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不是“调皮好动”

“谁家的孩子不调皮、不好动?”这句话似乎已经被视为儿童成长的代名词,毕竟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然而,一些孩子的“调皮好动”不是多动症,大家要重视,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而一些孩子不是“调皮好动”,而是多动症。

多动症和调皮好动,大家可以对照下图看一下。

随着现代社会的步伐加快,在多元文化、高压生活的环境下,儿童多动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儿童多动症的成因

多动症的医学名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分为注意力缺失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3种。

顾名思义,注意力缺失型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好走神、发愣,做事难以持久, 粗心大意等;多动冲动型主要表现为性格格外活泼, 多动,吵闹,小动作多,做事冲动等;混合型则为前两种类型的集合。

多动症通常会在孩子3岁时开始逐渐显露,如果此时孩子的表现有些异常,家长们就要警惕了,有必要的话, 带孩子去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是否有多动症。

其病因仍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儿童多动症的遗传因素被认为与脑神经递质关系的异常有关。某些基因可能导致脑内的神经递质不足或过量,引发多动症症状。

环境因素:遗传是对多动症发展的影响之一,但家庭和学校环境等同样重要。

家庭因素,如亲子关系不良,冲突频繁,缺乏父母或监护人的支持等都与儿童多动症有关。

学校环境因素,如教师不当处理、学习压力大、家庭及学校之间的失衡也可能是多动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式

目前多动症儿童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行为治疗、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父母培训和学校干预。

如果能够早发现, 早干预,早治疗, 给孩子一个健康、 轻松、 快乐的成长空间, 多动症是可以治愈的。

儿童多动症的日常维护

除了专业治疗外,日常维护对多动症的儿童至关重要。

家长、 教师互相配合,对孩子进行个别教育, 以鼓励为主, 切忌歧视、打骂, 伤害其自尊心。

在家里,多动症儿童需要有结构性的生活,尤其是在日常作息方面。

总的来说,多动症是一种注意力缺陷的心理障碍性疾病,治疗是一项全面而繁琐的过程。

  • 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研究表示,父母感情好的孩子出现多动症的几率更低。

尽量不要让孩子听到家长的争吵,因为如果孩子只听到父母激烈的争吵而没有听到父母和好的对话,那么父母之间的问题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和分心。

  • 父母采取正向积极的管教方式

通过表扬、积极关注等行为策略尽量消除儿童在家中的干扰因素。

例如,放学后父母经常陪孩子进行互相游戏,视知觉训练等。

孩子写作业时, 家长尽量给孩子营造安静的环境,周围不要有容易引起其分心的玩具或其它物品。

  • 和孩子一起运动,散步、骑自行车、爬山等

曾看到一个案例,一自行车老板的儿子被诊断多动症后,让孩子骑自行车。随后他发现孩子在不使用多动症药物的时候,也能在学校中保持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

  • 用心倾听孩子的诉求

家长可定期和孩子享受家庭时光,问问孩子和同学相处的怎样,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需要感受到被爱和被关心的感觉。

总的来说,专业治疗、饮食和日常维护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改善多动症症状,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好的质量和更多的机会。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需要理解多动症,对患儿给予理解、关爱和支持。

家长应该加强对儿童行为的了解和管理,并给予必要的注意力和时间。

社会方面,学校、医院、政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对多动症的理解和干预,为多动症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结语:

儿童多动症并不只是“多动”,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和治疗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多动症,享受更好的生活。#宝宝早教科普#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

育儿成长法

48万获赞 4.9万粉丝
专注家庭教育,中小学生教育,学习方法。
教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