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强的人,善于厘清主线,很能“坐得住”。宿舍、教室两点一线成为了她生活的常态。
2002年9月,蒋艳以第二名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她到美国明尼苏达护理学院进行为期一年访学,2015年,她获得了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博士学位。从中专到博士,她用奋斗书写青春成长。
蒋艳正在引导患者做相关治疗。华西医院供图
2020年8月蒋艳当选为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也是西南地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护理专家。从“中国护士”到“美国院士”,背后是蒋艳对患者长达20余年的关怀。蒋艳在对脑血管病患者的照护中,不断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
她提到,脑血管病患者往往是突然发病,因疾病的应激患者会出现胃功能紊乱,加之部分患者因神经功能废损导致吞咽功能障碍不能进口进食,这时就需要进行插入胃管进行肠内营养,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拉肚子、腹胀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如果不及时干预,摄入量减少会造成营养不良,患者住院时间会延长,死亡风险也会增加。”
蒋艳分析了喂养不耐受的系列原因,找出护理可干预的关键点——包括喂养的时机、速度、温度、配方等,并提出解决路径,以护士为主导进行多学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和康复师)肠内营养管理;根据患者的胃肠动力调整喂养的途径和速度;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肠内营养制剂,采取腹部按摩、腹部热敷促进胃肠动力等,在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方面收到了实效,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专业:
拧成“一股绳”,她带领团队“触底逆袭”
2009年,蒋艳调入华西医院担任神经综合病房护士长。初来乍到,遇到一系列挑战——患者年龄跨度大,病情复杂多变,护理难度高,护士压力也相比其他科室大,多少存在负面情绪,常接到患者投诉。很快,专业上的“点球”考题也一个个抛了过来。
“护士长,有个1岁娃要进行股静脉采血,我要下班了,您看怎么办?”一名护士来问蒋艳。“你准备好用品,我和你一块去采血。”尽管距离蒋艳上一次采血已多年,但基本功扎实,很快,她麻利地操作,为患儿一针采血,还耐心地给护士讲解股静脉采血的技巧,围观护士们都很服气。
“护士长,X床位的家属自带了小凳子,家属不理解和配合,怎么办?”一名护士也遇到难题。蒋艳带护士到病房前,现场演示如何用5分钟说服家属——4分钟跟家属聊其母亲病情,告知他如何照顾母亲,再用1分钟说明规定,表示凳子带到病房会增加家属自身感染几率,提议“帮他暂时保管”,一番沟通后,该家属马上配合,主动把凳子交给护士保管。
蒋艳正在和护士交流。华西医院供图
蒋艳意识到,作为“空降”的护士长,既要有专业信服力,也得会做管理。她尝试优化团队管理模式——和护士交心谈心、内部评优奖励、做生日卡片、做团建活动、给每名护士家属写信表达感谢、帮护士倾倒心理垃圾,叮嘱护士“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病患”,对存在负面情绪的护士理性沟通:“你的家人都希望以你为荣,希望你的工作是出色的,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很快,护士们的工作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患者点赞越来越多,科室越来越团结。仅用两年,医院曾经护理质量评比在“百名开外”的神经综合病房,蒋艳带到了全院排名第五。
蒋艳还发现,护士的专业素养需要“常检验”。从2020年开始,蒋艳组织全院护理技能大比武,她给“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出题,考“专业”和“管理”能力。“华西的护士都是百炼成钢的,我们会用使用贴近临床的案例当考题,不提前给考点,还会设计一些‘陷阱题’,希望以赛促练,实现常态化练兵。”蒋艳举例,比如有患者需要给药时,“考官”会故意专门放一瓶过期药,如果考试时过于紧张或不够细心,“考生”就容易出错。
护士光技术高超也不够。“我们希望成为患者最值得信赖的专业照护团队,技术再好,缺乏人文关怀,患者不会信任你。护理专业就应该是专业和人文的完美结合。”蒋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护理家文化建设。她找来教育专家给护士们讲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如何当父母,如何做好家长,如何做好家庭理财,帮助护士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她坚信,“没有满意的护士,就不会有满意的患者”。
敬业:
因为“一份责任”,逆流而上远赴非洲应对疫情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华西医院接到命令,向武汉前线派出医护团队支援。1月24日,蒋艳担任华西护理总指挥,带领护理部调整应急管理架构,首创新发重大传染病“4R4S”护理应急管理模型。
人力调配方面,蒋艳调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17家新冠救治定点医院2340名医务人员后,创建“两库四级”护理人力资源应急储备与调度模式,将护理人力储备库分为外援和内援储备库,根据护患安全与供需平衡、医疗物资资源平衡等目标,确定调配优先等级顺序。当时,医院近800名护理人员从全院100个护理单元、4000多名护理人员中迅速抽调纳入人力储备库,细分为外援、内援2个人力储备库,按照一级到四级的等级进行调配。
也是那年,蒋艳顾不上中考的女儿,把办公室当卧室,一住就是几个月,期间筹建新冠患者救治中心,筹建物资调配组、标本转运组和质量安全组,设立培训组,组织线上线下培训、带领护理团队完成患者的救治护理工作,第一时间牵头主编全国首部《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机构紧急防控指南》……
