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对孩子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人格性格、三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他们的未来做出持久的贡献。


而错误的家庭教育则会让孩子深陷苦痛的漩涡,孩子身体上的伤疤即使随着时间结痂、消失,心灵上的创伤也将伴随孩子一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会忽略一点:家庭教育是分正确与否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知不觉中就涉足了家庭教育的“禁区”,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那么,究竟哪些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呢?


以下几点,家长可以对照看看您中了几条!


第一,反复唠叨。


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到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就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这个经典的故事很好的诠释了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即如果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久、过强,超出了合理的限度,会让大脑感到疲惫,产生心里惰性和厌烦。



家长的唠叨往往就是这样。


一句话反复说,一个问题反复提,一件小事反复催促。


这时,在孩子心里,家长说的话就成为了一种令人厌烦、难以忍受的“噪音”。


这种噪音不仅降低了孩子对语言的吸收率和主动接受程度,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爱翻旧账。


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铅笔的另一端有一块橡皮擦。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作为家长,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和避免再次错误,而不是去翻旧账。



翻旧账不仅仅是不断提醒孩子过去的错误,更是在揭孩子的伤疤,起到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教育意义。


一直揪着孩子以前的小辫子不放,消磨孩子的自尊心和耐心,孩子只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抵触家长、越来越叛逆。


第三,总是小事化大。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爱小事化大,甚至扣帽子、上纲上线。


最常见的句式就是:


你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到,以后怎么办?现在学习你都学不好,未来你还能成什么大事?等等。


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家长都能把话题升华到个人本质的高度,然后对孩子进行猛烈的批判和否定。



这种行为,最后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养成自卑、拧巴、瞻前顾后的性格,常常陷入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


第四,爱跟别人比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总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怎么别人家的孩子哪哪儿都好,自家孩子却这么差劲呢?


于是,有些家长就“情不自禁”的爱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这种日复一日的对比和打压会让孩子总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


即使孩子本身已经很优秀,也会逐渐丧失自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直接摆烂。


第五,过度给孩子压力。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轻则让孩子产生厌恶、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出现睡眠障碍、恐惧、焦虑、易怒、多动等心理行为问题!


举报/反馈

驰越教育

1798获赞 317粉丝
专注青少年教育,解决孩子叛逆厌学家庭问题
亲子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