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熙和他的《北国草》
我为当代青年朋友吹奏的是一曲青春短笛……——从维熙
这是著名作家从维熙在他的长篇小说《北国草》开头的题记。
长篇小说《北国草》是描写上世纪50年代中期知识青年去北大荒垦荒的小说,书中的人物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会集到北大荒这当年的蛮荒之地,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泪水,鲜血甚至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祖国的粮仓——北大仓。书中美丽富饶的北国风光,那个年代的干净、纯粹的真诚的人际关系,心无旁骛一切为了工作,为了生产的热血青年,再加上作家诗意的语言描写,让人每每读来都感动到热血澎湃,让人抑制不住的深入进去。
《北国草》让人读来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受,有一种推人奋进的力量,这个是一般的其他的小说无论如何所没有的。
小说《北国草》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收获》杂志1983年第2,3,4期5期。
之所以在《收获》发表,说起来从维熙与收获杂志还有一段渊源。当年从维熙还没有改正的时候,即还戴着右派帽子的时候,把他的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投给了《收获》,当时他完全没有信心能发表出来,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学只有描写共产党员在敌人的监狱里的作品,还没有人写正面人物在我们自己的监狱里劳改的故事。想不到收获杂志给他发出来了。后来引起了一场风波,《收获》的编辑人员包括巴金老人都为此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直到后来十一中全会后,形势逐渐好转,再后来《文艺报》举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奖时,《大墙下的红玉兰》获奖,此小说的风波才算告一段落。
1981年,从维熙又写了《远去的白帆》,此时从维熙已经平反改正回京,小说交给了一家杂志社,虽然编辑部给他打电话赞叹这篇小说,可是因为题材的敏感,他们还是拿不准要发,这家杂志的主编更是直接说从维熙以后不要写这种题材了。后来有一年巴金老人去法国参加笔会回来,经过北京住在燕京饭店,从维熙得知后去探望他,说起了这件事,巴金老人问带来了吗,从维熙又把这部中篇小说交给了巴金女儿李小林,没想到是巴金老人不顾疲劳连夜亲自审读,拍板要发。这篇小说又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从维熙接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北国草》完成时,有好多杂志出版社要发,而从维熙都一一婉拒了,又一次将其寄往了《收获》。在《收获》杂志分三期刊登了该作之后,小说《北国草》获得了北京市长篇小说奖,还在全国大、中学生投票遴选中,获得了三十七万多张选票的“青年最喜爱的长篇小说奖”。只是遗憾的是在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落选。
我说过当年《北国草》和张炜的《古船》一样,与“茅盾文学奖”失之交臂实在是“茅盾文学奖”的一大损失。现在的文学评论界多把《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相提并论就说明了一切。只是遗憾的是,从维熙的《北国草》和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一起还在被那些评论家选择性遗忘中。
从维熙是我们当代文学的重要的作家,他上世纪50年代就出版了小说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是孙犁“荷花淀派的重要成员之一。WG后是他开创了“大墙文学”这一门类,被称为“大墙文学”之父,此后和张贤亮一起一直被称为“大墙文学的双壁,从维熙曾经担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曾经我在我的《趣说书话》中这样说“这里有当年被称为“北京作协四大才子的……有在《七月雨》中以《曙光升起的早晨》登上文坛,在漫天飞舞的《裸雪》中寻找着《遗落在海滩的脚印》,注视着《远去的白帆》摘一支《大墙下的红玉兰》,在《雪落黄河静无声》中张着《走向混沌》的《风泪眼》,走一路摘一路《驿路折花》的《洁白的睡莲花》、《北国草》《“从维熙”卷》……”
因为昨天早晨转载了一篇关于从维熙的文章,有一位书友给我发过来了一个图片,是他收藏的从维熙的《北国草》的初版本,为此我也找出来了这个版本的这本书。
看看30多年前的这本书,不能不说那个时候的书籍装帧设计是多么的精美,那个时候的图书差不多的都有插图,足见出版者的用心。现在这么用心制作出版的图书不多见了。因为喜欢这本书,后来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了他的精装版,更让人万分高兴的是还是一版一印,只是因为印量太少了只有仅仅2010册,当时是花了300来块钱买到的。
我说过我买书藏书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如果硬要说有,那这就是我的珍本善本。
刚刚上孔夫子旧书网看了看,这个版本的《北国草》精装版便宜了,但品相好点的还差不多200多块钱。
从维熙先生现在已是耄耋之年,好久没有他的动静了,昨天在网上看见著名作家李辉的文章,想不到今天早晨从维熙先生就去世了,扼腕叹息之余又想想感觉有点诡异。
在当代文坛上,从维熙是一座有点寂寞的高峰,因为不跟风、不炒作,所以似乎有点寂寞。但是高峰永远就是高峰,那些炒作的沸沸扬扬的山峦也永远只能是一些山峦。
现在从维熙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质朴、纯净又醇厚的文字,还有他那受尽苦难、饱经风霜的面庞。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他的对生活的态度,正如他在长篇小说《北国草》的扉页他自己的照片上的题记所引用的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言一样,多年后我专门为此写了一篇小说《旧时风物——镜子》,也曾引用了英国作家萨克雷的这句名言,那就是: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2019.10.29
壹点号 沂蒙山人 周士元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