苦战两个月,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海外疫情暴发。蒋艳主动请缨,在4月中旬作为第一批中国政府援非洲抗疫专家组12名成员之一,远赴非洲,到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前者平均海拔3000多米,后者干旱少雨,白天最高温度46℃,两国水设施和水资源极度匮又乏,几乎没有口罩生产企业,“勤洗手”“戴口罩”难以奏效。
蒋艳在非洲抗疫。受访者供图。
蒋艳因地制宜优化防护用品方案,鼓励当地医护人员就地取材,利用透明塑料袋、透明塑料板等物资自制防护用品,发动本土企业生产防护物资缓解防护用品短缺危机,还为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等周边国家170多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详细讲解高风险呼吸治疗操作中安全防护难点及重点,讲解个人防护实施要点,教会当地医护人员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安全,为当地制定防护意外和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
离开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是,她分别在明信片上写下“专业、精业、敬业是全球通用语言”“在爱和希望中坚守”,盖上邮戳,寄回成都。
2022年12月,也是蒋艳难以忘记的时刻。全院所有的护理单元都成了呼吸与危重症护理单元。那时,她做了很多从没干过的事,“1+2+4+X”人力配置模式应运而生,她在全国首创护理住院总,让有ICU经历的护士长或护理组长指导非ICU病房重症患者的护理,保证重症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一系列管理措施,不少护士感慨:“心里踏实多了”。就这样,巨大压力下,蒋艳带领着华西医院护理部,做到忙而不乱,保证救治的有序性。她常说,最好的管理,就是做到有预见。
精业:
胸藏“一团火”,她帮护士规划多个“职业选项”
“如果护士入职第一天,就能一眼看到头,预知自己50岁、60岁的样子,这会让她们失去工作激情,直接躺平。我们要挖掘更多护士的可塑性,激发更多内生动力。”2013年开始,蒋艳把对护理的热爱藏在心中,将丰富护士职业生涯路径作为博士课题,经过长时间调研和观察,总结出“四轨五阶梯”华西护士职业生涯路径——基本层、成长层、中间层、骨干层和专家层5个阶梯层级。基本层和成长层注重通识能力培养,到中间层后可根据个人能力、兴趣和医院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4个发展方向。
“我们要让每个护士看到,护士有多条发展路径、有多种潜能,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一步步抵达。”蒋艳说,有人沟通协调能力强,擅长管理,就可以沿着“护理管理”的路径进阶,成为护理管理者。有人喜欢和患者打交道,临床护理能力强,她就可以从临床护理的路径发展,从护士、专科护士一步步进阶,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
“把护士培养成为住院医生的水平,这是高级实践护士(APN)项目希望实现的目标,也是‘四轨五阶梯’中临床护理方向的最高阶。我们要在华西医院培养拥有深厚的专科知识、复杂问题的决策能力及扩展临床实践才能的高层次、专业化护理人才,探索一条高级实践护理的中国路径。”蒋艳说。
2020年,华西医院在国内率先试点APN项目,2022年1月首届APN培训班开班,专家团队从照护能力、教学能力、咨询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研发能力方面培训,参加培训的护士感慨:“处理问题水平得到提高,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护士不再是医生的口和腿,是医生的眼睛”“感觉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蒋艳正在筹备护理科普栏目推出和临床护理教育漫画丛书的发布。魏冯拍摄
如今,所有的护理研究生来华西医院工作,都得从“基本层”开始——“进行两年的护士规范化培训。”蒋艳透露,曾有声音说“这个做法对研究生会不会太严格”,她总会回复“护理研究生经过临床的历练,才知道患者真正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发现临床护理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这样的护理科研才是患者真正受益的,护理专业发展所需要的”。
蒋艳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促进护理专业发展。近几年,她主导成立华西循证护理研究中心,带领护士团队紧贴临床搞科研,获得过四川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亚洲医院管理金奖等科研类奖项,发布了国内首部《中国卒中肠内营养护理指南》。她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四川省护理学会循证护理专委会,推动四川循证护理的发展。
蒋艳坦言,当前我国还面临护士潜能挖掘不够、护理专业价值未能充分体现、缺少高质量的原始创新等挑战。“全国护理工作者都要在关键护理技术上做好谋划、全力攻坚,加速突破老年护理、慢病护理、灾害护理、危急重症护理、伤口护理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为让华西护理领跑全国,让四川护理走向世界前沿,未来蒋艳打算探索精准护理服务,如探索华西医院的伤口护理技术、肠内营养护理技术等更多创新护理模式,发挥护理专业更多主观能动性,让更多人看到四川护士乃至中国护士的多面性、专业性,证明我们不是只会打针输液。
长期投身护理工作,蒋艳也有遗憾。“我给我的护理工作打90分,给‘女儿’‘妻子’‘妈妈’这些家庭角色只打60分。”她说。“我先生偶尔也笑着‘吐槽’,‘工作就是你的情人,我和女儿都很吃醋’。”
蒋艳笑着说:“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时刻琢磨,如何让四川护理发展好、中国护理发展好,如何为患者提供最值得信赖的专业照护。看到护士成长、患者康复,我就是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