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所欢: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长性格等心理学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
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各种争议。
比如:集体中,一些人针对某个人的“排挤”。
这种精神上的暴力,有时候远远比身体上的暴力要更伤人。
被排挤的人,会陷入痛苦的、压抑的、焦虑的,不安的心理波动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无法好好做自己。
而那些“习惯排挤”的人,则一次次用这种拉帮结伙的方式针对某人,屡试不爽。
无论是职场中还是社交中,都存在“排挤”的现象。
这些人,到底是什么心理?
马里兰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团队,针对职场上的排挤做过调查分析。
他们追踪调查了300多名美发师,对他们的职场关系,工作处境,平时的相处往来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在这些理发师中,表现越优秀,技术越好,收入越高的那个人,反而更容易被同事或同行排挤。
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发现:
这些美发师们,对于“能力水平、收入”都垫底的同事,反而表现出更多的善意和宽容。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一个共同的团体中,当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就会出现各种声音。
当利益朝着某个人,少部分人倾斜时,另外大多数人都会表现出极度的不满。
为了表达不满,想要做出对抗,于是这些“认为不公平”的人,就组成了一个圈子。
采取排挤,孤立的手段,一起针对那个团体中的“优秀的人”。
更讽刺的是什么?
这些人通过拉帮结伙排挤某人,还有利于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
有个词叫“臭味相投”,在他们身上十分贴切。
在一个小团体中,比如:三五好友,学生时代的舍友,工作后几个人一起合租房子。
当小团体里,产生了某种竞争关系;
出现了某种令人嫉妒的事情;
这个时候,排挤也会发生。
比如说:
几个女生在一个宿舍。
其中一个女生,找了个男朋友;高大帅气,性格好,家庭条件也好。
这时,另外几个女生潜意识里就会产生“嫉妒”。
一旦产生了嫉妒,就会让她们选择“同一条路”——排挤。
排挤通常表现在:
弱势的一方对强势的一方;
落后的人,对强大的人;
某个中层的人,联合起弱势的人,针对某个他想要取而代之的人。
归根结底,还是竞争与利益的关系,产生了排挤。
排挤,孤立,嫉妒……
这些全都是一种负面情绪。
而负面情绪,不仅仅发生在个人身上,而是会传递给圈子里的每个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踢猫效应”。
男人在公司里被批评,下班回家的路上又跟人产生了矛盾;
回到家里,他把所有的火气都发泄在妻子身上;
妻子很生气,很委屈;
这时孩子放学回家了,但比平常放学回家的时间晚了半小时;
妻子把所有的怒火,又发泄在孩子身上。
孩子也很委屈啊,他又冲谁发火呢?
这时候,猫咪从孩子身边经过,被孩子一脚踹到角落里。
“踢猫效应”的意义是:
人们的负面情绪,暴躁、焦虑、愤怒等,往往是由上而下传递。
也就是说,当你被人排挤,你所经历的委屈和压抑,都会不自觉地传递给他人。
不仅如此,长时间被周围的人排挤,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比如:
孩子之前性格外向,开朗,自信;
在学校里被同学排挤,孤立,时间久了,他就变得内向,害怕,不想去学校。
在社交关系中也是如此:
你的情绪,性格,往往会受到这群人的影响;
短时间内,影响你的好心情,让你处于压抑状态;
长时间下去,会让你越来越抑郁,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
有3个选择。
第一:远离这个圈子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我懒得跟你们这些人计较”
“不能因为这些人,影响自己接下来的生活”
这是多数人的想法,而回应方式就是:主动远离。
不跟他们有过多的接触,你做你的事情,忙完了迅速离开。
第二:融入这个圈子
还有一类人是怎样?
“既然打不过你,那我就加入你”。
把他获得的利益,会主动让出去一部分;
毕竟,赚钱的事情大家一起来,那对立的关系也变成了“朋友”。
没有永远的对立关系,但存在永恒的利益。
第三:保持对抗,正面回应
有人排挤你,没关系;
只要他们没有影响到你的利益,没有让你遭受损失,一切都能接受。
但如果他们的某些行为,对你造成了损失和影响;
那这时,强势的回应就是让他们意识到“你不好惹”。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
软弱者,恒被人欺;强势者,毕竟是很唬人的。
当他们明白你的底线在哪里,下一次就不会轻易如此针对你。
从人格的角度分析:
无论是自私的人还是无私的人,无论是“利己”的行为还是“利他”的行为,都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挤。
在当下的环境:
利己,是野心太大,会被周围人所不容;
利他,是内卷,周围的人要么跟着一起卷,要么一起排挤他。
避免排挤的方法,还是从源头开始:换一个适合你的圈子。
自私的人,跟自私的人一起;
利他的人,和利他的人相处;
同性相吸,人以群分。
你被人排挤过吗?
如果被排挤,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